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進入3月,“第五屆全國中國畫展覽”“時代溫度——當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學院——全國青年教師中國畫學術邀請展暨中國畫教學與創作論壇”等概觀中國畫發展面貌的全國性大展相繼舉辦。在“第五屆全國中國畫展覽”的展覽現場,我們特約采訪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田黎明,請他講述對新時代中國畫發展的認識。
中國美術報:作為中國畫領域五年一次的屆展,“第五屆全國中國畫展覽”呈現了怎樣的創作面貌和特點?
田黎明:近期在中國美協的指導下,我們連續組織了多場中國畫展覽。其中,第五屆全國中國畫展覽在鄭州正式開展,這是全國中國畫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河南美術界的一件大事。本次展覽是深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把中國畫的繁榮發展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同時代審美聯系起來,旨在鼓勵廣大中國畫學人、創作者深人生活、扎根人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
展覽中,我們邀請到了很多中國畫界的老先生,因此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創作者的作品齊聚一堂。年輕人可以向前輩學習,把老一輩先生對做學問、做畫和做人的嚴格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認真體會這個時代的人文力量,精進自己的創作。因而,這屆展覽也自然而然地帶有了“薪火相傳”的意味。
通過本次展覽入選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一位中國畫創作者,始終把中國畫“為時代立傳”視為自己的使命,把勞動者的英姿、奮進中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作品。最終呈現出的是,這些作品以及他們的創作者以審美的情懷、形式的多樣、語境的深入,追求時代的人文氣象,開拓出了莊嚴、崇高、樸素、溫厚的藝術語言,也以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力開拓出了對時代建設者的高度頌揚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畫的創作呈現出了時代奮進的生態面貌。
中國美術報:新時代以來,廣大美術工作者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文藝講話為行動指引,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近期所展出的系列展覽中,您看到中國畫創作的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國畫家們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新時代中國畫創作應該構建怎樣的話語體系?
田黎明:新時代中國畫創作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中國畫在新時代語言話語體系的建構上。近年來如何把中國畫的筆墨緊緊地與時代貼在一起,是中國畫創作者探索的課題和實踐主題。我們看到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畫創作更加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現平凡生活、人民大眾樸素的內在之美,在筆墨、造型、色彩和整體中國畫語境上,順應著中國畫的自律性發展,更加體現了時代的人文精神,彰顯出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我相信這樣的變化,與中國畫創作近些年來在審美與境界的開拓上發生的漸進變化不無關系,這也正與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畫的發展所明確的精神文化指向相一致,即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民生活,感受中國畫的筆墨帶來的全新體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中國畫的繁榮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國畫進入新時代新征程中要走進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中國畫的創作者應該把一切人文的體驗升華為時代的審美,只有升華為時代的審美,才會在生活當中用筆墨去發現或者去創造,自然就會貼近中國式現代化的審美情感。也就是說,時代的審美賦予了中國畫的新語境、新境界、新方法,中國畫創作者應該在時代審美的開拓上下大功夫。而在中國畫創作實踐和時代的審美開拓中,創作者應該向著審美理想、向著建設者的真善美、向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投入在感同身受的生活體驗中。
總的來說,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希望廣大藝術工作者在中國畫創作實踐中向著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來體會時代內在的大美,去領悟、感懷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內美的精神世界,使中國畫的一切語境傳承與創新是為時代的人文史詩、時代的新篇章、時代勞動者獲得的幸福感而創造。
中國美術報:當前中國畫的發展依然存在著“有高原缺高峰”“重工筆輕寫意”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破解?當今世界進入了高新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時代。在文化自信不斷地獲得增強的當下和未來,中國畫創作者應該如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田黎明:中國畫繁榮發展的過程中確實還存在一些課題。比如,“重工筆輕寫意”的問題,在很多的展覽評選當中,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感受。其實這也說明了展覽中年輕一代出現了。當前全國性美展以50歲以下參展者居多,更多是為年輕人提供展示的平臺和機會。應該說近年來工筆畫實現了大發展,創作水準大幅提高,產生了一大批好作品,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畫家。相比于工筆畫,寫意畫的難度在于創作者對于畫面的駕馭,除技術層面外,更多的還是應該在文化層面上下功夫體會。相信“輕寫重工”的現象是階段性問題,隨著創作者年齡的增長,創作經驗的不斷豐富,這類問題就能得到改善。此次在第五屆全國中國畫展覽中,馬鋒輝書記特別提出加上前輩名家的特邀作品,我們看到特邀作品還是以寫意為主,而且每一個人探索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面貌和風格。
此外,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當下畫面的結構與圖式的表達上可能存在某些雷同,在人文關懷之外缺乏個性的體驗等也是我們關注到的問題。其實,我們不怕出現問題,因為中國文化面對問題向來是樂觀的。問題提出后慢慢就會去調整去轉化,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通過一幅幅畫的創作來解決。再加上相應的評選機制、學術規范的推出,自然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面對這一系列的課題,我覺得在創作上可以用以下思路來面對:一要做到時代發展與審美需求的統一;二要對傳統繪畫意象美學的進行繼承和創造性的轉化;三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新傳統進行繼承學習和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新傳統正是老一輩藝術家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而造就的,他們的人格風范、學術精神、思路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學習。這個看似容易,但實踐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藝術家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深切地去體會、體驗,才能將自身情感和藝術表達形式合二為一。
總的來說,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在當今時代被激發、被轉換、被發展、被弘揚,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煥發出一種全新的生命力。更為難得的是,這在年輕一代創作者充滿活力的作品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加之生活的錘煉、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特別是在前輩先生們的悉心教導和人格風范的影響下,我想中國畫的未來會因為年輕創作者而呈現出一種更為宏大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