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怡,陸鎮奇,李煒基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雖然極早產兒(very preterm infant,VPI,胎齡<32 周)[1]的存活率因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快速發展而有了顯著的提高,但神經系統發育的不良結局仍是影響該群體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早產兒腦損傷(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是近年來新提出的概念,其著重強調神經病理學上的變化,主要包括顱內出血、腦白質損傷和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2]。BIPI 發病率約占早產兒疾病的15%,其嚴重降低了患兒的生命質量,也極大地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養育成本[3]。本研究擬回顧性分析腦損傷極早產兒圍產期及生后的各方面因素及臨床表現,分析引發極早產兒腦損傷的危險因素,旨在為預防極早產兒腦損傷、改善極早產兒神經系統預后提供參考依據。
回顧性收集2020 年3 月至2022 年1 月入住本院新生兒科的218 例極早產兒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胎齡<32 周,生后12 小時內入院。(2)在院期間發現顱內出血、腦白質軟化等神經系統損傷疾病或腦電圖異常的患兒。排除標準:(1)合并先天性器質性疾病。(2)存在先天性結構畸形或遺傳代謝性疾病。(3)家屬放棄治療。(4)病歷資料不完善。
1.2.1 早產兒腦損傷的診斷 參照《早產兒腦損傷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中早產兒腦損傷的診斷標準,對住院期間完善頭顱B 超、頭顱MRI、腦電圖檢查或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符合腦損傷診斷的早產兒進行確診[2]。
1.2.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數值型資料,用例或百分比(%)表示數量型資料。使用t檢驗分析數值型資料,使用卡方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分析數量型資料。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法。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共納入218 例極早產兒,其腦損傷的發生率為14%。將其分為腦損傷組和無腦損傷組。其中腦損傷組有31 例患兒,無腦損傷組有187 例患兒。
單因素分析提示極早產兒發生腦損傷的危險因素如下:產前未應用硫酸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感染、窒息、低出生體重,相關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胎膜早破、胎盤異常、臍帶異常、分娩胎數、分娩方式情況的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損傷和無腦損傷組的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例)
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納入到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分析結果顯示,產前未應用硫酸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窒息是極早產兒發生腦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腦損傷和無腦損傷組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腦損傷組與無腦損傷組患兒合并疾病情況及臨床表現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腦損傷及無腦損傷極早產兒合并疾病情況及臨床表現的比較(例)
新生兒醫學和重癥醫學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極早產兒的存活率,但不同國家、地區極早產兒的預后存在顯著差異,有大樣本隊列研究結果提示極早產兒的存活率已高達95% ~97%[4-6]。但存活的極早產兒存在極高的患神經系統后遺癥的風險,主要包括認知功能損害、腦癱、運動功能損害等[7-8]。本研究中,極早產兒腦損傷的發生率為14%,與國內研究者得出的早產兒腦損傷發生率相近[9]。本研究發現,產前未應用硫酸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窒息是極早產兒發生腦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研究發現,極早產兒的腦發育不成熟,在發生嚴重缺氧的情況下,循環系統中的血流分布會發生代償性改變,導致腦血管自主調節功能障礙,從而引起腦損傷。加之自由基、興奮性氨基酸、炎癥細胞等細胞因子的刺激,可使腦損傷進一步加重[10-11]。血流動力學異常是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的重要指征。研究提示,感染、炎癥、缺血缺氧、PDA 等均可引起全身血流動力學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極早產兒大腦的自主調節功能是很不成熟的,因此血流動力學波動容易引起其腦血管舒縮功能減弱或喪失,而全身血壓的波動也容易導致其出現腦血流低灌注或過度灌注[12]。已有較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在產前應用硫酸鎂能有效保護早產兒的神經系統并降低其發生腦癱的風險,但具體的神經保護機制尚未明確。有研究提出可能與硫酸鎂舒張血管、增加胎盤血液供應,且通過抗氧化、調節神經細胞因子等機制穩定早產兒的腦血流有關[13],這與本研究中得出的產前未應用硫酸鎂是腦損傷危險因素的結論一致。其他研究中發現,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等均是早產兒腦損傷的影響因素[9,14-15],但在本研究中以上因素的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中腦損傷組與無腦損傷組患兒合并疾病情況及臨床表現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量相對不足、研究時間跨度較小有關,后續研究中可通過增加研究樣本量及研究時間跨度來進一步探討分析。
綜上所述,極早產兒發生腦損傷的危險因素涵蓋產前、產時及產后眾多方面,其中,缺氧缺血、調節血流動力功能的不成熟以及未在產前使用硫酸鎂均為重要影響因素。后續研究中可進一步增加研究因素和樣本量,探尋更多與極早產兒發生腦損傷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上述研究有助于對極早產兒腦損傷的發生作出科學的預測,進而有助于減少極早產兒腦損 傷的發生,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