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等11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023年版)》,明確了8類24 個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牽頭責任單位及支出責任等。以社區養老服務中的困難老年人助餐配送服務為例,其服務對象是上海市戶籍60 周歲及以上,經濟困難的失能、高齡等生活自理困難的老年人。其支出責任為市與區財政按照比例分別負擔。
基本養老服務是由國家直接提供或者通過一定方式支持相關主體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務。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2022年12月,《浙江省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首次公開發布;2023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首次公開發布;4月20日,江西省民政廳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2023年發布江西省基本養老服務清單。
福建省創新辦學機制,把老年教育送到社區長者食堂,探索“食堂+ 學堂”集約發展新模式,讓不少老人重新當起了“讀書郎”。如今,福建省建成了覆蓋全省城鄉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保障了老年人“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
福建省教育廳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使優質老年教育資源向社區、農村延伸,通過推動高等院校向社區開展老年教育,促進基層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大力發展“互聯網+ 老年教育”等手段,把老年教育辦在老年人的家門口,真正解決社區、農村老年人“上學難”問題。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開辦2500 多家社區(老年)教育機構,每年通過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參與線上線下學習的老年人達到100 多萬人次。

交通運輸部印發的《2023年持續提升適老化無障礙交通出行服務工作方案》提出,擴大出租汽車電召和網約車“一鍵叫車”服務覆蓋面,打造敬老愛老城市公共汽電車線路1000 條,推動城市客運無障礙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加快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電車推廣應用。同時,開展城市軌道交通“愛心預約”乘車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渠道為老年人、殘疾人等乘客提供預約服務。到2023年10月底前,各城市全面完成本省份適老化城市交通出行任務目標。
為充分發揮醫療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北京市多部門出臺政策,進一步健全北京市醫療救助制度,基本醫保報銷費用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完善因病致貧家庭醫療救助,提高醫療救助支付比例和封頂線,守好不發生“因病致貧”的底線。
北京市醫保局與相關部門出臺的《關于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自2023年1月1日起,基本醫保報銷范圍內個人負擔的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全部納入本市醫療救助保障范圍;醫療救助不設起付線,住院救助支付比例由80%提升至85%,全年救助封頂線由8 萬元提升至16 萬元。
《意見》指出,醫療救助全面覆蓋醫療費用負擔較重、具有北京市戶籍并參加基本醫保的困難職工和城鄉居民,以及由民政部門認定的參加基本醫保的特困、低保、低收入等社會救助對象,同時對參加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的社會救助對象予以同等救助,實現北京市戶籍人員全覆蓋。
腫瘤細菌療法是一種以細菌為主體的腫瘤療法。但天然菌株的毒性較強、療效不穩定,限制了腫瘤細菌療法的應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這一療法提供了新的契機。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已成功將銅綠假單胞菌菌株改造為具有實體瘤治療功效的工程菌。在治療過程中,該工程菌的全局表型可被近紅外光的輻照程序精確控制,從而更有效地消融瘤體。
受自然界中細菌生存方式的啟發,研究團隊為工程菌設計了浮游狀態和生物被膜狀態兩種表型,其中浮游狀態細菌的定殖能力較弱,能夠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而生物被膜狀態細菌的定殖能力較強,能夠增加其在腫瘤組織內的定殖量。同時,為了實現藥物的釋放,研究團隊引入了裂解表型。裂解方式進行藥物釋放,不受蛋白大小的限制,而且裂解能夠限制細菌數量,提升系統的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編程細菌生活方式在腫瘤的長期治療過程中具有顯著優勢,能夠在較少的注菌次數下獲得更好的腫瘤抑制效果。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由石墨烯制成的迄今最薄的心臟植入物。它在外觀上類似于一次性文身貼,厚度不及一根發絲,但仍能像傳統心臟起搏器一樣發揮作用。與目前的起搏器和植入式除顫器不同,這種新設備可與心臟柔和地融合在一起,同時檢測和治療心律失常。它薄而柔韌,貼合心臟的細微輪廓,也有足夠的彈性和強度,能承受心臟的跳動。
在將該設備植入大鼠模型后,石墨烯“貼紙”可成功地感知不規則的心率,并通過一系列脈沖傳遞電刺激,而不會限制或改變心臟的自然跳動。此外,這種石墨烯植入物是光學透明的,允許研究人員使用外部光源通過設備記錄心臟跳動情況和刺激心臟。
花粉過敏雖不致命,卻會嚴重擾亂正常生活節奏,但它似乎也有積極的一面:花粉過敏患者癌癥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相對更低。
為弄清花粉過敏與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具體關聯,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對8796 名中老年居民展開流行病學調查,收集了參試者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和死亡率等數據。研究小組調整潛在混雜因素后,綜合分析結果顯示,與非過敏人群相比,花粉過敏患者死亡風險相對更低。花粉過敏可使全因死亡風險和癌癥死亡風險分別降低57%和48%。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花粉過敏患者罹患胰腺癌、結直腸癌、腦癌等風險大幅度降低。
研究人員認為,花粉過敏患者可能對癌癥產生強化的“免疫監視機制”。換言之,中老年花粉過敏患者免疫功能更加活躍,對某些死亡風險有遏制作用。
挪威科技大學一項大型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生活有條理的人,更能以良好心態抗壓,在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時表現尤其好。
研究人員采用了檢查性格特征方法,即考察一個人在“五大人格特質”方面的得分:外向性、宜人性、神經質、開放性、責任心。調查時間從新冠疫情開始時延續到8 個月后,研究顯示,神經質的人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差;外向的人更容易接近積極情緒的人、事、物,所以他們適應力強,最能處理好突發事件;性格內向、愛焦慮的人,減少反復思考的時間能增強他們的抗壓力。
可以有意識地接受一些壓力訓練,比如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者競賽活動,給自己設立目標,逐步提高難度;主動挑戰新的工作任務,不斷學習新技能。需要提醒的是,壓力應該適度,過大會讓人精神焦慮,因此要把握好度,循序漸進,避免超過自身承受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