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瓊,黨容倫
(哈密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新疆 哈密 839000)
近年來,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本病好發于40 ~60 歲的中年群體[1]。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僅次于腦梗死和高血壓性腦出血,其臨床特征主要為腦血管痙攣、自發性腦出血及動眼神經麻痹等[2-4]。積極開展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對于改善顱內動脈瘤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意義。介入治療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介于內科與外科之間的一種新型治療手段,具有不需開顱、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安全性高、治療效果好及方便護理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大醫患的青睞[5]。整體護理是一種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的新興護理模式,以病人為中心,可為其提供全方位、最合適的護理服務,護理效果理想[6]。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月在我院神經外科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和分析整體護理在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神經外科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整體護理組,每組各有患者60 例。常規護理組中,男性39 例,女性21 例;年齡為35 ~72 歲,平均年齡為(49.43±9.86)歲。整體護理組中,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齡為37 ~73 歲,平均年齡為(50.72±11.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取得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善;經腦血管造影、MRI和CT 等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均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其他器官無嚴重病變;無其他腦血管疾病;無精神疾病且意識清晰,能夠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善或缺失;入院前已進行相關介入治療;合并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或存在意識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溝通交流;不愿意配合本研究。
給予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健康宣教、清潔衛生、基本生命體征監護、給藥與換藥、常規康復指導與出院指導。整體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整體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術后護理、飲食護理、安全護理、康復護理、并發癥護理、出院及回訪護理等。(1)心理護理:術前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向其介紹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消除或緩解術前的緊張、恐懼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術中由專門的護士全程陪伴在患者左右,利用肢體語言和鼓勵性語言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保證病房和手術室均有輕松和諧的氛圍。(2)術后護理:術后在重癥監護室和普通病房均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發生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的情況,并向患者家屬強調各注意事項。(3)飲食護理:給予患者全面、科學的飲食護理,告知其術后多飲水,多食用高蛋白及富含膳食纖維的流質、半流質食物,保證營養搭配合理。(4)安全護理:加強室內的保暖、保濕,注意聆聽患者術后的感受,積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加強巡視,防止吸氧管、導尿管或胃管脫落。(5)康復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的個性化運動及物理康復方案,并給予患者及其家屬耐心的演示和指導,逐步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6)并發癥護理: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及時攙扶其下床活動,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按摩等,以防發生褥瘡。囑患者放松心情,切忌情緒激動或劇烈活動,以保持血壓的平穩,預防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出血等并發癥。(7)出院及回訪護理:在患者出院后,定期通過電話、微信溝通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其基本情況和康復進程,并囑其定期回醫院復查。
(1)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低血壓、顱內出血、皮下血腫、腦血管痙攣、腦梗死、腦積水、定向力障礙、感染等。(2)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估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好。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總分為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90 分)、比較滿意(80 ~89 分)、滿意(70 ~79 分)、基本滿意(60 ~69 分)、不滿意(<60 分),總滿意度=(總例數- 不滿意例數)/ 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0.0 軟件對本研究中獲得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檢驗方法選擇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法選擇χ2檢驗。當P<0.05 時,代表差異顯著,存在臨床統計學意義。
整體護理組術后低血壓、顱內出血、皮下血腫、腦梗死、腦積水、感染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腦血管痙攣、定向力障礙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例(%)]
護理前,兩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Mo-CA評分、WHOQOL-100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整體護理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Mo-CA 評分、WHOQOL-100 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體護理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護理組(7.24±3.16 vs 13.57±4.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護理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Mo-CA 評分、WHOQOL-100 評分的比較(±s )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護理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Mo-CA 評分、WHOQOL-100 評分的比較(±s )
組別SAS 評分(分)SDS 評分(分)Mo-CA 評分(分)WHOQOL-100 評分(分)住院時間(d)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常規護理組(n=60)65.28±7.43 48.28±5.71 55.27±8.21 43.21±5.64 11.34±2.76 16.52±1.67 63.25±5.98 79.54±10.78 13.57±4.01整體護理組(n=60)64.91±6.88 33.45±4.06 56.13±8.47 35.12±5.02 11.29±3.06 21.34.±2.28 62.76±6.01 91.92±12.84 7.24±3.16 t 值2.3847.2834.2396.0493.2985.4377.82514.5676.582 P 值0.9260.0010.8360.0030.9030.0080.9340.0010.004
整體護理組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6.67%,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例(%)]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本病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腫瘤,而是指由各種因素導致的顱內血管壁受損,形成異常擴張膨出的囊狀突起,形似腫瘤[3]。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主要是指腦動脈的局部血管壁先天性發育不良,后天因素主要涉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外傷撞擊、感染等。顱內動脈瘤早期體積較小時,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偶有頭痛、頭暈等癥狀,后期隨著瘤體的不斷增大,會逐漸壓迫周圍組織,導致患者出現瞳孔散大、視物模糊等癥狀,更嚴重的情況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可引起突發性昏迷、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甚至死亡[3-6]。顱內動脈瘤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有研究顯示,我國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在7% 左右,且好發于40 ~60 歲的中年群體,其中頸內動脈瘤約占90%,椎基底動脈瘤約占10%[5-7]。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導致顱內動脈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死亡率高達30%。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約至少1/3 以上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因動脈瘤破裂未及時救治而死亡[8-9]。另外,顱內動脈瘤還會引起枕骨大孔疝、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急性腦積水等并發癥,其中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高達21% ~62%。目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兩種,其中介入治療是利用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在微創通道下將特制的導絲、導管等精密器械引入患者體內,實現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種方法,具有簡便、安全、創傷小、患者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肝癌、子宮肌瘤、椎間盤突出、血管畸形及動脈瘤等疾病的治療中[9]。相較于常規的外科手術,介入治療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仍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對疾病的轉歸和患者的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整體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新興起的一種護理手段,是在現代護理觀念和醫學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基礎,將護理管理和臨床護理的各環節有機融合起來的一種護理模式[10]。護士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除了關注患者的病情外,還要將疾病與患者視為一個整體,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所處環境、物理因素等要素,以提供適合患者的最佳護理服務為目標,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近年來,已有將整體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中的研究報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1-13]。例如,杜夢妮等[11]通過對86 例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系統化整體護理能夠顯著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認知功能;李巖龍[12]通過對90 例顱內血管瘤介入治療患者的整體護理效果進行研究,發現經整體護理的患者心理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常規護理),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下降,護理滿意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邵正群[13]對行介入治療的289 例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干預,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整體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并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選擇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神經外科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12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整體護理組,探討分析了整體護理在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護理組術后低血壓、顱內出血、皮下血腫、腦梗死、腦積水、感染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整體護理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Mo-CA 評分、WHOQOL-100 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體護理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護理組(7.24±3.16 vs 13.57±4.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體護理組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6.67%,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整體護理應用于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中,能顯著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緩解負性情緒,提高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該護理模式值得今后在神經外科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或其他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