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清
傳統的網絡美術,就是傳統美術的網絡化展示,更多地體現在視覺傳播和銷售渠道上的網絡化表現;另一種是數字美術,數字美術盡管在媒介和工具上有所不同,然而其創作的時間依然沒有區別于傳統美術的工作時間,只是在新媒介和新技術上實現了一種轉換,而且在審美和視覺上沒有多少不同的差異性。
網絡美術的主要特征是多樣性、即時性以及集成性,趨勢是更加靈活的用戶體驗以及數字化的藝術創作體驗。網絡美術的集成性指的是使用不同的技術,將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其中可能包括圖像、文字、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元素,這些元素會受到多種影響,最終形成完整的作品。網絡美術的傳播模式更為靈活,能夠通過網絡傳播、社交媒體等方式更快捷地將作品展示給更多的觀眾,而傳統美術的傳播模式則更為固化,多依賴于展覽等方式來傳播作品。網絡美術對藝術家的要求有所提升,除了基本的藝術技能要求以外,還需要掌握圖像處理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社交媒體技術等,藝術家也需要更多的創新精神,能夠更好地應用各種技術來打造精美的作品。
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出現,AIGC(人工智能內容自動生成技術)提供了真正高效的創作方式和設計模式的轉換,變成了數字生成美術。這為網絡美術的普及化和創造性商業轉換帶來了個性化和獨特性的選擇。基于AIGC的創作出現就如歷史上數碼相機的出現,如何利用AIGC也就跟數碼相機的學習相近,但是比起攝影,事實上要求作者更懂得藝術的品位和審美,這無疑對于傳統的藝術評論家或理論工作者而言,AIGC可能就為他們理解或消化理論更有實證的創作工具,可以驗證那些藝術理論的評價和美術實踐的關系。AIGC藝術在改變創作方式的同時,可以賦能更多的藝術家,借用博伊斯所謂“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真正進入“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時代。因此,數字生成美術的出現會極大豐富視覺藝術內容和網絡美術的風格多樣性。一年之間,人工智能AIGC加速了網絡美術的爆炸性發展,但是如何利用和使用網絡美術作品,挖掘網絡美術的審美和商業價值才是問題的關鍵。
從商業經濟的角度來看,傳統美術也利用網絡進行傳播和銷售,來擴大作品的知名度和提升價值。相對來說,網絡美術的變現能力更弱,即便是去年NFT收藏品的概念流行也如夢幻泡影一樣逐漸式微,其不可持續的內在原因在于,人更喜歡實物性的物質載體,因為它具有較強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因此,實現網絡美術的物化才是網絡美術未來突破的方向。在當下網絡美術要實現收藏上的流通性很難,除非在數字收藏領域建立全國性的數字簽名和登記系統,否則,數字收藏就是一個偽命題,西方的NFT是結合比特幣的流通性,但是其合法性也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確認的。藏品上缺乏審美獨特性和藝術價值,又缺乏藝術專業的權威性,這樣的模式必然走向式微。因此,尋找與傳統現實相融合的模式,或許是實體展覽的體驗性價值和物化為可觸摸的媒介和材質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為網絡美術的長遠發展提供經濟或商業上的驅動力。借用迪士尼的商業邏輯,如何虛實相生,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然而,這種電子媒體終端化的視覺沉醉趨勢也逐漸凝結成隱藏于大眾內心深處的隱憂,各種評論都在探討這種注意力極化帶來的不良后果,但是這種評論也不得不借用數字媒介或互聯網來傳播,這似乎就是一個悖論,一味批評人們捧著手機的現象其實毫無意義,還不如思考這種視覺轉移的底層邏輯。于現實空間而言,“移步換景”是真正空間的視覺變化呈現的基本規律,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主要特征,而網絡的視覺則是“時遷趣換”的基本邏輯。這也是現實世界缺失而產生的補償性需求,真實反映了現實空間的無趣和視覺性缺失。
AIGC藝術打通了設計和藝術、虛擬和真實視覺邊界的生成藝術。如何利用更多的生成美術,用于改變現實世界媒介和裝飾形式,打通數字藝術與現實的商業邏輯,豐富真實空間或真實世界的視覺內容才是未來大有可為的事業。也因于此,網絡美術才真正成為營造“美”的方法和工具。只有在現實世界有了太多值得觀察和品味的內容,減少手機端虛擬空間的沉迷程度和繁榮現實世界的視覺文化將成為現實。
(作者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