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明
(洛陽水利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0)
病險水庫經加固后,可恢復或加強水庫的防洪功能,充分發揮水庫的灌溉、發電、供水、旅游、養殖等綜合效益,并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為推動新階段水利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很多學者針對病險水庫加固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經驗。如荀俊等[1]采用高壓旋噴樁加固白石里水庫大壩,解決壩體嚴重滲漏現象;趙明[2]針對冰溝水庫大壩現狀的穩定性進行復核,提出改善大壩滲漏和溢洪道泄流能力不足的加固方案;陳俊宇[3]針對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進行分析計算并結合現場檢查,提出樞紐建筑物加固方案,解決水庫的帶病運行問題;胡偉[4]以北溝水庫為例,對大壩、溢洪道、輸水洞采取有效加固措施,使水庫除險加固后發揮正常效益;劉典鵬[5]采用防滲墻+帷幕灌漿的方式進行壩體、壩基防滲處理,使水庫大壩滲漏量顯著降低。本文以黃溝水庫為例,分析水庫大壩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大壩安全鑒定結論提出加固方案,可為同類型病險水庫的設計、施工提供參考。
黃溝水庫于1958 年4 月開工建設,1959 年5 月竣工,是衛星灌區的結瓜水庫。水庫最大壩高25.5 m,壩頂長230 m;設計總庫容203.6 萬m3,其中興利庫容151萬m3,死庫容12.5萬m3;設計防洪標準30 a一遇,校核防洪標準300 a 一遇。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工程三部分組成。2012 年黃溝水庫除險加固確定總庫容116.15萬m3,興利庫容30萬m3,死庫容11.22 萬m3;正常蓄水位298.39 m,死水位295.41 m,設計洪水位301.47 m,校核洪水位303.99 m。壩頂高程310.0 m。
2012 年黃溝水庫除險加固后,大壩運行正常。大壩上游壩坡基本平整,未發現塌陷、變形、裂縫等現象,外觀總體良好。壩頂路緣埋石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分縫合理;壩頂混凝土路面未見塌陷、沉降,整體質量良好。但大壩上游平臺至壩頂護坡混凝土面板多處塌陷,如圖1 所示。下游壩坡混凝土排水溝及左岸壩肩截水溝混凝土表面光滑,尺寸均一,截(排)水溝總體質量較好;壩坡踏步完好。

圖1 大壩上游平臺至壩頂護坡混凝土面板多處塌陷
黃溝水庫大壩存在問題為:坡腳排水棱體表面局部塌陷、塊石松動,有滲水出逸;大壩下游左壩腳存在滲漏問題,并有發展趨勢,如圖2 所示。由于無大壩觀測設施,無法開展相應的安全監測工作。

圖2 大壩下游左壩腳漏水
黃溝水庫樞紐主要建筑物為4 級,大壩在設計情況下安全加高為0.5 m,非常運用情況下安全加高為0.3 m。根據《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的規定,壩頂在水庫靜水位以上的超高按下式確定:
式中:y為壩頂超高(m);R為最大波浪在壩坡上的爬高(m);e為最大風壅水面高度(m);A為安全加高(m)。壩頂高程計算結果詳見表1,由表1 可知,水庫壩頂高程滿足規范要求。

表1 壩頂高程計算結果m
(1)大壩下游壩坡出逸坡降按《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有關公式計算:
式中:m為邊坡系數;J為出逸坡降。
經計算,大壩下游壩坡出逸坡降為0.398。
(2)滲透破壞臨界水力坡降可由《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有關公式計算:
式中:J0為臨界水力坡降;[J0]為允許坡降;Gs為土粒比重(g/cm3);n為孔隙率;K為安全系數。
經計算,管涌破壞允許坡降為0.654,大于大壩下游壩坡出逸坡降0.398,大壩不會發生管涌破壞。
(3)黏性土臨界水力坡降由《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有關公式計算:
基上的均質土壩計算大壩滲流量和浸潤線[6]。大壩為透水地基上設棱體排水的均質壩,壩高25.5 m,壩頂寬7.5 m,上游壩坡比1∶2.75,下游壩坡比1∶2.3,壩體填筑土滲透系數取5.63×10-4cm/s。壩體浸潤線按下式確定:
式中:a0為排水棱體上游坡腳處浸潤線高度(m);q為單位壩長滲流量[cm3/(s?m)];k為滲透系數(cm/s);L為滲流區長度(m);x為計算點至上游面的距離(m);hx為滲流水深(m);H為上下游水位差(m)。
經計算,正常蓄水位工況下壩體的單寬總滲流量為0.051 cm3/(s·m),逸出點到下游水面線距離為2.082 m;設計洪水位工況下壩體的單寬總滲流量為0.075 cm3/(s·m),逸出點到下游水面線的距離為3.072 m;校核洪水位工況下壩體的單寬總滲流量為0.103 cm3/(s·m),逸出點到下游水面線的距離為4.19 m。從計算結果可知,即使在最不利情況下,大壩年滲流量為715 m3,占總庫容的0.06%,滲漏損失較小。
黃溝水庫大壩壩腳存在滲漏并有發展趨勢,存在滲流隱患。現滲漏點位于大壩原輸水洞附近,2012 年除險加固時對其進行了封堵,但存在原輸水管道封堵不嚴,管周壩體填筑土填筑不密實,管周圍巖土與管壁存在滲漏,導致庫水與原輸水管道周圍
式中:γd為土的干容重(g/cm3);C為土的凝聚力(kPa);其余變量含義同上。
經計算,流土破壞的允許坡降為0.479,大于大壩下游壩坡出逸坡降0.398,大壩不會發生流土破壞。
(4)水庫建成運用至今未有任何觀測設施,大壩浸潤線及滲流量沒有資料可供參考。對大壩在正常蓄水位298.39 m、設計洪水位301.47 m、校核洪水位303.99 m 3 種情況下的滲流進行復核計算。在上游各水位情況下,下游無水,有棱體排水,按不透水地形成滲漏通道,在滲漏處土體不斷被沖刷帶走,造成壩后滲漏量增大,存在安全隱患。
大壩采用水泥黏土漿進行充填灌漿,排距2 m,孔距2 m,共布置灌漿孔149 個,造孔順序先上游后下游,分兩序跳躍式造孔。造孔總尺寸1 976 m,充填灌漿深度1 810 m,灌漿結束后布置檢查孔12 個,檢查孔位置根據施工具體情況確定,充填灌漿孔采用干法鉆孔[7]。充填灌漿分兩序孔灌注,各孔采取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每段長度5 m。
灌漿材料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黏土漿,漿液中水泥與黏土的重量比為0.2∶1,漿液密度1.3~1.6 g/cm3,開灌水灰比2∶1。開始先用稀漿,經過3~5 min后再加大漿液稠度。在灌漿過程中,先對第一序孔采用“少灌多復”的方式輪灌,每米孔每次灌漿量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充填灌漿利用漿液自重將漿液注入壩體隱患處以封堵壩體滲水隱患。灌漿壓力通過灌漿試驗確定,大壩上游平臺處灌漿壓力不大于50 kPa(孔口灌漿壓力),原輸水洞兩側灌漿壓力初定為90 kPa。當漿液升至孔口,連續復灌3 次不再吃漿時,灌漿即可結束,對經驗收合格的灌漿孔進行封孔[8]。
封孔時將注漿管拔出,向孔內灌注密度大于1.5 g/cm3的稠漿,多次灌注,直至漿面升至孔口不再下降為止。待孔口完全析水后,用含水率適中的制漿土料將孔口回填搗實整平。灌漿結束進行封孔,并布置檢查孔檢查灌漿質量效果。檢查孔選在鉆孔偏差過大、地質復雜、灌漿不穩定、吃漿量過大、冒漿以及分析資料認為對灌漿有影響的部位。灌漿質量檢查以檢查試驗成果為主,結合對竣工資料和測試成果的分析,綜合進行評定。
拆除重建原有上游壩坡305.45 m平臺上部至壩頂混凝土面板,采用14 cm 厚C20 現澆混凝土板,接縫寬8 cm,縫內填無砂混凝土,縫下鋪設20 cm 寬土工反濾布(300 g/m2)。
下游壩后排水棱體按原結構進行整修加固。修復排水棱體長35.5 m,排水棱體頂部高程287.12 m,頂寬1.0 m,上游坡比1∶1,下游坡比1∶2。
為保證水庫庫區范圍內交通通暢、確保防汛物資輸送至大壩下游壩腳,在原有衛星渠頂增設C25鋼筋混凝土蓋板,蓋板長3.2 m、寬0.5 m、厚0.2 m。
黃溝水庫是衛星灌區的結瓜水庫,衛星灌區土壤肥沃,光熱條件優越,適宜各種作物生長。黃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不僅保證了防洪安全,同時改善了水環境,對促進衛星灌區的生態保護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