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宋彥軍是我國當代一位優秀的青年中國畫人物畫家,他的作品以獨特的鮮明個性而引人矚目。2006年,他29歲時即以《都市麗影》榮獲第六屆中國工筆畫大展金獎;2008年,他31歲時入選全國政協主辦的“當代中國畫優秀作品展——河南十人作品展”,成為當時全國政協主辦的全國分省區藝術家進京系列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此后,他不斷推出洋溢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成為當代一位有重要影響力的青年中國畫人物畫家。
宋彥軍的作品給人的突出印象,是散發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清新的藝術氣息。宋彥軍最先以表現現代都市青年題材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注意。他說,都市青年人那飛動著的青春,那奔涌著的生命活力,那一陣陣銀鈴般的歡笑,那一抹清澈又明麗的美,都時時撞擊著自己的胸懷。他(她)們是新的時代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人,正是因為他(她)們的存在,鋼筋水泥的都市才多了七彩光暈。因而,宋彥軍以自己手中的畫筆去表現他(她)們。以《都市麗影》為代表的一批表現現代都市青年的作品,無論藍領、白領,他(她)們的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的多個側面,都在宋彥軍的筆下展現為生動、豐滿的形象。我們正處在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新時代的年輕人,正張開心中希望的風帆,滿懷青春的理想追逐新的夢想。他(她)們洋溢的朝氣和奮進的腳步,正是我們時代的希望。宋彥軍的都市青年題材繪畫,以獨特的人物形象,帶我們進入一個豐富的、躍動著的世界,并且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年輕人這樣一種奮發的時代精神。
宋彥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藝術家,他描繪的對象基本都是他的同代人,都市和鄉村的年輕人,以及由農村進入都市的特殊群體——農民工。傳統工筆人物的技法,在表現古人,尤其是仕女方面積累了深厚的傳統。要表現新的當代人物,既需要吸取、借鑒傳統技法,更需要尋找和創造新的繪畫語言。宋彥軍正是以為時代塑像、為同代人塑像的責任感和抱負,發掘當代人的內心情感,描摹當代人的形貌意象,以新的筆墨創造去探索,營造了一個清新的藝術世界。
宋彥軍的繪畫之所以生動而具打動人心的力量,便是因為他努力以藝術探索去追求人物的形似和神韻,追求形、骨、神三者并重的審美趣味。宋彥軍很注重線條造型,他畫作中人物的張力,很多是因其灑然落筆、流暢準確的線條。他注重運用線條造型,同時,把傳統線條造型與素描造型的方法、人體解剖學及透視法等有機地融合,使人物造型立體準確,也使中國畫講求筆法和氣勢神韻的審美追求愈加突出。宋彥軍筆下的人物,無論駐行坐立、向背顧盼種種形態,畫來以筆直取,清雅流利,人物形象洋溢著一種內在的力感。即便是人物纖毫可見的長發和衣飾褶紋,也線色清潤,不見重滯。正因其人物形象明秀不失渾樸、不失靈動,才卓卓然有清朗神氣。畫中人物的這種形神氣質,正是當代都市青年的時代氣象。
少數民族人物是宋彥軍筆下常見的另一類人物形象。這一類人物形象與現代都市青年不同,盡管他(她)們同樣散發著清新的藝術氣息,但人物造型從面貌、形態、衣飾等方面都顯示出更多的純樸、敦厚、從容、雅致。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同民族,是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共同攜手奮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進程中。以繪畫的藝術形象,去表現當代不同民族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是藝術家的一個重要創作課題。宋彥軍十多年來一直關注于此,并以藝術的創新探索努力實踐,他筆下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也以其獨特性而受人們關注。宋彥軍以自己的關注點切入這一題材,在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景象中,著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揭示他們的內心情感和精神風貌,揭示普通人的那種真善美。我們從他的畫作里諸多的不同民族人物形象中,看到的是勤勞、質樸、善良、純真,及對今天生活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向往。宋彥軍描繪少數民族人物,尤其注意對線之輕重、墨之濃淡的把握,重視以筆墨寫人物,輔之深淺相宜的設色,人物精神氣韻躍然紙上。他的不少少數民族人物作品,是以樹木花石等做背景襯托,構圖用心,延展了畫面內涵,人物與情境神合相生。
宋彥軍作為一位青年藝術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值得稱道。但我知道,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慢腳步。筆墨雖出于手,實根植于心,靈機妙緒,端賴造化。造化的基礎,還在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真切體驗,對描繪對象的深入觀察,以及藝術把握的準確、生動。宋彥軍深知于此,他以廣采博取的態度讀書學習,積累學識,深入生活,涵養性情,并注意在向傳統繪畫汲取營養的同時,汲取現代藝術元素,融匯在自己的筆墨創造之中。宋彥軍繪畫的文化品格和盎然生氣,應來源于此。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的畫家,宋彥軍有機會向云集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許多學者和藝術家,如李希凡、馮其庸、郭漢城、范曾、劉夢溪、莫言、田黎明、吳為山、朱樂耕、楊飛云等請教、學習。作為后輩,他從這些大家的治學、創作境界和人生追求以及一些具體的指導中獲益匪淺。宋彥軍年紀正輕,且努力奮進,不斷攀登新的藝術境界,相信他會持之以恒,藝術創造前景無可限量。
(作者系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