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禮
時至今日,書法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已經消失,現當代書法已不得已成為一門“專藝專學”。而有關書法現代化、國際化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種書法圖像化、美術化的試驗與轉型,比如日本書家手島右卿的作品《崩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把漢字書法作為圖像來進行重構組合,更多地以形象表達心象和思想。因此《崩壞》在國際上獲獎,并不意味著世界認識或了解了漢字書法,而恰恰證明,在國際環境中大家對漢字書法的認知,仍然停留在美術角度。
在書法美術化、現代化的轉換發展方面,日本比我們起步早、走得遠,我們目前的許多試驗性創作,日本人都做過,比如抽象派、少字數(大字)派、破體書法、純墨象等分為很多流派,有著不同的探索與表達方法,不可否認這些探索有積極意義,而實際上這樣的探索又與書法傳統存在某種脫節、抵觸。所謂現代化只是發展的一個方向,因為傳統書法的內涵是文化的,若只在形象上做文章,終會丟棄書法最重要的文化內核。美術化、圖像化、去漢字化,只強調筆墨、技巧、材料等制作效果與手段,雖然更容易被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所接受,但從本質上異化了書法,也使這種傳播本身失去了意義。
當下書法的國際傳播是以傳統文化作為基礎,還僅僅是筆墨傳統下的漢字書寫,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像日本現代書法圖像化、美術化的嘗試,并不能更好地對漢字的文化內涵進行傳播,可見書法作為一門傳統藝術的獨特屬性是不能改變的,因此書法的國際傳播還是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
在文化積淀對等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更有效和深入地傳播。一直以來非漢語環境下的歐美國家接受中國書法,都是基于對于中國古老文化的興趣與研究,“漢學熱”催生的漢學家、地理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和其他文化學者、專業人才等向往東方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包括書法的具有重要世界影響的拓荒者與傳播者。基于當下的條件,文化交流仍然是書法藝術國際傳播的主要形式。目前,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和韓國、日本都有交流,每年舉辦一次互展性的交流活動,也一直都在持續。我們現在更期盼的是把這個事做到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程度。
唐代中國是整個東亞的文化中心,在整個東亞地區存在一個漢字文化圈,以儒釋道三位一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形成了強勢的文化外溢與文化傳播,書法是作為漢字的傳播手段被廣泛地學習和使用,是最重要的文化紐帶。因此,文化的傳播是一種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強勢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廣度和包容性,才有可能自然出現場域般的輻射、滲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時期的經濟鼎盛與文化兼容,使長安成為文人學者包括僧侶向往的文化中心,日本等鄰國大量派留學生、留學僧、遣唐使來學習。這些人回國之后,多成為教法藝道的開山師祖,在本國宗教、文化、詩詞、書法等領域都影響深遠。
書法的國際傳播是一個系統工程,牽動從上到下,大量的文化類交流活動是非盈利的,沒有國力的支撐和高瞻遠矚的視野,靠個人能力去推動非常困難,需要國家有關方面的政策支持。當然,我們至少在專業領域要有迎難而上的意識,把書法文化的對外傳播、交流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結合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實踐過程,集思廣益、開創性做好相關工作。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研究員,本文根據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