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勤
廣義上,文藝評論包含長篇大論的、自成邏輯體系的專業評論,也包括即時的、簡短的甚至隨意的點評或“吐槽”。前者主要為專業評論,后者為大眾評論。新媒體時代,網絡美術展覽日益普遍,對網絡美術評論來說,既要建構專業的批評標準,又要讓大眾和專業之間的渠道保持通暢。尤其是新文藝組織、新文藝人群的出現,評論的主體發生改變:既有專業評論者,也有大眾。因此保持評論的活躍與張力,需要在學術親民、語言通俗與客觀專業、深刻雋永之間保持平衡和多元,那么網絡美術評論保持“網感”就非常重要。
網感是指藝術作品在網絡空間生產、傳播和接受時表現出來的具有互聯網的文化特性和審美風格,或者是一種網民接受藝術作品時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氛圍的總稱,體現了網民的審美趣味。但批評的意見卻簡單地把追求顏值和流量、炒作營銷、惡搞式的評論、突破尺度的價值觀等當成網感。比如批評者就認為,很多美術館借助于衣著不得體的網紅打卡,然后在微信、微博、小紅書上展覽時,使用這些打擦邊球的圖片和視頻來制造流量,并據此把網感與美感分開,認為網絡美術展覽應該追求美感,鄙棄網感。固然,網感是一個正在形成習慣性用法和生成意義的詞語,暫時難以判斷什么樣的營銷方式是網感,什么樣的網絡展覽只有網感沒有美感。但可以肯定的是,網感既指向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科技美學特征,又指向消費社會的大眾審美特征,更指向消解精英意識、填平鴻溝的社會特征。因此,不能把網感和美感截然對立,在評價網絡美術展覽時應高度肯定其服務大眾、減少線下聚集、增強美術知識的傳播、普及美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優點,同時在遵守法律法規和基本的社會公德基礎上的網絡營銷,并不會削弱網絡美術展覽的美感。至于網絡美術展覽是否以點擊率論成敗、以市場份額論英雄、以打賞論價值,則屬于網絡美術展覽中的商業運營模式、市場監管、財經稅務審計等問題。
把握好網絡美術展覽的優點,當然要做好價值導向。但網絡美術評論應著重思考其如下幾個特性:
一是瞬間感。網絡美術展覽既有線上虛擬展,也有線下實體展的網絡版,但無論哪種網絡美術展覽,都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其在設置上的打賞、發表、刪減,以及讀者的閱讀、信息的傳播等都具有瞬間性。網絡美術評論也是如此,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又快又好的傳播,就必然要使評論具有網感,這既是互聯網邏輯與傳播規律決定的,也特別考驗美術評論者對美術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寫作能力。因此,一方面網絡美術評論在語言上使用一些網絡詞匯,表達簡潔,并不影響評論的深度和廣度,就要求網絡評論比普通評論更加簡、短、精,切中要害;另一方面無論是展覽還是評論,在法律范圍內使用一些夸張、吸引人的傳播營銷手段,并不應該受到嚴苛的道德審判,重點是在短時間傳播展覽信息、傳遞評論的價值導向和普及審美知識。
二是在場感。網絡是另一種場域,追求網感就是追求在場感。表面上,網絡美術展覽追求的是對線下實體展的模擬,具有仿真性、虛擬性,但實際上網絡美術展覽既具有極強的互動性(這還不包括那些互動式、參與式藝術),觀眾在觀展中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并可以表達這種體驗或感受(這里面有很大部分也可算廣義上的美術評論)。而網絡美術評論又與讀者或觀眾產生互動,這種疊加的、不斷的互動關系又再次加入原來的網絡美術展覽場域,最終形成一種巨大的在場關系網絡,再結合社交網絡、AR、VR等數字科技手段,進而拓展邊界和范圍,生發出新的意義。也因此,我們刷短視頻時會發現,十年前吳冠中、陳丹青接受電視采訪時的簡短美術評論,今天依舊受到網友關注,又被大家討論,結合不同的語境產生新的意義。
第三,網絡美術評論的及時性,不完全是膚淺、表面和單純的娛樂,反而可能是犀利、嬉笑怒罵、直抒胸臆,體現網友“月亮壩里耍彎刀——明砍(侃)”的精神氣質。同時這種簡短評論往往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度,成為廣告詞、標語,反而促進網絡美術展覽的營銷,甚至成為一個“事件”性的作品。如某些青年藝術家在微信公眾號上做了一個網友(觀眾)對他作品評論的展覽,把各種贊美和批評的話語做成書法、裝置、水墨等藝術作品。眾多網民的點贊或狂踩,確有泥沙俱下之弊,但這不才是真實的狀態嗎?雖說眾多網民的觀點不一定代表真理,但至少網民的評論能體現出群體意識,展現當前人們的思想潮流和喜惡好善,這恰恰是網絡時代的美感。
此外,在策展實踐中,一方面網絡美術展覽與網絡美術評論往往同步或搭配著進行,這讓網絡美術評論更及時、更能對應美術作品;另一方面,為了使利益最大化,迎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國風、極簡風、民宿風等成為網絡展覽設計的模式,讓網絡美術展覽走向扁平、喪失個性;而一味地贊美、吐槽和編段子,也讓網絡美術評論失去鮮活和犀利的魅力。
(作者任職于內江師范學院。本文為四川藝術基金2022年青年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文藝評論《關于將傳統美術資源轉化為舞臺藝術作品的評論》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C-0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