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興國 陳強
摘要 本文介紹了畜禽規模養殖場選址出現的常見問題,以期為進一步提高科學選址、規章制度完善、管理工作規范等各項管理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 畜禽養殖場;建設;選址;布局
中圖分類號 X713?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8-0108-04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力優化和養殖方式的不斷演進,畜牧業由過去的“小、散、亂”養殖逐步向規模化養殖場快速發展,但是一些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在選址和建設中存在著不利于養殖場健康發展的各種問題[1]。比如,施工選址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養殖場今后養殖工作的難度,也關系到養殖場的生產管理。選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建設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育種工作成功的關鍵。
1 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選址
1.1 社會條件
建設動物養殖場的選址必須遵循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且必須滿足《農業農村部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距飲用水源頭、動物宰殺加工場地、動物工廠和動物商品集貿市場約500 m;距種畜禽場1 km以上;距動物診療場地200 m以上;與動物農場(繁殖群落)之間的相距不低于500 m[2-3];距動物隔離區域和無害化處置場地約3 000 m左右。
養殖場的主要建筑應選在工人生活區、科研區等工業地方的下風處,且地勢低于周圍人口聚集地段,并且避開附近居住地區的主要生活排污口,也不應位于化工廠、屠宰站、皮革廠等有污染危險企業的下風處以及周圍。在選定地址時,不僅要考慮到交通的方便性,而且應在農莊與主要交通線之間保證合理的間距。一般農莊的距離規劃為應距國道、鐵路500 m以上,距省道300 m以上,距縣道50 m以上。
1.2 自然條件
農場的建設應選擇地勢高燥、通風良好、背風向陽的平坦地帶,需要一定的自然坡度,但坡度不能太大。站點不能選擇高低洼帶,必須具有自然排水功能可以保持干燥、防止積水,以免引起滋生蚊子和流行病。最好選擇有天然屏障的地方,如四周環山、水壑等,有天然生物安全屏障,但應與水源地、旅游區等有一定的安全距離[4]。供水方面,必須保證供水充足且衛生。在選用地下水為主要水源時,要做好相應的調查研究,包括檢查當地有無因為環境問題而發生的一些地區性疾病。土質方面,要做到透水通氣性好、吸水性較弱和隔熱性好,質量均勻,抗壓性較好的地方。
2 養殖場選址常見問題
規模養殖戶的選擇與建立應考慮疫病預防、保護、地方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進行,但在農村,小規模養殖戶主要利用耕地進行自建,有的還通過在自家房子的上累加樓層進行養殖,盡管在當下減少了建場投入,但因為對有關政策和規定不了解或執行不到位,項目建成后會出現不少問題,包括項目選址用地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規定,土地不符合建設使用要求,違法侵占基本農田或占用生態不能逾越的紅線地帶,或者項目選址不符合國家《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和各地養殖禁(限)制養殖區劃定的要求,再者是項目選址地未經國家有關機關批準,難以確定此地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要求[5]。
2.1 選址不當
由于大規模養殖戶的生產方式要求大批的飼草、喂料,而同樣有大批的畜品種要運出,導致不少投資者在選擇上盲目尋求交通運輸的便捷,而往往忽略了投資選擇中應重視的其他問題。
2.2 管理混亂
在畜禽標準化養殖場中,管理人員大都借助于在實踐中摸索的經驗進行管理,管理技術較為落后。大多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規模化養殖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有限,對品種改良、疫情防控等方面的認識不足。此外,養殖場內未建立完整的規章制度,離規范化養殖存在一定的距離。
2.3 忽視環保問題
畜禽生產產生的廢水會經由大氣、泥土、水源進入生態系統,不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危害,也造成家畜生長效能降低,死亡率增加,最終效益大幅度下降[6]。家畜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大部分來源于家畜排泄物和生產廢水,其次為工業廢物,在某些地方的家畜糞便和養殖廢水超出了地區的天然消費量。
2.4 對場內外綠化重視程度不夠
如果在養殖場內不加以綠化,將會使場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和氨氣增加,從而增加了工作人員和動物的患病概率。場內種植的大量綠植、花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而且許多植物還能吸收養殖場中的氨,使養殖場污染空氣得到凈化,既改善了場內衛生,也保護了環境。在養殖場周圍種植綠植,可以形成場內的有效隔離帶,場區間種植隔離樹木,可以防止人畜的任意往來,也減少了病菌的傳播途徑。同時,種植綠色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中的一些病菌,有效地防止病菌的傳播,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對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有著積極的作用。在規模養殖場中,大量的機械設備雖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噪音污染。通過植物產生反射和吸收噪音的功能減弱噪音,能夠有效降低噪聲的危害,保障家畜安全繁殖。
2.5 資金投入少
在養殖場建設前期,多數的養殖場、戶預算過大,一次性投入巨大,在圈舍建設尤其是設備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未做好資金預算,導致后期大量的場房閑置及可流動資金缺乏。有的養殖戶甚至出現沒有資金購買畜禽的情況,從而錯過了養殖的最佳收益期。受到此方面的影響,小規模養殖場更新換代的頻率很高,無法維持畜牧產品市場的穩定性。
3 場內規劃布局
養殖場前期的總體規劃與合理布局關乎著經濟效益與公共衛生安全,是養殖場建立的重要依據,需要精心設計、合理設計,如此可以確保養殖戶的健康可持續生長,降低后期生產投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效率。
3.1 總體規劃和布局原則
要把農場建設與因地制宜結合起來,實現因地制宜的科學建設。一是便于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安全;二是便于飼養過程的管理,有利于周圍環境的保護;三是有利于未來的發展,建筑和場地的各個方面都要緊湊整潔,留有余地。
3.2 功能區規劃
生活區一般分為餐廳、寢室、辦公區、財務室等,這是場內人員日常生活的主要區域,通常在生產區的上風向處單獨設置。管理區有獸室、消毒間、飼料處理間、庫房、汽車維修車間、藥房、變配電間、鍋艙、水泵房等。以上與日常生產管理有關,所以該小區宜與生產區相鄰使用。產地養殖場核心區應根據不同畜禽的養殖情況以及用途、類型和發展階段,確定畜舍的位置。如果飼養種家畜,種畜的幼畜生長基地要建在對疫情防控相對安全的區域,要求上風向,并且做到外來人員禁止入內。隔離區則位于工作區的下風向上和地形最低點處。農場應建有1個隔離室,可以將健康的畜禽與病畜分開,并建立雨污分離設施。其中,糞便、污水集中處理池是疾病防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之一。
3.3 場內建筑排列布局
為避免飼料與糞便的搬運相距較遠,造成看管與工作麻煩,建筑物長度一般不宜超過50 m。野外路面顏色應按照不同路面寬度和硬化的功能而確定,使用起來更加合理。污道、凈道分離,勿交叉運行。給排水系統包括雨雪排放裝置和污水排放裝置,以分隔雨污。園林綠化設施對養殖場內的場區空氣和小氣候效果的影響較大,可選擇的主要有防雨林、遮陽綠化、隔離林帶、道路綠化等。場地建設時還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場區出入口處應設置與門等寬的滅菌水池,且滅菌劑必須經常調換,提高其對細菌的消殺性;二是把生產區與生產的辦公區分離,并設置隔離區;三是在產品的出口建立消毒室,并在各生產用房出口建立滅菌池。
3.4 場內建筑位置布局
谷倉應選擇東西向,朝南,保證冬暖夏涼。根據生產函數,畜舍與飼料庫、畜舍和排泄物處理池彼此連接;考慮畜舍的采光、通氣、防疫、防火以及占地面積,畜舍間的空隙高度應為2~3倍正常的畜舍高度,以便滿足后期多種養殖需求。按照國家防疫規定,優先種幼畜,然后才是產地畜禽,最后是病畜和糞污處置池在地形最低點處和最下風向。
4 養殖場建設建議
4.1 做好監管,加大扶持力度
養殖業要做好優質畜禽產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是未來趨勢。畜牧業與民生緊密聯系,是人類生存繁衍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日常生活的必備。基于此,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與金融部門聯商聯動,幫助農戶在籌措資金等方面制定惠農政策,比如給予低息或者貼息等政策。當然,做好這些的前提是政府部門要做好監督管理工作,不僅要到養殖場、到戶,還要到老百姓。只有對養殖、糞污處理進行不定期的監督檢查,才能不斷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4.2 合理規劃,科學建場
首先,畜禽養殖場的建設用地要符合當地政府的土地規劃和利用,不得占用農用地、基本農田等非建設用地。畜禽養殖場的建設用地應由相關職能部門確認,以顯示土地類型,避免不必要的問題,所以家畜養殖戶的選擇應該是避開荒山、荒坡、荒地等居民區的首選。在生態環保的大形勢下,在選址養殖場時應統籌考慮環境的條件,既要確保選定的場地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又要確保周圍環境不會對農場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因此,在選址上,決不能在水源地周圍興建,更不可在容易遭受洪澇災害的地方興建。同時,養殖戶也要咨詢專家學者意見,對周圍環境承載力和土壤吸納程度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以確保配套用地面積能夠達到對養殖場糞污的吸納。
4.3 強化制度建設,推廣養殖新技術
在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中,標準化管理在養殖場建設過程中尤為重要。相關職能部門要做好農場主要負責人的制度學習。首先,要定期開展畜牧業新技術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的培訓,增強養殖戶對標準化規模養殖的認識和責任。其次,建立當地的畜牧養殖培訓中心,開展集中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和開展實踐指導,完成考核后方可進行下步工作,另一方面提高養殖場的水平和技能,一方面也可讓養殖場提升質量,促進效益。
有關單位主要負責為養殖場、戶進行養殖領域最新科學技術的培養,包括沼氣治污技術、發酵床技術、墊料技術等,以降低養殖場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在建立之初,職能部門必須要搞好政策引導工作,推廣種養緊密結合,變肥為寶,以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從源頭上解決對自然環境的空氣污染,從而達到綠色農產品的發展。此外,各地要及時總結自身實際,走出適合當地養殖場建設的經驗和技術,不斷推進養殖業的建設和創新。可在市、縣、鄉開展動物防疫法宣傳活動,向廣大畜牧從業人員通報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管理要求等有關事項。依法履行的義務,遵守法律規范、條件和政策進行監督管理。
5 小結
建立規范的牲畜養殖場,不僅是現代畜牧業的當務之急,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趨勢,也是振興農業發展的關鍵領域。要把握環境與經濟2個底線,以規模養殖為橋梁,拉動高效安全畜牧業。只有對畜牧產業進行合法、合理、科學的規劃和利用,畜牧業才有可能健康、持續地發展。當前,在畜禽規模養殖戶的建設中還面臨著不少的新問題,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繼續深入研究,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以期進一步加強對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的建設。同時,各地應針對自身實際,選用科學合理的飼養模式和畜牧管理方法,遵循科學合理工程設計、科學合理防治、依規做事、穩中求進的原則,推動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6 參考文獻
[1] 徐洪喆,王安波,楊峰.新建養殖場選址與生物安全問題分析[J]. 吉林畜牧獸醫,2021,42(10):105-106,108.
[2] 黎江.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選址的常見問題及規避措施[J].貴州畜牧獸醫,2021,45(3):31-32.
[3] 文清華.規模養殖戶的選擇[J].畜牧獸醫科學技術(電子版),2019(24):48-49.
[4] 高萬英.規模化養殖場硬件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J]. 現代畜牧科技,2017(5):154.
[5] 蔡占甲,劉桂艷,田麗美,等.淺談大規模養殖場的問題[C]//第三次河北省家畜獸醫科學發展會議論文集(上冊).2016:301-302.
[6] 王麗珩.畜禽養殖場建設項目選址合理性評價[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0(3):44-46.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 廖興國(1983—),男,貴州安順人,畜牧師,從事基層畜牧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