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萌

“甪端”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外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足下常踏一蛇,好生惡殺。《宋書·符瑞志下》有載:“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因它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故頗受歷代皇帝喜愛,象征光明正大、秉公執法。
在我國古代,常以甪端造型制成香熏,與香筒等組合,陳設于宮殿寶座前。故宮太和殿兩邊就放著一對甪端,一方面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另一方面,它作為一件香器,有免疫避邪、殺菌醒神的作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也多見甪端造型的器物,材質以金、銅鎏金、碧玉、掐絲琺瑯為主。
如明萬歷掐絲琺瑯甪端香熏,這件器物通體以豆綠色琺瑯為地,以紅、黃、藍、白等色做圓圈紋裝飾器身。甪端的頭部可向上掀開,由此放香料入堂,香氣可從微張的口部飄出。自春秋戰國起,我國古代香爐頂的瑞獸,其實都是甪端,而不是麒麟,因為麒麟與甪端不同,不通四方之語,自然也就不能像甪端那樣,冒八面之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