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遺作為“活態”文化,生動地詮釋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地根植著傳統文化的自信自強。在建筑設計類高職院校,以特色鮮明的地域非遺促進專業建設,實現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與非遺技藝融合發展,有利于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文章從“建筑+非遺”的雙創人才培養入手,結合非遺傳承創新的從業經驗,探索了非遺進校園的體制機制保障方法,融專業進課堂的人才培養梯度模式,校企共建工作室共創文化品牌策略,教育價值鏈提升的產教融合學研共創路徑。
【關鍵詞】非遺;建筑設計;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成就,是民族精神的血脈,是家國情懷的記憶,是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第一,屬于世界“非遺”大國,彰顯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輝煌燦爛。黨的二十大提出,我們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非遺作為“活態”文化,生動地詮釋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地根植著傳統文化的自信自強。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職業教育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1]。按照國家戰略布局要求,非遺賦能高職教育教學,進校園融專業,促進產教融合,培養能工巧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一、非遺融入高職教育的研究現狀與問題
(一)非遺融入高職教育的研究現狀
近年,關于非遺傳承進校園、融入高職教育體系,與設計類專業結合的課題研究已有十余項,論文百余篇,主要內容包括高職院校在非遺傳承中的角色定位與功能重構,高職院校非遺課程體系建設路徑,基于產教融合非遺工作室建設,工匠精神傳承與“新工匠”培育等。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湖北非遺傳承與高職藝術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2015GB348),借助湖北當地典型的非遺工藝項目,從“調研非遺工藝” “實景親身體驗” “頭腦風暴討論” “文創設計創新”四個模塊,通過非遺工藝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對話,探尋了設計類專業非遺走近課堂的教學方法。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發展研究課題“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研究”(201703040164),立足河北省非遺項目,從“學校+專業+課程”層面探討了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實踐途徑。2018年度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學研究課題“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ZJGB201813),以非遺文化資源向高職教育資源轉化為視角,對非遺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做了研究。2018年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四川省非遺保護與傳承人才4D培養模式研究”(WHCY2016A04),針對四川省非遺教育傳承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探討了文化藝術類高職院校在非遺教育傳承工作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可實施路徑,探索性的提出了非遺教育傳承的“三融”路徑,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融入行業企業、融入地方文化普及與經濟發展。2020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課題 “雙創背景下高職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策略研究項目”,以浙江省藝術職業學院的數字媒體雙創教育為例,對高職數字媒體專業的雙創實踐進行了探索。這些研究立足高職院校的教育功能和社會職能,對高職院校的非遺傳承進行了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探索了如何發揮職業教育的類型優勢,利用自身優質資源實現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密切合作,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最大限度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保護、傳承與創新[2]。
(二)非遺融入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非遺項目種類繁多、特色迥異,高職院校在推進非遺項目進校園過程中,取得了不少經驗與成果,同時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第一,非遺進校園體制機制不完善。非遺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身份模糊,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缺乏聘用及保護激勵機制。第二,非遺與專業技能融合度不高。項目篩選引進欠合理,資源整合利用不充分,非遺內涵挖掘不深入,傳承創新措施落實不力,人才培養梯度不明顯。第三,非遺學研創新能力不足。研究成果及指導發展滯后,只注重技藝傳承復制,忽視作品創新研發與材料更新換代。第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脫節。非遺的時代性彰顯不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欠缺,教育價值有待提升。如何讓非遺技藝賦能高職教育教學,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通,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就甘肅的非遺文化技能與建筑設計類專業融合發展、傳承創新思有所得,求教于方家。
二、非遺賦能高職教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一)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使非遺傳承在校園落地生根
1.成立非遺傳承學院,建立科學管理機制
工匠精神正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和學生的價值追求,非遺文化所包含的手工藝精神、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高度吻合[3]。在建筑類高職院校開展非遺傳承教育,有利于堅定守正創新的理想信念,鑄造敬業奉獻的職業道德。以建筑設計類專業為例,可結合學院專業群建設、地域特色非遺項目等實際,篩選與建筑設計專業群相關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如泥塑、木雕、磚雕、掐絲琺瑯、剪紙等作為教學資源,同時聘請非遺傳承人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通過數年積累沉淀,時機成熟,成立以非遺傳承大師為主力,高職院校為載體的非遺傳承學院。
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對于非遺傳承學院的發展及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既是約束也是激勵。第一,完善管理機構,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發、傳承創新機制體系。第二,不斷擴大非遺傳承人的認定聘用,聘期一屆三年,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習義務考評機制,健全非遺傳承人動態管理、進退選拔機制和保護激勵措施。第三,設置專項資金,鼓勵教師開展科研教學活動,提供非遺作品展示平臺,對于優秀項目及作品給予獎勵,年終考評參照科研成果實行績效加分評優[2]。第四,建立校企深化合作機制,與非遺傳承人創立的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對學有所長、興趣濃厚的學生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實現高校技能人才培養向非遺現代學徒轉型。
2.實施青藍傳幫帶,強化師資隊伍培養
師資隊伍是非遺傳承創新的重要保障。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是開展非遺傳承創新教育的中堅力量。盡管部分傳承人學歷低,但他們對于非遺文化技藝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欽佩,對于工藝技能的獨具匠心、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對于非遺傳承人的尊重、保護,是非遺進校園入課堂的前提。一方面,優化傳承人結構,擇優聘請技藝精湛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作為學校客座教授,形成較為穩定的教學團隊,承擔非遺教育教學、科研教改工作。另一方面,實施青藍傳幫帶工程,培養一批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師徒結對能最大限度發揮非遺傳承大師的領軍作用,通過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實現師資隊伍素質綜合提升。青年教師可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及未來發展規劃,與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結對子形成師徒關系。在非遺傳承人授課期間,作為助教參與教學管理;課余在非遺雙創工作室錘煉技藝,協助指導學生;每年不少于兩次下沉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或企業,輪崗實踐鍛煉。
3.創建非遺工作室,踐行協同育人理念
根據非遺文化推廣傳承、創新升級、效益轉化三重目的,高職院校要聯合政府及社會組織成立目標驅動、聯合發展為宗旨的共同體,提升高職院校在非遺研究中的創新作用,促進非遺文化的“物態”轉變及市場轉型。同時,聘請企業專家、工藝大師、研究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共同開展理論研究及實踐創新,共建文化資源數據庫,改進產品工藝技藝、推進學科研究。[2]由于種種原因,非遺在高職院校的傳承教育工作,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境地尷尬。在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引領落實過程中,可借勢發展,申請創建政府扶持、學校牽頭、高校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建的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工作室、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室、民間藝人工作室等。依此獲得政府政策支持、社會資金扶持、傳承人技藝技能傳授等,形成上下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
“建筑+非遺”教育融合,以非遺大師傳承創新工作室建設為基礎,培育孵化雙創項目,促進教學成果轉化。非遺工作室豐富了高職教育的教學資源,增強了高職教育的審美信息和內核,擴展了高職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提升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化效果[3]。傳承人與高職院校教師協同育人,優勢如下:第一,依托校本教師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及科研能力,與非遺傳承人密切合作,能設計出更精彩的作品,使傳統工藝在傳承過程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第二,人力資源優勢互利,知識技藝優勢互補,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第三,借助高職院校教育平臺,可以大力推廣非遺技能傳承培訓鑒定,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第四,利用師生團隊融創新媒體,宣傳推廣非遺文化及教學研發的文創產品,形成品牌,服務地方經濟。
(二)非遺進校園融專業進課堂,提升人才培養內涵建設
關于非遺文化引領下的高職“新工匠”培養,有研究者提出“三六五”教學模式,即“三傳”“六進”“五維”教學模式。“三傳”即傳習非遺技藝、傳承工匠精神、傳播傳統文化;“六進”即傳統文化及非遺大師進校園,非遺技藝進課堂、進專業、進教材,非遺創新進社團活動、進社會實踐;“五維”即口傳心授解析、PPT視頻演示、書籍微刊賞析、參觀展覽沉浸、專題講座。在此教學模式基礎上形成三個層次遞進培養:“職業體悟+匠心浸潤”完善內涵素養,“美育化人+匠心傳承”積蘊學校文化,“德藝兼修+匠心鑄魂”弘揚工匠精神[4]。結合職業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實踐:
1.營造校園非遺傳承氛圍
在高職院校中發展更多的傳承人與傳承方式,將傳承人群從從民間藝人擴展到高職院校學徒,使傳承非遺更加具有專業性、普遍性和創新性[5]。非遺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是民族的根脈,是家國情懷的集體記憶,是活態親民的手藝,不能束之高閣,更不能躺在博物館的展柜中。在高職院校開展非遺宣傳、打造校園非遺文化品牌、舉辦“建造節”、開展非遺文化沙龍等活動,既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非遺傳承氛圍,又有助于塑造學生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營造校園非遺傳承氛圍,可以通過“素質教育+環境搭建”的方式開展[6]。可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與非遺相關的素質教育課程,如中國傳統建筑賞析、傳統禮儀、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技藝等,樹立大眾普及意識。同時開設豐富多彩的優質非遺精品課、思政微課、技藝展示示范課、爾雅通識課,作為素質拓展選修課,為學生的多樣化成長、興趣拓展提供廣闊的課堂平臺。環境搭建的主要目的是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第一,全景式宣傳推廣,強化非遺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開展非遺宣傳及技藝展演活動,使學生獲得匠心浸潤、美育化人的職業體悟。同時,成立非遺社團,運用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多媒體宣傳非遺活動及優秀作品;在校園文化墻、食堂、走廊等布置非遺作品,實現非遺文化快餐式展示推廣;定期開放大師工作室精品非遺作品展覽,供全校師生觀摩學習。第二,體驗式技藝傳承學習,塑化非遺“活態”傳承創新。在“雙創”工坊,課余周末舉辦非遺DIY體驗活動,如開展掐絲琺瑯藝術擺件手機殼等創意制作、傳統插花學習、葫蘆雕刻、刺繡、剪紙等易操作上手快的非遺項目,讓非遺走出象牙塔,步入尋常現代生活,讓學生真正獲得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帶入感、成就感。第三,參與式匠心匠魂塑造,淬煉工匠初心堅定不渝。定期舉辦非遺文化沙龍活動,邀請非遺大師展演示范技藝,同步展出非遺大師、老師、學生優秀作品;利用學校的大型活動,如迎新文藝晚會、畢業生文藝演出、運動會開幕式等活動,邀請花兒、戲曲等非遺大師助興表演;利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作品展、結課匯報展等,邀請非遺大師開展非遺技藝表演、作品展出等;持續舉辦主題建造活動。
2.構建非遺項目課程體系
非遺傳承教育課程建設,須遵循“能力本位,學以致用”的理念,堅持科學性原則——提高綜合素質,堅持實用性原則——形成職業能力,堅持發展性原則——形成核心能力,以及堅持就業為導向的原則[7]。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臺,推進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融合發展。第一,以非遺項目為核心整合教學資源,以建筑藝術設計類專業群為主,采用項目驅動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打破課程界限,消除課程間的冗余,發揮非遺傳承的德育情懷、技藝創新融合理念。第二,定期邀請非遺大師進課堂親授絕活技藝,彰顯大國工匠情懷,使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習藝長技。第三,校本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開發整合課程,共建體系完善的復合型數字課程資源,主要包含非遺文化的圖文信息、數據影像及非遺手工技藝的創作過程等[6],最大限度發揮多元化育人的作用。第四,利用學院的專業群、人力資源、教學設備,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輻射帶動更多的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第五,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標準,使學生德技兼修,非遺技能與專業技能融合發展。同時,面向全校開設非遺選修課程,將非遺課程以勞動教育的形式嵌入人才培養方案。對于課時量及課程標準予以科學化、規范化。第六,非遺課程按專業開設,專業素養提升兼顧興趣愛好。每學期一周的非遺技藝實踐課,由傳承人親自授課,教學點在傳承人的工作基地或學校的實訓室。非遺項目選擇以利于專業技能發展為準,建筑設計專業一般選擇泥塑、木雕、磚雕等,室內設計專業一般選擇掐絲琺瑯、剪紙、壁畫等,視覺傳達專業一般選擇刺繡、葫蘆雕刻、插花等,也可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自選項目組班。
3.拓寬實踐教學路徑
在非遺傳承創新實踐教學中,不能固步自封、孤芳自賞,而是要深入到產品地緣環境中,了解其社會、歷史背景,產品原料,生產制作過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強化學生的認同感和本土化設計意識,將生產性保護中顯性的物質與隱性創造力、延伸力、再造力等精神品質完美融合在一起[8]。第一,利用展覽、活動,開闊視野,增強場域教學。每年6月份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大型的非遺競技、表演、展銷活動;主題性節日的非遺展覽及DIY,是師生開拓人脈、學習交流的機會;每四年一屆的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非遺作品異彩紛呈,可組織學生現場觀覽,參與體驗。第二,拓寬路徑,服務非遺傳承、文化下鄉、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人相約組成團隊,開展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文化下鄉、非遺項目田野調研等。第三,研學共創,不拘一格開展實踐教學,發展學生的多維能力,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三創”賽等。
(三)非遺賦能高職教育,延伸教育價值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9]。
1.薪火相傳培育非遺傳承人
將非遺企業引進校園,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做到“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唱戲、共建共享”,推動社會資源向育人的轉化[10]。職業院校與非遺傳承人的企業,建立產教融合戰略合作,根據企業崗位職業標準,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及時回訪學生就業實訓,形成良性產教循環鏈。為確保技藝絕活薪火相傳,采取擇優選精重點培育策略,一方面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精準培養非遺傳承人才。精英班選拔自主報名,經三輪考核篩選,定額10人,實行小班教學。以技能大師工作室及團隊為教學骨干,傳幫帶手把手教學,動態記錄學生成長進步軌跡,定期組織測評考核。傳承人與校本教師“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開闊眼界、提升技能。同時,組織學生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產品生產制作,提升創新創業才干。
2.產研共創攻克技藝創新難題
非遺傳承科研先行,方可行穩致遠。高職院校要與非遺學術機構和非遺傳承企業建立聯系,吸收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高職院校的非遺工作室一要完善工作室理論體系研究,打破工作室就是工坊的觀念;二要健全美育活動平臺;三要強化產學研一體化和現代學徒制。校企產研聯合,既可強化職業學校關鍵能力,又可提升非遺傳承創新技藝內涵[3]。 產研共創要以校企合作為主線,開展學校教師與非遺傳承人的親密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具體路徑如下:第一,聯合申報課題、項目,資源優勢互補,解決教育教學改革、技術材料及工藝難題等;第二,聯合申報文化品牌及外觀設計專利、技藝創新發明專利等,擴大非遺影響力及品牌認定推廣;第三,提升技藝及設計制作水平,增強非遺技藝的核心競爭力;第四,孵化雙創項目,拓寬學生就業創業路徑,實現學生的多樣化成才;第五,開展面向社會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及鑒定工作;第六,擴大校企合作領域,拓寬文創產品出口、體驗非遺文旅新模式。
3.多元立體提升雙創就業能力
非遺傳承創新教育,首先要強化文化身份認知,其次要掌握非遺技藝技巧,再次開展豐富的項目教學,用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文化對話,對非遺文化和符號匯編、提取、轉化和設計重組應用,實現由傳統到時尚的對話[11]。建立由校內骨干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組成的教學創新團隊,充分發揮校企雙創導師的引領作用,并在校內和企業同步共建非遺大師工作室。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形成“建筑+非遺匠人工作室+實習實訓基地+研究機構”立體多元模式。在創意設計的初始階段給予培育,發展階段給予扶持,成熟階段予以指導。將學生的創意項目在校內培育和孵化,依托非遺傳承人和大師工作室進行深化,通過雙創競賽和文旅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依托融投資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進行實踐和落地,提升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成功率。
三、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非遺賦能高職教育教學實踐
(一)與專業結合,成立非遺傳承學院
國內以非遺為關鍵詞成立的學院已有不少,但在專業發展與非遺文化技能融匯貫通的過程中,存在“兩張皮”現象。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注重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學院專業特色、地產非遺項目特色等實際,精心篩選了21個與建筑設計專業群相關的非遺項目,如泥塑、陶藝、木雕、磚雕、掐絲琺瑯、剪紙等代表性傳承項目。與甘肅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共同開展“建筑+非遺”雙創人才培養新模式。依托學院以設計專業群為主、藝術設計人才聚集的建筑系成立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傳承學院,首批聘請了22名非遺傳承人為學院客座教授。同時,聘請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雕塑藝術師常天平,敦煌壁畫研究專家吳榮鑒,中國古建營造高級工藝師魯海林3名傳承人為非遺傳承學院名譽院長,對非遺學院的建設發展部署督導。為增強傳承人的被尊重感、認同感以及協同育人的主人翁意識和使命感,學校為代表性傳承人設立工作室、作品陳列館;在非遺傳承學院,為每一位傳承人設置了個人技藝及作品展示欄;定期舉辦本校教師與傳承人共同參與的研討、科研、教研、沙龍活動。經過數年傳幫帶培養,非遺傳承的氛圍日漸濃烈,師資隊伍不斷壯大。
(二)以工作室為抓手,促進產學研創共同提升
科技創新的時代,非遺不僅要傳承文化精神、技藝技能,還要與時代同頻共振、碰撞創新。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建設過程中,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成功申請了甘肅省民間藝人蔡萍陶藝工作室、甘肅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常天平泥塑工作室、甘肅省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孫來忠傳統民居工作室等五個省級共創非遺工作室。在“建筑+非遺”的雙創人才培養中,非遺傳承人與校本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第三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作品掐絲琺瑯《蓮花化生莫高窟藻井》《蓮花化生飛天藻井》均獲國賽一等獎,葫蘆雕刻《福祿三寶》獲國賽優秀獎等。
在非遺傳承創新領域,高校教師與非遺傳承人的產教研創永遠在路上。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工作室成功結項甘肅省高校創新基金項目兩項,分別為“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數字化復原研究”(2021B-450)和“甘肅史前文化符號傳承創新研究”(2021B-449);申請非遺文創產品外觀專利兩項,分別為象征黃河文化的蓋碗陶杯,甘肅彩陶代表紋樣娃紋文創帆布包。(三)以雙創為突破口,致力非遺傳承創新品牌開發
在高職院校創建非遺文化品牌,是非遺進校園融入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路徑。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在普及非遺與梯度培養過程中,不斷挖掘積淀,成功創建非遺特色文化品牌三項,分別是“陶”溯良“源”——陶文化教育與實踐,“建筑+非遺”雙創協同育人,云“茶”問“道”——茶文化教育與實踐。
以雙創為突破口,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陶藝項目為例,致力非遺傳承創新品牌開發。巧妙利用甘肅彩陶形硬、畫柔、紋清、質樸、不拘小節、價廉物美等特征與優勢,通過對大地灣-馬家窯史前彩陶紋飾的提取、再設計,與陶瓷藝術家李見深、寬門、大山等合作,開發了數10款名人手作伴手禮,讓甘肅陶藝以新的面孔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開展與非遺傳承人閻建林、常天平、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院、甘肅省臨洮縣博物館、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及甘肅煜峰文旅集團的合作。通過走訪考察、大師工坊交流學習,共同設計完成了甘肅特色陶藝文創系列產品,形成“陶醉——行走在互聯網上的馬家窯”文創項目。參加2019年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省賽金獎國賽銅獎。由于項目是甘肅彩陶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范例,引發了省內外多方關注,助推了甘肅史前文化發揚廣大。2021年10月,廣州歐科集團派專人來與團隊交流,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在甘肅科技創業孵化園區的支持下,成立了甘肅良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能量。
(四)整合優勢資源,教育教學兼容并蓄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與非遺傳承人及企業產教融合,學研創訓一體化,教育教學兼容并蓄開放靈活。例如與客座教授張瀟夫的甘肅煜峰文旅集團,與非遺客座教授兼名譽院長常天平的甘肅天平泥塑文化藝術傳承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磚雕、古建大師魯海林的臨夏縣祥泰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從學生課程教學、實習實訓、頂崗實習、創業項目孵化等方面深度合作,促進學生的多樣化成才與優質就業。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團隊先后五次前往中國彩陶第五代傳承人閻建林大師工作室體驗學習,考察馬家窯遺址,觀摩大師的全套絕活技藝,聆聽大師的教誨及故事,參與拉坯、修坯、手繪、燒窯等工序。同時,請閻老師及兒子閻志強、閻小虎(第六代傳承人)來學校為師生展示彩陶制作過程及工藝,現場開展作品展示展覽。聘請三寶國際陶藝村創始人李見深作為學生創業導師。聘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國家級泥塑大師常天平為泥塑課程特聘客座教授,設立泥塑、彩陶陳列館和工作室,永久陳列作品30余件,每學期集中授課兩周。
四、結語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華夏兒女的童年夢。非遺傳承創新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有作為,是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接力賽,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鋪路石。建筑設計類高職院校,在夯實專業技能實踐中,推進專業技能與非遺技能科教融通,通過激活非遺活力整合課程資源、共建校企大師工作室、協同孵化雙創項目,形成守正創新、產教融合、學研創訓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教育價值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08-12.
[2]梁婧,董彥宗,高霞.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4:100-101.
[3]史曉燕.高職院校非遺工作室發展策略研究[J].大觀(論壇),2021,8:152-153.
[4]李斌,黃靜.非遺文化引領下高職“新工匠”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39.
[5]崔暢.整合與融合:非遺文化與高職學生教育互融[J].中國航班,2021,17:133-134.
[6]張濤,張域,孫麗,等.“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43,50.
[7]王圣龍,李麗.高職院校非遺傳承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20:105.
[8]歐亞梅.高職非遺傳承與創新設計專題實踐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29.
[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2023-2-9.
[10]張穎,李靜,成啟明,等.“非遺”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教學中的傳承與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研究,20202,4:23.
[11]陳樺.“非遺”傳承在高職教學中的定位與思考——以阿蓬江流域雕刻的研究與應用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4:75
【作者簡介】王向華(1978-),女,漢族,甘肅慶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院級科研項目“非遺技能傳承賦能高職教育教學的創新實踐研究——以建筑設計類專業為例”(2022K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