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優良,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山大鯢的優良棲息地。本文介紹了該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并以黃山大鯢為標志性物種,從自然屬性和可保護屬性2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 黃山大鯢;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自然屬性;可保護屬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8-0098-04
大鯢俗稱“娃娃魚”,隸屬于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大鯢屬,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時代,具有極高的進化獨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堪稱 “水中大熊貓”,被稱為“活化石”。大鯢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5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2016年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極危[1]。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跨黃山市休寧、祁門兩縣,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宜,無霜期長,水熱季節交替明顯。區內海拔由西南五龍山脈白石塔向北漸低,落差約650 m。保護區內復雜多變的地形條件、縱橫交錯的山澗河流小溪以及適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生物資源。本文介紹了保護區內的動植物資源現狀,在此基礎上以黃山大鯢物種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對保護區的自然屬性和可保護屬性進行了自然生態評價。
1 動植物資源現狀
1.1 植物資源
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適宜,無霜期長,水熱季節交替明顯。春秋短,夏冬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常出現“夾秋早”,氣溫日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保護區內地形復雜多樣,植物資源豐富,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植物138科460屬共計800種。其中,蕨類植物19科28屬46種;裸子植物6科8屬10種;被子植物113科424屬744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94科346屬616種;單子葉植物19科78屬128種。蕨類植物僅占維管植物種數的5.75%,裸子植物占1.25%,被子植物93.00%。可見,雙子葉植物是該區域維管植物群落的主體植物類群。參考吳征鎰教授的《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的劃分,可將該區域內維管植物138科劃分為世界分布科、熱帶分布科和溫帶分布科3大類10小類。
保護區位于我國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向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區,海拔落差約700 m,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由于水熱條件充裕,其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多樣。保護區植被以森林植被為主,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占具絕大多數面積,草叢和灌叢不甚發達,主要在溪邊、林緣零星分布,在山頂和山坳呈斑塊狀分布。
按照《中國植被》采用的原則和依據進行分類,結合實地調查,保護區植被的主要類型可劃分為4個植被型組,7個植被型,17個群系。保護區內常見的群系包括杉木林、馬尾松林、青岡林、茅栗林、楓香林、短柄枹林、毛竹林、烏藥灌叢、綠葉胡枝子灌叢、芒草叢等。
根據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2021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國家林業局保護司2010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保護區珍稀瀕危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銀杏(Ginkgo biloba)、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野大豆(Glycine soja)、榧樹(Torreya grandis)、大葉櫸樹(Zelkova schneideriana)、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共計8種。
1.2 動物資源
1.2.1 魚類。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結合文獻資料,在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記錄有魚類5目10科36種,其中鯉形目魚類有27種,占總數的72%;鱸形目4種,占總數的11.1%;鱸形目和合鰓目魚類各2種,各占總數的5.6%;鳉形目魚類1種,占總數的2.8%。在7個科中,以鯉科種類為最多,共21種,占總數的58.3%;其次為鰍科,共5種,占總數的13.9%;鲿科、真鱸科各有2種,分別占總數的5.6%;平鰭鰍科、大頜鳉科、合鰓魚科、刺鰍科、沙塘鱧科和蝦虎魚科各1種,占總數的2.8%。
1.2.2 兩棲類。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共記錄到兩棲動物2目9科25種,其中無尾目蛙科種類最多,為10種,占總數的40%,雨蛙科3種,叉舌蛙科3種,樹蛙科2種,姬蛙科2種,蟾蜍科1種,角蟾科1種;有尾目3種,蠑螈科2種為費氏肥螈和東方蠑螈,隱鰓鯢科1種為保護區明星物種大鯢。
1.2.3 爬行類。在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記錄的爬行動物有43種,隸屬2目12科,調查結果表明,鉛山壁虎、福建竹葉青、藍尾石龍子、北草蜥、紅紋滯卵蛇、虎斑頸槽蛇最常見,為當地優勢種;銅蜓蜥、赤鏈蛇、烏華游蛇、短尾蝮、中國石龍子等物種也有一定的種群數量,其他物種均為偶見種。
1.2.4 鳥類。保護區內共記錄到137種鳥類,隸屬于15目41科84屬。其中,雀形目鳥類占絕對優勢,為26科55屬97種,在總數中占比分別為63.9%、65.2%、70.8%,這可能與保護區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保護區位于皖南山區,其林地資源豐富,其中較為常見的鳥類有紅嘴藍鵲、畫眉、松鴉、紅尾水鴝、領雀嘴鵯、白頭鵯等。鵑形目、鷹形目的鳥類僅次于雀形目,其科、屬、種數分別為1科2屬6種、1科3屬5種。這些類群中,較常見的物種有松雀鷹、鳳頭鷹、紅角鸮、大杜鵑、中杜鵑、大鷹鵑等。保護區內雖然有一定山澗溪流等濕地資源,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水鳥較少,僅10種,分別為??目的1種、鶴形目的2種、鸻形目2種和鵜形目的5種,其中較為常見的是白鷺、夜鷺。
1.2.5 哺乳動物類。保護區共記錄的獸類7目22科59種。其中,嚙齒目種類最多為19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32.2%;翼手目次之,為17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28.8%;食肉目9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15.3%;食蟲目7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11.7%;偶蹄目4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6.8%;靈長目2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3.4%;兔形目1種,占獸類物種總數的1.7%。《安徽獸類志》記載的大型食肉動物目前已不見蹤跡,目前調查中僅觀察到黃鼬、狗獾、豬獾和豹貓等12種小型食肉目動物。保護區所觀察到的偶蹄目動物僅有4種(野豬、小麂、毛冠鹿、中華鬣羚),其中野豬和小麂的種群數量較大,較為常見。
1.2.6 大鯢資源。主要內容如下:
1.2.6.1 歷史分布。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鯢在皖南山區廣泛分布且資源量十分豐富,皖南山區為安徽省較大的重點分布區,尤其是在祁門、休寧兩縣交界地,其中休寧地區為片狀分布,在休寧縣各山區都有分布,主要在流口等鎮鄉所轄區域,包括以下區域:率水河源頭一帶,其界限為北起流經金字牌、鳧峰的梅溪河;南至馮村、汪村海拔1 000 m以下山脈;東抵休寧磣溪河;北至祁門、休寧的頭號尖、陰公山、栗樹尖一線,總面積約260 km2。重點分布的鄉鎮有流口、汪村、馮村、山后、鶴城等鄉鎮,核心分布的區域位于大源河“流口—鶴城”和小源河“流口—汪村”的區段。20世紀80—90年代以后,受氣候條件、水文條件變化以及人為盜捕的影響,皖南山區的大鯢野外數量銳減,野生種群急劇下降。大鯢分布區域呈日益縮小趨勢。
1.2.6.2 專項調查。2021年3—4月、8—10月,大鯢科考組采用樣方河段實地調查與走訪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調查。調查區域為率水水系的大源河、小源河、梅溪河、用余河、馮源河、大連河、田里河及其支流等,選擇歷史上有大鯢分布、人為干擾少、生境較好的樣方河段進行調查,共發現大鯢分布點5處,分別位于梅溪河和用余河交匯點上游、左右龍水交匯處下游、田里河石屋坑附近、大連河中段。據調查分析結果,目前人為干擾少且棲息地生態環境適宜大鯢生存繁衍的區域,主要位于流口、鶴城、汪村3個鄉鎮的深山溪流中。
3 動植物資源評價
黃山大鯢保護區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分布著許多國家、省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這些物種不僅是保護區的寶貴資源,同時也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及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珍貴動物保護和科學研究的價值更是難以量化計算。
保護區有支撐野生大鯢生存的良好環境條件。在溪流生態系統中,蛙類和魚類資源豐富,可供大鯢生活的食物充足。通過調查和走訪,發現保護區范圍內的溪流中仍有大鯢分布,這也提示盡管該區域在歷史上經歷過環境退化、捕捉等影響,但是野生環境下仍有穩定的大鯢種群存在。
4 自然屬性評價和可保護屬性評價
4.1 自然屬性評價
4.1.1 物種珍稀瀕危性。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鯢及其棲息地為主要目的保護區,其主要的保護物種為大鯢,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CR)等級。同時,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在《華盛頓公約(CITES)》中,被附錄I收錄。除此以外,保護區還有白頸長尾雉、白鷴、勺雞、鷹、隼、鸮、豹貓、食蟹獴、中華鬣羚等保護物種分布。該保護地覆蓋了眾多的珍稀瀕危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4.1.2 物種代表性。大鯢(Andrias davidianus)曾廣泛地分布于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中游和上游地區及其支流的淡水生態系統中,也有部分種群分布于珠江、長江中下游,遍及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等多個省市[1]。大鯢是山區溪流生態系統中的代表性物種,生活在山谷森林溪流環境,需要周邊植被茂密,生境異質性高。其所生活的溪流中往往有若干深潭和眾多回水灣,主溪流水流湍急,回水灣水流平緩,水質涼爽清澈。由于對環境條件要求苛刻,大鯢在野外常呈點狀分布:只生活在少數生境合適的溪流中,而不是出現在分布區的每條溪流。成年大鯢是其溪流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強壯、孤獨、兇猛,食量大、食譜廣,可以吃掉包括各種溪流魚類、鰍、鱔、蟹類、蛙類、鼠類、鼩鼱類、蛇類、水生昆蟲及其幼體等,甚至體形較小的同種大鯢個體,在溪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關鍵的生態角色。
最新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鯢并非單一物種,目前研究數據支持至少5個隱存物種的劃分,包括陜西、四川、廣西、貴州、安徽種,都可視為不同物種,其分布地與各個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水系流域,其中還有一些隱存種尚未被發現,甚至有可能多達8個物種[3]。黃山休寧大鯢就屬于上述的安徽省獨立種群,很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如此一來,其在保護生物學上的重要性則更加凸顯。
4.1.3 生境重要性。目前,各地野生種群面臨的威脅日益加劇,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8個省份野生大鯢分布較多的地區。安徽大鯢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但由于人類的活動干擾和棲息地的過度利用,使安徽省大鯢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棲息地生境斑塊和破碎化,質量急劇下降。目前,皖南野生大鯢主要集中在黃山大鯢自然保護區及附近地區。皖南地區目前幸存的野生大鯢可能僅分布在原保護區內多個互相隔離的生境中,適宜棲息地面積十分有限。缺乏適宜的棲息地是大鯢保護目前面臨的難題之一。因此,保護好生態環境,以更好地保護大鯢的棲息地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可科學加快大鯢增值放流,逐步擴大大鯢分布區域和種群數量,推動皖南分布的野生大鯢在休寧、祁門區域范圍內走出瀕危困境。
4.2 可保護屬性評價
4.2.1 科學價值。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價值體現在諸多方面。首先,保護區位于我國華東人口稠密地區,人為活動頻繁,干擾大,大鯢分布呈現嚴重的片斷化和孤島化,且大鯢的生態習性也十分特殊,因此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模式、功能區劃等很難照搬其他類型或物種的保護區,這為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其次,從保存的化石發現,1.6億年來大鯢的身體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動物界中“活化石”。大鯢在淡水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頂級捕食者的角色,處于食物鏈的頂端,生態習性特殊,數量稀少,棲息地破碎化嚴重,是開展種群生態學、繁殖生物學、恢復生態學等的重要研究對象。再次,大鯢在遺傳學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野生大鯢分布在相互隔離的生境中,數量較少,彼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因而存在較大的小種群遺傳多樣性保護問題。第四,大鯢在肉類產品開發和合理利用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0世紀后期,棲息地喪失和過度開發利用導致大鯢在野外幾近滅絕,非法貿易和長途運輸使得眾多大鯢繁殖場遺傳混雜。2018年,科學家發現了大鯢不同地理種群間存在很大的遺傳分化,甚至達到物種分化的程度。黃山地區的大鯢與我國其他地區大鯢在遺傳學上存在明顯差異,其種群數量較小,因而亟須對現有黃山大鯢的保護策略和措施進行評估和改進,特別是對于安徽省大鯢現有小種群物種,亟須優先保護。同時應加強遺傳技術的應用,建立不同物種的技術標準,規范養殖市場。另外,應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放流,在遺傳鑒定的基礎上,支持原產地放流,盡最大可能保護好已發現的黃山地區的大鯢[4]。
4.2.2 經濟價值。近年來,國內開展了大鯢的人工養殖研究,安徽省也開展了大鯢的人工繁育工作并獲得成功,全省大鯢養殖發展迅速。由于人工養殖娃娃魚味道鮮美,市場前景較好,人工養殖的大鯢經過批準可以合法上市,市場價格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要注意對自然種群的保護,一方面要嚴禁從原生地的盜捕野生個體的行為,另一方面嚴格控制人工種群,避免養殖譜系和產地不明的“商品大鯢”,尤其要嚴防它們逃逸進入皖南地區大鯢的原生棲息地。
5 結語
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皖南山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地方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研究表明,黃山地區的中國大鯢具有特殊的遺傳特征,該種群與我國其他地理種群間存在較明顯的遺傳差異,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因此,保護黃山地區野生大鯢資源尤為重要。
6 參考文獻
[1] 趙春霖.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生態致危因子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9.
[2] 黃林,邵崇斌,任曉靜.陜西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3,18(4):113-117.
[3] 丁佳.娃娃魚“分家”了[N]. 中國科學報,2018-05-22.
[4] 張航.中科院領銜學術團隊研究發現 中國娃娃魚或是“八兄妹”大家庭[N]. 北京晚報,2018-05-22.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 曹蕾(1984—),女,安徽合肥人,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等相關專業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