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棋

“賣燒餅啰——”清晨,洪亮的聲音透過薄霧,回蕩在小巷中。
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循聲望去,那聲音正來自王家燒餅鋪。
好香的燒餅啊!有我喜歡的肉餡,還有暢銷的韭菜餡。燒餅烤得外焦里嫩,尤其是那外殼上粘著的芝麻,油和炭火的隔空碰撞,成就了經典的酥松、脆香。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酥,咸,味蕾在一瞬間被激活。哇,就是這個味兒!
“小王師傅,還是這么早出攤啊!”是出早工的張瓦匠。
“是啊,你不也挺早嘛。我們王家燒餅鋪,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就一直是早出攤、晚收攤,已經堅持幾十年了,就是為了讓出門兒早的大人孩子都能吃上口熱乎的。”王師傅回應著。
一旁的小王嬸麻利地用鏟子從桶爐里取出兩個燒餅,塞進撐開的油紙包中,再套上方便袋遞給張瓦匠:“還是兩個韭菜餡的!”“是的,就好你家這口兒!還是老價錢?”“當然,都是老鄰居老街坊,照顧俺家生意,必須老價錢。”小王師傅滿臉笑容,露出潔白的牙齒,兩顆虎牙格外親切。
老王家是早些年從外地逃荒過來的。那時家家都窮,東家一口,西家一口,才救活了這一家人。沒有多余的田地,怎么辦?了解到他在老家曾做過燒餅,于是大伙兒你湊一點錢我湊一點錢,勉強弄了個燒餅攤子,讓他走村串戶地賣燒餅,養家糊口。后來家境一天天好起來,老王就在小鎮上弄了個固定的攤位,再后來,就租了個鋪子,還是做燒餅。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制作,早上起早生火、做餅,下午收拾、備料,一家人也就安定下來了。
“小王師傅,你家燒餅料真足!來兩個!”又有顧客上門了。王師傅熟練地揉面、摔打,用搟面杖撐開面團,舀上一大勺肉餡,包好、揉圓、壓扁,最后正反面撒上芝麻,刷上油,然后瞅準位置,一側身,迅速地將餅坯貼在爐壁上,一套動作行云流水!
小王嬸看看爐子,往里面添幾塊炭。小王師傅憨憨地笑了笑:“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面要好,料要足,油要純,不能忘了鄉親們當年的恩情哪!”
一只燒餅,不一會兒就被我大口吃完了。一仰脖兒,我把油紙包中的芝麻倒入口中,吮吸著留在指頭的脆香,回味不已。
薄霧漸漸散去,太陽已然升高,誘人的餅香彌漫小巷,燒餅鋪前人來人往,小王夫婦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指導老師:吳小進)
點評
寫作離不開對生活的熱愛和細致入微的觀察,看似普通的燒餅凝聚的是街坊幾十年如一日的真情。在這篇習作中,我們仿佛看到小巷中的人們每天如畫卷一般的生活氣息,燒餅獨有的香味喚醒了小巷里每一個忙碌又溫馨的清晨。
緊扣“燒餅飄香”,作者首先通過王家燒餅鋪小王夫婦和街坊的對話,寫出了顧客對王家燒餅的高度評價——價格公道,料足味香。緊接著,作者通過插敘的方式,介紹了王家燒餅鋪的由來,由此就讀懂了小王師傅說的話:“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不能忘了鄉親們當年的恩情哪!”小王師傅憨憨的笑和他樸素的話語,讓每一位顧客手里的燒餅都有了不一樣的情感。燒餅里有了感恩,咬進嘴里,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的酥松、脆響仿佛是在講述一段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故事。王家燒餅鋪從最初為了養家糊口到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從老王師傅到小王師傅,時光流轉,唯有真情不變,唯有燒餅的香氣始終如初。在小王師傅精心制作的燒餅中,有對老街坊老鄰居的感激,有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這誘人的餅香里一直藏著幸福的味道,綿延不絕。
(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