文/涂曉璇 陳泥利 張龍順
“這是紅石榴,寓意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2023 年4 月8 日,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的“蘭香小院”迎來了一群小游客,他們暢游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游覽侗族古建筑,互相分享發現的新事物。
這是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持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辦學特色、課堂教學、教育實踐和校園文化相結合,組織師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和民族鄉鎮,讓民族文化浸潤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
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始建于1964 年,有各民族師生4500 余人。走進校園,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和美”天使映入眼簾。左邊是優雅靈秀的苗家女孩“美美”,右邊是陽光淳樸的土家男孩“和和”。人偶兩邊的小路像一雙溫暖的大手,呵護著“和美”天使茁壯成長。
學校?;沼伞懊馈弊肿冃味鴣?,融入土家擺手舞、西蘭卡普元素,形似陽光自信的少年。
“和美”二字,串聯著該校文化建設的長路,訴說著美的校園、美的課堂、美的理想、美的心靈、美的言行、美的成長。
“我們在校園文化設計上融入了民族元素,民族文化伴隨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深民族團結。”該校負責人介紹,校內房屋建筑以鄂西南民居粉墻黛瓦為基調,融進土家吊腳樓、侗族風雨橋等。教學區之間采用走廊連接,既擴展了學生在校園內部的活動空間,又凸顯出民族園林的設計手法。
除此之外,該校還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樓宇和道路命名、校旗、?;?、學生獎狀、標志牌等,如天和樓、地和樓、美德路、美儀路……
天和樓二樓的“民族空間”里展示著56 個民族的簡介和圖騰、寫著“我愛你,中國”的各民族文字,設置了民族文化展臺,幫助學生了解各民族服飾、建筑等。
人和樓一樓是戲曲文化園,寫滿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臉譜和劇種介紹。學生可以在這里上戲曲課,學習各類戲曲的相關知識和表演技巧,為師生播下了興趣的種子,戲曲的藝術魅力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在親和樓美術室前,有一面“非遺文化進校園”美術展墻,一幅幅色彩絢麗、韻味十足的儺面具美術作品呈現在眼前,旁邊詳細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儺戲的來源和發展經歷。
靜止的建筑和物件變得靈動,散發出古樸的生命氣息。
“我們設立了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專題教育,利用新學期開學第一課,帶領學生參觀校園民族文化、學唱愛國歌曲,感受民族團結氛圍。”該校負責人說,學校以校園為主陣地,以課堂為主渠道,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學。

獨具民族特色的“和美”天使
為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該校在語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深入挖掘學科蘊含的民族團結教育素材,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將黨的發展歷史、中華民族文化史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中,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同學們,今天講述《半條被子贏民心》的故事?!?023 年4 月21 日,該校503 班學生在班會上分享紅色故事,深情講述了3 位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家時,看到家里一貧如洗,臨行前將半條被子留給徐解秀的感人故事。
長期以來,該校在三至五年級各班定期開展民族團結故事分享會,老師借助情景化教學,一點一滴耐心講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悄然播種在每一名學生心中。
“我們的祖國媽媽不僅擁有燦爛輝煌的五千年歷史,更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夢想,我們要樹立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想信念?!痹撔R幻麑W生說。
除此之外,該校還積極利用校本課程,構建了獨具民族特色的“和美課堂”。
在課程開發中,該校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與整合,開設二胡、葫蘆絲、戲曲、土苗服飾、竹竿操、陀螺、空竹、十字繡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課。
“我們的‘和美教育’理念也包含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各民族少年兒童了解自己的民族,熱愛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該校負責人表示。
為化解課間操的單一性,該校創編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校園集體舞《和美校園種理想》,進行土家擺手舞、民族操、八寶銅鈴舞、連廂、秧歌舞、茅古斯舞等教學。學生在課間操、陽光課堂時間跳起民族舞蹈,既鍛煉了身體,又讓民族文化在學生間傳承。
伴著歡快的民族音樂,孩子們揮動雙手,旋轉、跳躍,踏著歡快的節拍翩翩起舞。校園變成了歡快的海洋,民族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
該校積極組織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和民族鄉鎮,切身感受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2023 年4 月8 日,該校學生來到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在進村的隧道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醒目的大字——“小道盡頭”。穿過隧道口,充滿濃郁民族特色的蘭香小院映入眼簾。當天,學生在蘭香小院感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該校打造了“和美農莊”和農耕科普館,帶領學生學習二十四節氣和農耕文化的相關知識,走進各族人民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之旅,認識農具、農作物以及農事農俗等。
“除了在課堂上汲取知識,學生還需要實地感受和認知,在心里種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該校負責人表示,教育要寓教于樂,學生要走出教室,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生就像石榴籽一樣,學校和教師要精心培育這顆紅果實,讓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扎根在學生心里?!睂τ趯W校未來發展,該校負責人充滿信心。
民族團結進步是一條悠長的主線,該校在課程設計上因地制宜,貼近學生需求,強化教學針對性,圍繞生態文明、紅色教育、民族團結、文化傳承等主題多形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動,在感動中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