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永,張 波,徐艷松,楊 寧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以酒精、病毒或藥物導致的腹水、黃疸、肝性腦病為主要表現,并引起肝細胞大量壞死,解毒、生物轉化、合成、排泄等功能紊亂或失代償的綜合征。此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及致死率較高[1]。臨床治療方案以人工支持系統清除體內毒素、糾正代謝紊亂、改善機體內環境為主,但其容易造成過敏、感染等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不良[2]。隨著醫學水平的進步,臨床發現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DPMAS) 療法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較好。該療法能夠規避血漿不足或外源性血漿導致的感染,進而提升治療效果[3]。本文對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2020 年7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的30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DPMAS 療法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2020 年7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0 例,按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5 例)。研究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42 ~75 歲,平均年齡(60.28±1.64)歲;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3.45±1.02)年;藥物性肝炎4 例,病毒性肝炎5 例,酒精性肝炎6 例。對照組:男10 例,女5 例;年齡40 ~75 歲,平均年齡(60.47±1.36)歲;病程1 ~5年,平均病程(3.01±1.11)年;藥物性肝炎5 例,病毒性肝炎5 例,酒精性肝炎5 例。兩組的基礎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1)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4]中肝衰竭的診斷標準;(2)意識清楚,自愿參與本次試驗。剔除標準:(1)合并血管外溶血、血流不穩定、活動性出血、失代償性腹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2)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3)有惡性腫瘤或肝移植史。
研究組采用DPMAS 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使用連續腎臟替代治療機(德國貝朗公司,Diapac)對患者進行治療,按照治療要求選擇體外循環管路、BS330 一次性使用血漿膽紅素吸附器、血漿分離器、HA330 樹脂血液灌流器。治療開始前使用肝素鹽水沖洗管路,創建體外循環,調節血漿流速至80 ~150 mL/min,2 h/次,血漿置換量2500 ~3000 mL,2 次/d,間隔3 d 治療1 次,持續治療1 周。對照組給予血漿置換治療,方法是:使用連續腎臟替代治療機對患者進行血漿置換治療。創建體外循環,對血漿進行分離,調節血流速度至80 ~150 mL/min,2 h/ 次,血漿置換量2500 ~3000 mL,血制品輸入達到目標容量后結束治療,2 次/d,間隔3 d 治療1 次,持續治療1 周。
(1)評價兩組的療效。顯效:腹水、黃疸、出血傾向消失,總膽紅素(TBIL)減少≥50% ;好轉:上述癥狀有所減輕,TBIL 減少30% ~49% ;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好轉率之和[5]。(2)治療前后測定兩組的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水平。(3)治療前后測定兩組的白蛋白(ALB)、膽堿酯酶(CHE)、谷氨酸轉氨酶(ALT)、TBIL 水平。(4)統計兩組的并發癥(皮疹、低血壓、寒戰)發生情況。(5)比較兩組的GQOLI-74 評分。該評分的評價項目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各項目的滿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4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的變化情況(±s )

表2 兩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的變化情況(±s )
組別CRP(mg/L)WBC(×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109/L)血沉(mm/h)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15)74.23±6.38 30.51±3.04 12.56±3.74 8.40±1.953.72±1.142.05±0.58 34.02±2.5622.96±1.04對照組(n=15)74.91±6.52 48.66±4.32 12.01±3.15 10.23±2.41 3.56±1.082.91±0.87 33.78±2.0427.88±1.65 t 值0.28913.3070.4362.2860.3953.1850.2849.770 P 值0.7750.0010.6660.0300.6960.0040.7790.001
治療前,兩組的各項肝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ALB、CHE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ALT、TBIL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的變化情況(±s )

表3 兩組肝功能的變化情況(±s )
組別ALB(g/L)ALT(U/L)CHE(U/L)TBIL(μ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15)25.69±4.21 36.03±2.81 345.61±17.28 262.47±10.22 2514.28±36.77 3420.51±42.89 534.17±15.22 366.05±10.71對照組(n=15)26.05±4.88 30.57±3.22 339.56±17.41 305.18±12.41 2495.02±35.21 3106.75±39.20 526.97±14.88 402.53±11.62 t 值0.2164.9480.95510.2891.46520.9141.3108.941 P 值0.8300.0010.3480.0010.1540.0010.2010.001
研究組并發癥的發生率(13.33%)與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33.33%)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的各項GQOLI-74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各項GQOLI-74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GQOLI-74 評分的比較(分,±s)

表5 兩組GQOLI-74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15)57.49±6.38 86.37±2.15 60.42±5.67 91.03±1.45 53.46±7.14 84.23±1.66 50.47±5.9282.58±1.70對照組(n=15)57.12±6.77 79.43±3.56 60.88±5.12 85.27±2.69 54.02±7.38 76.39±2.41 51.36±6.1473.65±3.08 t 值0.1546.4630.2337.3000.21110.3760.4049.831 P 值0.8790.0010.8170.0010.8340.0010.6890.001
根據肝衰竭的臨床特征可將其劃分成四大類,包括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類型,主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急性肝功能損傷,且伴有多個器官的功能衰竭,加之病情發展速度較快,患者病死率較高,應引起臨床重視。但目前臨床上對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其可能與病毒、藥物等因素有關。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為60%~80%[6]。盡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對其進行治療對改善其預后而言至關重要。
人工肝支持系統也被稱作人工肝,是臨時代替肝臟部分功能的體外支持系統,其作用機制是基于肝細胞的再生能力,利用體外機械、生物裝置清除各類毒物,達到補充營養、穩定內環境的目的,進而使肝細胞再生,使得肝功能恢復,為肝移植創造條件。非生物型人工肝是較為常用的人工肝支持系統,尤其是血漿置換的應用最為廣泛。臨床研究發現,該治療方式能夠促進患者凝血功能及肝功能的改善,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延長其生存期。雖然該技術的操作簡便,效果確切,但治療期間需要使用大量的新鮮血漿,這導致該技術的推廣使用受到限制[7-8]。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者發現DPMAS 療法能夠改善膽紅素水平,且不會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與血漿置換相比,DPMAS 療法清除細胞因子的效果更好,同時可減少并發癥,安全性較高[9-10]。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水平、各項肝功能指標、各項GQOLI-74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CRP、WBC、中性粒細胞計數、血沉水平、各項肝功能指標、各項GQOLI-74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的發生率(13.33%)與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33.33%)無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DPMAS療法不僅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炎性反應,同時可促進其肝功能的改善,提升其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研究發現,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生時,患者的肝細胞大量壞死,其肝功能嚴重受損[11]。IL-6、TBIL 等大量內源性有毒代謝產物以及炎性介質會聚集于體內,對內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并加重肝細胞受損的程度。因此,及時清除患者機體內的有毒物質是治療此病的關鍵(可有效切斷惡性循環,防止肝臟進一步受損)[12-13]。DPMAS 療法可明顯提升患者血漿內毒素以及有害物質的清除效果,使肝衰竭患者的病情盡快得到有效控制[14]。除此之外,DPMAS 清除有害物質、毒素的效果較好,可有效避免酶原丟失,并保護肝功能[15]。
綜上所述,與血漿置換治療相比,DPMAS 療法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更好,能夠減輕患者的炎性反應,促進其肝功能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