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飛
摘 要:“三個務必”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提出的重要論斷。深刻把握“三個務必”,需要從歷史之維洞悉它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從現實之維明晰它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戰略舉措;從關系之維理解它是一個相互支撐、功能互補的有機整體;從價值之維察知它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黨的長期執政、激勵黨員干事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三個務必”;歷史之維;現實之維;關系之維;價值之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3-0036-0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1],為全體黨員錨定了新的時代坐標和奮斗方向。那么,“三個務必”由何產生,具有怎樣豐富的內涵和價值,如何全面深入把握“三個務必”?《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要求“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堅持全面準確,深入理解內涵,精準把握外延”[2]。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三個務必”,對于全黨統一思想認識、把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中心任務上來具有重要意義。
一、歷史之維:“三個務必”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的“三個務必”,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主動精神。對“三個務必”的把握需要深入到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洞悉其中蘊含的歷史深蘊。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主題主線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1921年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了實現這兩大任務的歷史使命。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明確提出要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使得生產資料為社會公有;黨的二大通過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3],將黨的初心使命熔鑄到黨的綱領之中。1925年,毛澤東在為《政治周報》撰寫的發刊詞中進一步指出:“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4]為此,黨帶領人民經過頑強奮斗,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并繼續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中,成功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縱觀黨的百年歷史可以看到,盡管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的具體方式不同,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鮮明主線貫穿始終。可以說,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主題主線的深刻總結。
(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發展的政治保障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政治保障。縱觀黨的歷史,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甚至一度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冬天沒有被子蓋的地步,“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5]。但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黨和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迎難而上,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使得中國革命事業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即將執掌全國政權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同志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6]1438,“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6]1438-1439。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同志就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出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基本國策。針對黨內出現的一些黨員、干部恃功自傲、貪圖享受、貪污腐化的現象,黨先后進行了整風運動、整黨運動、“三反”“五反”運動,開展反腐倡廉斗爭和勤儉節約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力戒腐化、艱苦奮斗。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要很謹慎,并且要艱苦奮斗”[7],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出發,進一步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要求全體黨員繼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出發,“大力提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每個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8],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并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大力推進作風建設,反對奢侈、厲行節約,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正是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成功經驗的一脈相承。
(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矛盾就有斗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斗爭精神鐫刻在基因中。“我們黨誕生于國家內外憂患、民族危難之時,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9]542。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戰爭威脅,黨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長時間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同時,在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境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向惡劣的自然環境開戰,向科學進軍,取得了經濟、社會和科技等多領域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排除萬難,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創造了現行標準下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人間奇跡;贏得了新冠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大刀闊斧推進機構改革,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等。這些都是通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來實現的。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挫折中成長并不斷走向勝利,與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密不可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把黨的寶貴歷史經驗總結為“十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敢于斗爭”。正是因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黨才能歷經百年依然風華正茂、飽經磨難依然生生不息。“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正是對黨帶領人民克敵制勝的經驗汲取。
二、現實之維:“三個務必”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戰略舉措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之源,“三個務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基于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戰略研判、在對“兩個務必”接續探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舉措。
(一)“三個務必”源于對黨的奮斗目標的高度自覺
從時間節點來看,“三個務必”是黨和國家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提出的。1987年,黨提出了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這一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分兩個階段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了這一戰略安排。經過新時代十年的奮斗,黨辦成了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變為現實。按照黨的二十大擘畫的“時間表”,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將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三個務必”正是基于這一重大時間節點和歷史新坐標作出的戰略之舉。從目標指向上看,“三個務必”根本上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政治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黨的中心任務,這一中心任務構成了“三個務必”的目標指向。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三個務必”置于整個報告的開篇,緊隨大會主題的行文之后,也點明了其所承擔的特殊重大的歷史使命。因此,對“三個務必”的把握必須置于特定的時空坐標之中,看到其與特殊的使命任務相連,體現出黨對奮斗目標的高度自覺。
(二)“三個務必”源于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洞察
當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來自國內外的風險挑戰日趨復雜。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回國參加駐外使節工作會議的全體使節的講話中,首次公開提出我們當前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在其他場合的講話中多次用“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我國面臨的復雜局勢。這種“前所未有”具體呈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集中性。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來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都有,而且越來越復雜”[9]226。二是長期性。這種斗爭將長期存在,至少要一直存在于我國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三是交互性。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際斗爭與國內矛盾相互交匯、老問題和新問題相互交疊、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相互交叉,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四是重大性。主要體現為這種風險挑戰會對黨的領導地位、國家制度、主權等重大核心利益,以及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造成危害,處理不當甚至可能釀成全局性、顛覆性的災難。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面對當前的復雜形勢,唯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使全黨同志牢記“三個務必”,才能做到“亂云飛渡仍從容”。因此,對“三個務必”的把握必須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中,看到其與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相連,體現出黨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洞察。
(三)“三個務必”源于黨對“兩個務必”的接續探索
新時代的十年,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升,黨的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但與此同時,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仍長期存在,一些黨員背離初心、回避矛盾、貪污腐化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黨的建設、跳出歷史周期率,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復強調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個務必”的多次論及正是基于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將堅持“兩個務必”提升到關乎黨永遠不變質、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的高度,要求全黨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和戰略考慮,“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10]26。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號召全黨同志要繼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的堅定信念。在堅持和傳承“兩個務必”的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兩個務必”的接續探索從未停止。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關于“兩個務必”之問:“每次來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澤東同志當年提出‘兩個務必,主要基于哪些考慮……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能不能深刻領會并使之更好指導黨的建設?如何結合新的形勢加以弘揚?”[10]25經過不斷探索,黨從兩個方面創新和發展了“兩個務必”。一方面,將“兩個務必”與黨的初心使命相聯系。黨的初心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背離黨的初心使命、放棄黨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得“軟骨病”,也就失去堅定“兩個務必”的重要支撐。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全黨大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并把“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作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將“兩個務必”與斗爭本領、斗爭精神相結合。踐行“兩個務必”需要時刻同驕傲自滿、貪圖享受的錯誤思想作斗爭。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全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要求全黨同志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1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將堅持敢于斗爭視為黨的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因此,對“三個務必”的把握需要深入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兩個務必”接續探索的實踐過程之中,看到“三個務必”是黨在堅持“兩個務必”核心要義基礎上守正創新的理論成果。
三、關系之維:“三個務必”是一個相互支撐、功能互補的有機整體
“三個務必”既相對獨立、自成一體,又相互依存、功能互補,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呈現出聚合性、主從性和互依性的特點。
(一)“三個務必”體現為聚合關系
“三個務必”首先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是指向一致的聚合體。這種聚合性主要通過四個聚合點實現:一是以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指向的目標聚合點。如前所述,“三個務必”的提出主要是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其中,“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動力;“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明晰了實現這一目標的作風要求;“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指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精神動能。“三個務必”同向發力,構成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強大推力。二是以中國共產黨黨員為承載的主體聚合點。從踐行主體的維度來說,“三個務必”主要是對中國共產黨黨員提出的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行文中,“全黨同志”作為“三個務必”話語表達的主語,也表明“三個務必”的主要踐行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三個務必”分別從思想層、作風層、精神層三個層面,明晰了對黨員的要求,構成新時代黨員的價值引領和行為遵循。三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理論聚合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二十大報告通篇貫穿著這一立場觀點方法,“三個務必”亦是如此。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無法克服的矛盾決定它必然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從理論根基上筑牢了黨的初心使命的科學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只有不斷變革、創新發展才能成為具有遠大前途的先進力量,從世界觀上根除了驕傲自滿;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新事物通過斗爭才能贏得舊事物,“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12],指明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必要性和策略性。四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聚合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初心使命的主要內容,“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位置;人民群眾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就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主體,“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必須做到斗爭為了人民、斗爭依靠人民。
(二)“三個務必”蘊含著主從關系
“三個務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不意味著三者之間等量齊觀,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從關系。其中,“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三個務必”的核心,對后兩個“務必”起著決定性作用,與后兩個“務必”構成目標與手段的關系,即“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和“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根本上是為了實現初心使命這一目標。一方面,“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形塑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政治品格。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與堅定的政治方向不能脫離,“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13]。黨的初心和使命確定了艱苦奮斗的方向。謹慎對待偉大夢想、偉大事業和廣大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和偉大事業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本質要求[14]。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夢想,越要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規定了“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方向和立場。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堅守初心和使命就是共產黨人斗爭的方向,它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問題。只有堅守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始終把準斗爭的方向,“不畏浮云遮望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巍巍巨輪沖破風浪、一往無前。
(三)“三個務必”呈現出互依關系
“三個務必”相互聯結、優勢互補、密不可分。首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需要以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實現路徑。初心使命不僅需要內聚于胸,也需要外化于行。實現黨的初心使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塵褪色、久不滋養就會干涸枯萎”[9]538。只有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朝著黨確立的目標奮勇前進。其次,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需要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時代滋養。一方面,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總是與特定的奮斗目標相連。“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使得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具有更加明確的目標追求和更加突出的時代意義,在新的時代坐標下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就要始終以釘釘子的精神,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另一方面,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蘊含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內在需求。當前,不僅需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也需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通過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賦予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更加鮮活的時代特色。再次,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需要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為重要保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根本動力,為斗爭提供了方向保障。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需要始終牢記“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9]542。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孕育了我們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鮮明品格,成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作風保障,能夠使中國共產黨人在斗爭中獲得更強的韌勁和動能,矢志不渝實現偉大目標。
四、價值之維:“三個務必”對于國家發展、政黨建設、黨員干事創業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三個務必”是對“兩個務必”的時代發展,是我們黨凝練百年奮斗歷史的理論結晶,深化了對黨的建設和執政規律的認識,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對國家發展、政黨建設、黨員干事創業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支撐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然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15]30凝視當前,“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15]41;眺望未來,“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15]232,隨時都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三個務必”的提出正當其時,其中,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定盤星”的作用,有助于時刻校驗方向,牢牢站穩立場;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充當“加油站”,能夠使全黨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為“助推器”,能夠激勵全黨全國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同時,“三個務必”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還充當著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凝心聚力的“傳動軸承”的角色,將政黨與個體、政黨與人民、政黨與國家相連接,同頻共振、同向同行,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形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二)為百年大黨永葆生機活力、實現長期執政提供力量源泉
1949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將黨比喻為像一個人一樣,“有他的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中國共產黨已經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幾歲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個大人了”[6]1468。而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百年,不僅沒有老態龍鐘,反而充滿生機活力。這與我們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密不可分。當前,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值得驕傲,但更應保持高度的警醒,“四大考驗”“四大風險”依然長期存在。“沒有什么外力能夠打倒我們,能夠打倒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15]163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具有標桿意義的蘇聯共產黨,執政70多年后最終還是垮臺了,值得深思。對于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百年大黨,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是必須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1945年,毛澤東同志給出了第一個答案:民主。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了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三個務必”正是新時代黨推進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只有堅持“三個務必”,才能讓黨始終保持高遠的眼界和寬廣的胸懷,使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建立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上;才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黨獲得更為堅實的執政根基;才能始終永葆刀刃向內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能力,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三)為新時代共產黨員不懈奮斗、干事創業提供基本遵循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三個務必”是向全黨同志發出的政治動員,為全體黨員錨定了新的奮斗目標和奮斗方向。首先,“三個務必”從思想和行為兩個層面進一步明確了共產黨員的角色要求。“三個務必”既關涉黨員的思想,又關涉黨員的行為;既有對黨員應堅持的方向和立場的要求,也有對言論和行動的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共產黨員的角色要求。其次,“三個務必”通過內嵌與外塑兩種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共產黨員的身份定位。一方面,“三個務必”作為一種政治號召,并憑借強大的精神感召,將這種政治號召內嵌到黨員的精神世界之中,使黨員形成能動的、自覺的身份意識。這種身份意識不僅指涉政治身份,同時也使黨員獲得了由身份所賦予的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實現了作為政黨成員、民族共同體成員以及作為個體生命的身份合一[16]。另一方面,“三個務必”同時又是對黨員提出的政治要求,“務必”一詞表明這是“必須、一定要”做到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上升為制度規約,并成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一環,即是通過外塑的方式使共產黨員形成一種制度化的身份。再次,“三個務必”從戰略定力和策略方法兩個維度為共產黨員提供了實踐遵循。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全體黨員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保持強大的定力,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先鋒;唯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才能將黨的決策部署落細落實,不斷朝著偉大夢想邁進;唯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更好地防范風險、化解風險,在各種重大斗爭中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2-10-31(01).
[3]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33.
[4] 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5]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
[6]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8]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82.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1]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于艱苦奮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論述[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
[14] 丁俊萍,李澤鑫. 新時代“三個務必”的內涵、結構與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1):33-45,2.
[15]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16] 項久雨.制度化的“身份”:初心與使命對中國共產黨人身份的內在規定[J].教學與研究,2020(9):5-14.
Deeply Grasp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Three Imperatives"
CHEN Yanfei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 The "Three Imperatives" is an important statement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eply grasp the "Three Imperatives", we need to understand it from the dimension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centennial struggle of the CPC; from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e, it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coordinat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verall situation and move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from the dimension of relationship, it is an organic whole that supports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s functions; from the dimension of valu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achieving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and encouraging Party members to cultivate career.
Key words: "Three Imperatives"; the dimension of history;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e; the dimension of relationship; the dimension of value
[責任編輯:倪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