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給中國消費市場帶來了初夏的熱情氣息。根據文化和旅游部5月3日公布的數據,“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74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80.56億元。這兩大指標首次雙雙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具有很強的風向標意義。在這些大規模的消費場景背后,跳動著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強勁脈搏,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預示著未來在提升國民消費熱情、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我們都大有可為。
今年“五一”假期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的首個5天長假。它的火爆不僅體現在各項統計數據上,更在于人們的直觀感受上。可以說,今年“五一”的溫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各地景點不僅僅是堵車,還“堵駱駝”“堵船”。與此同時,隨著各國簽證辦理逐步恢復常態,以及國際航班的逐漸恢復,中國游客出境游在“五一”期間也迎來報復性增長。盡管在社交媒體上,對各地“人從眾”的景點有歡喜也有吐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徹底走出疫情干擾、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假期。
尤其是,人們在這個假期中看到了很多新玩法和新元素。比如“網紅”的帶動作用,尤其突出的是最近火出圈的淄博燒烤,此外還出現了以重慶、長沙等地為代表的一批新網紅城市。為了拼流量,各地在旅游宣傳上越來越“卷”,許多文旅局長紛紛出鏡“代言”,這些都是中國消費市場熱起來火起來的直觀表現。除了“網紅”帶動,文化消費也在今年“五一”期間更加凸顯,比如國風漢服、看展式社交、音樂節等,傳統民俗與新潮藝術相結合,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群。這些都意味著旅游產業多維度升級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也注意到,在這場“五一”大考中,有的通過誠信經營、真誠相待經受住了考驗,鞏固住了優勢,有的則因為坐地起價、臨時毀約等“翻車”了,沒有將流量轉化為“留量”。這一方面提醒我們需要對旅游亂象強力整治,但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人們出行需求的不斷升級,中國的旅游產業在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五一”的火爆與一季度消費市場加快恢復的情況相呼應,也可以說是今年開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良好,消費內生動力加快釋放的自然延續和提升。“五一”假期火爆的意義不僅在于這期間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更在于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展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和追求。它從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都提振了人們對未來發展潛力的信心,也用一個個鮮活的現實場景,有力地粉碎了此前那些對中國經濟的“唱衰論”和“懷疑論”。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一次次地被事實所證明。
“五一”假期是中國旅游業的一面鏡子,而旅游業又是觀察中國消費市場和經濟運轉情況的突出指標之一。人們有理由相信,“五一”的熱烈氛圍只是中國整體經濟上揚的其中一環,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實現它的信心,正在釋放出巨大能量,讓發展動能在中國大地上更加強勁,也讓發展紅利外延到世界各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亞太地區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高達70%左右,其中中國經濟將成為拉動亞太地區增長的關鍵因素。
在當前全球金融環境收緊,通脹高企以及美歐銀行業危機拖累經濟增長的背景下,亮眼的中國“五一”數據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打下了一劑“強心針”。有美國媒體引述專家的話稱,“五一”期間創紀錄的巨大旅行浪潮“打破了所有的預測”。但我們想說的是,其實外界根本無需為中國在這個“五一”的表現感到驚訝,因為這本來就是中國經濟的真實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