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游

張大箴的作品與他的師承、家學以及成長環(huán)境是相關聯(lián),可以把這些當成他創(chuàng)作思緒中的后著力。他有三類不同味道的山水畫,其中有與其父親張谷旻老師的寫生手法相近,還有一種純粹是他個人有想法的線描寫生稿,另一種就是設色的山水畫,比如《山水有靈? 鐘聲不韻》。其繪畫手法上很有主觀性,設色以冷暖相間襯托出畫面,以線造型夸張,出來的圖式和山水那不可居的意象風貌,在細碎繁雜間分割成特別的視覺空間,不是眼中之山川形色,不是實景描寫,更不是文學敘說。這有點像漢代線描畫的平面質感與空間相合的雅致圖象,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留在敦煌壁畫里的那些山色丘壑、山川云水、仙閣峰巒。而宋代山水畫里未能見到,因為兩宋的疆域不能觸及到敦煌地界,而李公麟線描人物畫的作派,卻可以將漢唐以來的山水畫線描轉化為人物造型最有效的印證。當然,張大箴對人文以及古典山水畫的吸納未必完全是我這種念想。但由于在他生活的杭州,又有其師長輩如卓鶴君、張谷旻、何加林幾位的長期護佑,加之成長于信息時代的他,在傳統(tǒng)文化、個人藝術、審美上的積累,促他非常容易獲得與其他畫家不同的養(yǎng)分和基礎。這正是助使他在從小至今的成長過程中浸染在一個良好的藝術環(huán)境里,去享受和鍛造自我心性,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功力獲取方式。
他從小到大在藝術學業(yè)上的精進和努力,可以選擇有品位的繪畫手法,來幫助自我找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正確方位。比如其作品《指夢為馬》《隱居西湖》《南雁廢耕記》《小泌的本星樂園》《都會都會》《廟雨連珠》等,可以看出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思考。《小泌的本星樂園》中,那種大場面的設置,我感覺,需要有一些宏觀上的把控,而勾勒平涂手法上的細膩,超出平常人的想象,而且每一筆都用寫法實現(xiàn),有些難度,需要心靜下來去完成,這或許是展廳時代給予當今藝術家的能力必備的要求,這種思考和繪畫理念,當下的藝術家們都需要去面臨。而張大箴在創(chuàng)作時的應對,是借助了某種觀念來造型和設色的,破除秩序和用拼貼的方式來加強整個畫面的豐富度,這就是張大箴作品區(qū)別于他人作品最重要的特色。
(作者系《中國藝術家年鑒》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