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婷 周良武
[摘要]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延續和發展,“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人民性是其顯著的特點。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看,以人民為重是“一帶一路”的邏輯起點。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時,應充分發揮人民的理論創新作用和實踐主體作用。同時,各國應秉持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攜手合作,互利共贏,共享“一帶一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關鍵詞]“一帶一路”;絲綢之路;人民性;共建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要與世界“共建‘一帶一路,使之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從而推動建立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1]。以古鑒今,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會有極大幫助,中國共產黨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來實現現代沿途地區人民的福祉,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使各國能乘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途徑發達國家與許多不穩定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地區政治的復雜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各國容易相互產生矛盾。各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共建“一帶一路”,是解決這些矛盾的必然要求。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鮮明地回答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基本問題。“為了誰”?人民是“一帶一路”的邏輯出發點和立足點。“依靠誰”?馬克思唯物史觀批評了認為歷史是由少數人創造的錯誤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人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一帶一路”從理念到行動,從構想到現實的偉大跨越,進而匯聚力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誰來享”?人民是“一帶一路”共享的歸宿,各國人民秉承共商共建的原則來建設“一帶一路”,也共享著“一帶一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一、為了誰:人民是“一帶一路”的邏輯起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一種文化、思想,包括宗教、政治、科學等活動,它的基礎都是當時人們的物質條件,即任何一種思想的提出都是人們在特定的現實中,為達到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這是基于現實又深化歷史的決定。古絲綢之路是順應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的需求而出現,同時民眾的商貿活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具有濃烈的人民性特征。新絲綢之路是對古絲綢之路人民性的延續,更是基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世界人民情懷而提出的。
(一)古絲綢之路蘊含的人民性
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發展的高潮都離不開對外交往,從交流中得到啟發,得到拓展。在古代,就有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而國家間對外交往最普遍的受益者,往往都是人民群眾。漢朝開拓絲綢之路,是為了維護國內社會的穩定和滿足民眾安居樂業的需求。同時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品的貿易活動,大大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具有濃烈的人民性特征。
一方面,執政者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維護國內社會的穩定,滿足民眾安居樂業的需求。漢朝經常受到匈奴的進攻和偷襲,為換取和平,需上貢匈奴巨大的物資。如“在公元前1年,匈奴共收到3萬匹絲綢和大約相同數量的原材料,另加370套衣物”[2] 72,沉重的進貢和匈奴頻繁對城市的進攻,令當時人民苦不堪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目標是解決匈奴接連不斷的糾纏,解決民生的憂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有其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但不可忽視,人民是其中的受益者,邊疆的穩定使得戰事減少,也帶來了國內人民生活的安定。因此,古“絲綢之路”體現了執政者保境安民的需求,具有濃烈的人民性特征。
另一方面,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品的商貿活動改善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質量。當凱撒大帝穿著紫色的絲綢禮袍在劇院觀看表演時,其一身光彩照人的華麗服裝引起了人民的轟動,使絲綢成為奢侈品。當時的中亞、波斯、羅馬帝國的人民對絲綢有強烈的需求,物以稀為貴,甚至一度出現“中國絲綢,價比天高”。而絲綢只有漢朝擁有,人民強烈的需求和強勁的購買力,促使各國商人加強合作。漢朝又處在小農經濟的社會,在絲路暢通,大量紡織品被需求后,農民生產的高檔紡織品,成為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伴隨著民眾貿易的往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也從西域流入中原。如胡椒、芫荽等調味料豐富了漢朝人民的餐桌,并且得到廣泛的使用。《漢樂府》詩集中,《羽林郎》一詩則描述了長安街邊外國人對中原人飲食的改變:“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絲綢之路使得小農經濟下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貿易中得到極大的改善,人民的安定和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絲綢之路”的發展。因此,古“絲綢之路”蘊含濃烈的人民性特征。
(二)新絲綢之路基于人民性提出
“一帶一路”是中國共產黨深化古絲綢之路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基于世界人民情懷而提出的。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堅持本立場的產物。“人民思想”貫穿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做便民為民利民惠民的事情,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尺度落實在各項具體政策中。“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正確方案。首先,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要走向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特別是要實現東、西部地區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求大批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和企業走出去,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而共建“一帶一路”能實現沿途國家產業的協調發展和轉移。其次,中國是一個資源并不富裕的大國,需要走出去開發資源。1993年后,中國的資源是遠遠不夠自己消耗的,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而共建“一帶一路”能使資源豐富和不足的國家間實現互補,雙方得到更好的發展。最后,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的提高,使中國人民在就業中處于不利的位置,人民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一帶一路”能為有才能的人民提供更好的就業崗位。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維護人民的利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中國共產黨提出新方案。“一帶一路”即是中國共產黨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順應人民的呼聲而提出的新方案。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是中國共產黨基于世界人民情懷而提出的。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性產能過剩加劇,需要新需求、新增長動力”[3]和“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4]。特別是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構把很多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這是一個充滿動蕩和挑戰的時代,沖突對抗的逐漸升級給眾多無辜的民眾帶來災難,人民渴望一種和平、發展、公平、互利的發展道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關懷世界人民的大國情懷,中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一帶一路”應運而生。中國將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4],“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彰顯中國的大國風范,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因此,“一帶一路”是中國共產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落到實處的偉大舉措,是中國共產黨為滿足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基于世界人民情懷而提出的。人民是新“絲綢之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依靠誰:人民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
在馬克思創立群眾史觀之前,主觀唯心主義學家主張歷史是由少數人創造的,杰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然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無論是物質財富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是基于基層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愿景的實現,不是單單依靠個人或一個國家就能實現的,是要依靠各國人民群眾的力量。基于人民性,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邊主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5]。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時,應發揮各國人民在認識和實踐中的主體地位。
(一)發揮人民在建設中的理論創新作用
人民群眾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是無窮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道:“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的成就,是人民首創精神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8]。正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新,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人民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活動,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人民智慧的優秀結晶。“一帶一路”是一個涵蓋經濟、思想、生態、文化等各方面的偉大事業,在共建過程中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一帶一路”所經區域,正是全球地緣政治、內外矛盾沖突較為突出地區。同時,“一帶一路”途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國法律和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雙方容易形成矛盾。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創造性的理論。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民,通過生產和生活,擁有許多創造性的理論和知識,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首先,打造了“一帶一路”相關協調管理機制。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規范,必然會造成各國人民出現理念、利益等各方面的沖突。為保障“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中國人民帶領各國人民,求同存異,尋求利益共同點,就制度、基礎設施、政策、人文、金融等相關合作領域進行協商規劃和共同協同管理。如非洲的喀麥隆,法律條例及風俗人情較為復雜,為保障項目的順利施工,喀麥隆七座橋梁修復項目的負責人決定聘請當地人艾曼作為人力資源師協調管理雇員。艾曼熟悉當地雇員的情況,能高效研究當地法律法規、當地雇員管理形式,更好安撫雇員情緒,減少雇員管理的隱患,實現了當地雇員的屬地化管理模式,從而建立起系統化的管理模式,使得項目能更好更快進行。這種協調治理機制使共建“一帶一路”各國人民遇到困難時能做到及時溝通、協調和解決。
其次,創新了國際關系理論,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一帶一路”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合作平臺為實現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發展創新了方法,不同的制度也能共商發展大計。如中鐵十局肯尼亞項目部的測量工程師小朱擁有一個肯籍小徒弟,與其他外籍員工所認為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不同,小朱盡心盡力、傾全部技術教導這個外籍徒弟,使得這位獨自撫養四個弟弟妹妹的小伙埃里克掌握了一技之長,成為工地的“搶手貨”,改變了人生軌跡。中國人民利用“一帶一路”平臺為建成和平、安全、繁榮、開放、美麗的世界而努力著,創新了國際關系理論,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共識。
最后,創新了文化互鑒理論。“一帶一路”沿途各國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容易造成相互矛盾。各國人民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創新了文化互鑒理論,意識到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如成都人民秦濤把被稱為“川菜之魂”的回鍋肉帶到他鄉。回鍋肉的重要原材料是豬肉,考慮到孟加拉員工,秦濤用巧心思為同事特別烹制了“牛肉回鍋肉”。這是尊重對方習俗和文化的生動寫照。中國也將繼續依托海外孔子學院,講好中國故事,采取多種方式與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增進人民彼此間的信任和理解,把“一帶一路”建設成文明之路。
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各國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聽取人民群眾的寶貴意見,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工作方法,發揮各國人民的智慧,有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中兼顧雙方人民的利益和關切點,使理論創新給“一帶一路”提供發展動力。
(二)發揮人民在共建中的實踐主體作用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的力量無窮大。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匯集各國人民的力量進行物質生產實踐。
因此,要使途經一百多個國家的“一帶一路”,達到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各國人民群眾必須實踐創新,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雙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加以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首先,各國人民要大力發展旅游業,“一帶一路”途經100多個國家,沿線具備不同的自然景觀,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的飲食,便利的交通運輸,使沿途國家具有強大的旅游發展空間。各國人民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利用各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把旅游發展和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促進經濟的多渠道發展。并且各國人民可通過“一帶一路”實踐平臺,拓展入境旅游市場,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
其次,各國人民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用電子商務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商品流通,帶動中國與沿線國家更多中小企業和個體商販從中獲益,特別是中國“新四大發明”要走出國門。各國人民要充分利用“瀾湄快線+跨境電商”“中老鐵路+中歐班列”“中老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等鐵路國際運輸新模式,增強中老鐵路輻射效應和跨境貨運能力,使得中老鐵路成為“黃金大通道”。
最后,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國際金融機構合作,“一帶一路”不是封閉之路,而是開放之路,除了沿途國家,是歡迎發達國家的參與。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完善的制度,金融和法律,有利于“一帶一路”各方面更好更快得建設。特別是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投資和貨幣機構的合作,讓“一帶一路”的建設資金更加充足。
三、誰來享:人民是“一帶一路”共享的歸宿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奮斗的一切,都和他們的利益相關”[11]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揭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和價值的主體,這對“一帶一路”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一帶一路”的價值是各國人民共同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人民是價值的主體。同時,“一帶一路”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應由各國人民共同享有,人民是價值的享受者。
(一)“一帶一路”是物質文明共享之路
人民群眾既是古“絲綢之路”物質文明財富的創造者,也是享受者。“文學記述了人們如何高興地歡迎羅馬商人的到來。一首詩中提到羅馬人乘著‘漂亮的大船,帶來了‘涼爽香甜的葡萄酒”[2] 87。宋元時代的中國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生產的絲綢、陶瓷、茶葉等物產運往東南亞和印度洋,從海外輸入香料、藥材等,給絲路沿線人民帶來福祉,共享彼此的物質文明成果。如今,“一帶一路”通過實現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等目標,確確實實使各國人民享受到豐富的物質財富。
通過設施聯通,各國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大大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一帶一路”使得地區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得以調整,新增更多的就業崗位,特別對于即將畢業的青年人來說,“一帶一路”沿線處處都是充滿機遇的熱土。各種設施的聯通,就“需要工程、政治、經濟、管理等各領域的專家協作”[12],各類人才能人盡其才。“一帶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潛力的黃金旅游之路,人口總數巨大,旅游具有全球化的特點,這就“亟需大量通曉當地語言、熟知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人文地理的人才”[12]。同時,沿途國家就能源、電力、通信等領域基礎設施的順利建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
通過貿易暢通,商業貿易更加迅速,物流的便利使得商品的價格更低廉,人民群眾能足不出戶嘗到世界各國的商品。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降低了水果運輸成本,從泰國果園枝頭采摘的新鮮榴蓮通過中老鐵路運抵昆明,僅需要7天。同時,“一帶一路”海、陸、空三方并進,使得人民群眾的出行更加便利,大大縮短地區之間的出行時間,旅游更加便利。
通過資金融通,“一帶一路”的“四大資金池”為沿途國家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為發展保駕護航。隨著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信用體系的建設和高效監管協調機制的成立,夯實了各國的發展基礎。同時,中國“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4] ,這為各國人民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抱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二)“一帶一路”是精神文明共享之路
人民群眾既是古“絲綢之路”精神文明財富的創造者,也是享受者。古“絲綢之路”通道上不只是貨物在流通,還有思想。“自亞歷山大大帝將希臘的觀念文化帶到東方之后,東方的思想很快就有了新的方向。佛教思想向東傳播,跨越帕米爾高原傳入了中國”[2]121 。公元5世紀佛教的思想、活動、藝術和形象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與傳統的儒家思想形成激烈的競爭,形成了一個使各種思想得以相互借鑒、相互改善并最終煥然一新的大熔爐。人民自由探討學術和思想,“許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皇宮中,或被吸引到遍布中亞地區的頂級學術中心……學者們在那里從事數學、哲學、物理、地理等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研究”[2] 269。如今,“一帶一路”的精神財富由各國人民共同創造,也應由各國人民共同享受。
首先,通過政策溝通,“中國將借此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共享中國在40多年來改革開放中的經驗、教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模式”[13],給那些想靠自身獨立自主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方案。同時,各國人民在傳染病、重大疫情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特別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平臺,分享中國在防疫、治療、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還利用中國防疫物資產能優勢,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維護人民健康的綠色之路。
其次,各國要開展以教育為重點的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的發展。中國在沿線國家建立境外大學和教育基地,這體現了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為沿線國家共謀福祉的責任擔當。沿線各國可通過簡便留學手續,使留學成為常態。同時,各國要“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和“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攜手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保障人民群眾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完善自身文化素養的機會。
最后,“一帶一路”是民心相通之路,沿線國家通過民間的交流,互辦圖書證展、藝術節、文化年等文化藝術的合作和交流,讓人民群眾領略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開拓自己的眼界。擁有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孔子學院”等各種手段,讓世界人民享受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使得“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文化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打破文化藩籬。
總之,“一帶一路”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是響應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而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需要發揮人民群眾在認識和實踐中的主體作用。現階段,世界進入百年之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和世界是相通的,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各國人民應秉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攜手合作,互利共贏,也只有當各國人民能相互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一帶一路”事業添磚加瓦,才符合歷史潮流,符合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2]彼得·弗蘭科潘著,邵旭東、孫芳譯.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72,87,121,269.
[3]王浦劬,劉尚希.“一帶一路”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
[4]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R].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
[5]習近平.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4-02.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8).
[8]齊衛平,樊士博.前提、過程和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回眸[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3):1-13+75.
[9]肖新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野中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28(01):46-49.
[10]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0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2]瞿振元. “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5-08-13.
[13]高韻茹,郜晗軒,何相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多維內涵探賾[J].泰山學院學報,2022,44(03):38-43.
[作者簡介]
李華婷(1995-),女,漢族,廣東湛江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周良武(1975-),男,漢族,湖南綏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項目培育專項“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制度文化建設研究”(c2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