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鑠
2023年開年伊始,來勢洶洶的電影《流浪地球2》和電視劇《三體》一下子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原著的作者劉慈欣。
科幻文學之所以極具魅力,是作家們能夠利用當代科學的最新進展,來想象一個無比絢爛的未來,或者用科學的思維去講述一個發生在當代甚至歷史上的故事。科幻的大熱,往往出現在一個國家經濟蓬勃發展、各種文化思潮集中涌現的時代,比如19世紀末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就集中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人們對未知科學的想象,而20世紀40年代出現在美國的“科幻黃金時代”,則借助了原子能的使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等科技爆炸性進步的契機。可以說,科幻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發展中精、氣、神的體現。在上世紀持續了40余年之久的冷戰時期,正是兩個超級大國在軍備和太空競賽如火如荼之余,各自的科幻文學和其他科幻藝術作品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后代留下了不少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
隨著我國在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在航天事業中走出了堅實步伐,如今我們有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有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中國在探索太空和微觀世界上無疑已經居于前列,而與我國科技發展相匹配的科幻文化藝術仍然遠遠不足。一個劉慈欣和兩部《流浪地球》遠遠不夠。我們的青少年需要科幻文學、科幻電影,需要科幻相關的藝術激發對科學的熱情。從一個民族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科幻能夠為下一代造夢,為青年人學習科學知識賦能。當今科幻文學和電影的走紅,正說明人民需要科幻。我們需要科幻激發我們的想象,需要科幻引發我們的思考。如果把話題進一步深入,科幻對于很多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同樣具有啟發性,比如“彗星撞地球”的預案、人工智能反噬人類的可能、人類永生帶來的倫理問題等。
科幻是根據現實科學發展的合理想象,基于理性、精確的科學基礎;藝術則是人類情感的抒發,表現現實卻又比現實社會更具典型性、夸張性。科幻藝術一詞是從文學中衍生出的,從插畫、繪畫、裝置到游戲、影視,在短短幾十年中幾乎延展到了現代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和其他類型的藝術不同的是,科幻藝術既能表現已有的科幻形象,更可以用想象力和科學理論構建出奇幻的未來世界。正如劉慈欣在小說《詩云》中描述的那樣,科學的盡頭也許是藝術,是人類歷經幾千年苦苦追尋的一個形而上的世界。
從現實來看,目前我國的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已經開始在作品中加入很多科學幻想的元素,無論他們是以裝置為主要的藝術形式還是傳統的繪畫。在當今的藝術評價體系中,具有科幻性質的藝術也許得不到市場的認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藝術或許不需要藝術界來評價,它們中的佼佼者有能力跳出藝術界,在更廣闊的空間中造福全人類,正像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所引發的熱潮,遠遠超過了文學界所能達到的影響力。因此,包括影視在內的視覺藝術,完全能夠借助科幻的力量實現超越藝術本身的影響。我們期盼著中國能夠誕生更多的科幻藝術,這也許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場跨越“科學奇點”的革命。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新媒體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