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紀亭?付銘?張希文

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2月15日,由鄭州大學、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主辦,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全國高等學校藝術教學研究中心中原基地、中原美術創作與研究基地、鄭州美術館共同承辦的第九屆“中原美術”學科建設系列活動成功舉行。系列活動分三部分,即:第九屆“中原美術”學科建設研討會、第七屆全國研究生學術論壇、融合·開拓——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
2022年12月10日,展覽開幕式及學術研討以線上方式舉行,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興成,河南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處處長曹克舜,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輕工職業學院院長魏小杰,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學科與重點建設處處長臧雙全,鄭州美術館館長、鄭州書法家協會主席羅鳴等出席論壇開幕式。此外,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全體師生及省內外學者同仁共千余人通過線上會議和直播平臺聆聽了本屆會議。開幕式由鄭州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朱建良主持。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興成,中國藝術學科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玖,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魏小杰分別致辭。研討會為期一天,分為六個時段,由魏小杰、鄔建、王曉予、蔣文博主持,梁玖、毛建波、張敢、王春辰點評。26位國內知名專家和青年學者,圍繞中原美術的創作實踐、理論創新、學科建設等議題暢所欲言、交流思想、分享經驗。
李興成在致辭中指出,鄭州大學全面開啟國家創新高地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征程;鄭州大學扎根中原大地辦教育,積極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大力開展藝術教育。鄭州大學美術學院辦學22年來,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穩厚重,積極探索藝術規律、繁榮藝術創作,著力打造中原美術教育研究與創作的陣地,逐步建立起以中原美術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的美術學科體系。
梁玖代表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向本次會議表示祝賀,期待會議在探索新時代美術學科高等教育的新方式上、在持續深化探尋中原美術學科建設上,在進一步探究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族群高質量美術人才的方式上,有新關照、新洞見、新方向。
魏小杰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我們要積極回應國家和民族、時代和人民的召喚,根植于深厚的中原美術資源,加強藝術實踐,強化中原美術學科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此次研討會是中原美術發展與美術理論建設有機結合的一次會議,有利于助力中原美術邁向更高階段,有利于中原美術的創作、研究以及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以“建中立極:構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美術學科體系”為題發言,肯定了中原美術的文化歷史貢獻,提出構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美術學科體系應具備“地域性”“視覺性”“歷史性”“現代性”“互動性”“人文性”六個基本要素。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周曉陸就“解析圖像學,以利教研——從中原美術談起”為題,從“方法論”的角度發言,指出當下高等美術教育“方法論的濫用、誤用”等不良現象,詳細解析了“圖像學”的三個層次,拓展和豐富了開展中原美術專項研究的科學方法。
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李庚香分享了“中原學與中原畫派”議題,講解了中原學的起源、河南打造中原畫派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等內容,厘清了中原學和中原畫派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將守正創新作為中原畫派的發展方向。
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玖以“中原美術資源轉化的SGHY論”為題,從美術教育學的視角出發提出“SGHY”,即“思想、功夫、化用、學術”四點思考,分享了自己在中原美術學科資源轉化這一問題上的看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美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石村以“彰顯中原美術之正大氣象——以雕塑為例”為題,結合中原地區的雕塑作品,指出中原地域性美術所呈現出的恢弘氣派和正大氣象等特征。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張敢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探討了“美術研究的地域性與全球視野”,強調在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和教學聚焦國際性之間應達到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
中原工學院教授王剛的議題“中原大地的精神滋養——重回泥土,凝望星空”結合正在鄭州美術館展出的“何以黃河:王剛當代藝術研究展”,分享了自己從藝多年來與泥土和大地所結下的深厚緣分。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教授王春辰以“20世紀以來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的迫切性”為題發言,論述學界對于20世紀藝術史與理論研究的現狀,并以此強調地域性的“中原美術”建設需要在了解國際語境的基礎上,方可建立更開放的認知視角。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學術事業部副主任、教授蔣文博以“數字復制時代想象力的重生”為題,圍繞當下數字時代圖像復制技術的新語境進行了探討,討論面對20世紀以來的技術革命、面對人人都有制造圖像能力的新時代,藝術家應當如何強化想象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練春海的發言以“對杮園漢墓天頂壁畫的三層認識”為題,從對圖像元素的辨識入手,以杮園漢墓天頂壁畫中的云虡紋為例,由淺入深地探討了圖像的深層次含義。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保國在“封建時代主流意識籠罩下的非主流表達:以中原漢墓室壁畫和宋代文人畫為例”的議題中提出漢、宋兩代的主流價值觀與繪畫中豁達放逸的精神氣象有所反差,指出藝術本身的超越性與創造性。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王文杰以“再論從青銅云雷到彩云飛天——淺析龍門古陽洞北魏新飛天圖形的形成機制”為題發言,討論龍門古陽洞北魏新飛天圖形的形成機制,通過一系列漢晉時代的圖像史料闡述了從青銅器云雷紋到壁畫、石刻中長壽云氣紋的演變,并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博大意蘊。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周晉以“書畫傳習——港中大新亞書院藝術系的書畫教學”為題,概述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及其藝術系建立的歷史背景以及藝術系的課程、學制等情況。重點介紹了其重視傳統書畫傳習,將創作與藝術史學習并重,立足于廣泛交流、博采眾長的教學特色。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曉予以“創新課程設計 鑄就專業特色”為題發言,講述了鄭州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成長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歷程。就如何圍繞“中原文化”以及“中原美術”打造專業特色,并將其融入設計學新文科建設的更大框架之中等問題展開論述。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院長石品從“中原美術與黃河主題美術創作”角度,立足河南地域背景,以多位河南現當代本土畫家為例,闡釋了優秀中原美術畫卷的魅力。
在論文入選論壇的學者發言階段,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特聘院長、教授張建軍,四川美術學院講師王建玉,深圳大學教授黃永健,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陶振興,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劉磊在中國古代繪畫史和古代畫論的范疇內論述了各自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蘭州大學教授李康敏、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王炎立足于美術考古學分別討論了敦煌莫高窟和龍門石窟的相關議題;西安美術學院講師陳磊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了美術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崔俊峰、王振、牛文娟也分別從各自專業角度,談論了中原美術的相關議題。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立足中原文化,不斷加強中原美術學科內涵建設,不斷探索具有時代性、學術性的美術教育、教學路徑,初步形成了以“中原美術”優勢特色學科(方向)為主體的綜合性美術學科體系,筑成美術人才培養、科研和創作的高地。一年一度的“中原美術”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九屆,通過搭建“交流、合作、提升”的平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促進“中原美術”學科的學術研究,使“中原美術”在當代藝術文化語境中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和學術意義。
(作者就職于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