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燕 姜敏 潘華瑩
【摘要】本文論述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立足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建設的調研情況,分析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提出以鄉村振興學院為載體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機制、以鄉村振興學院為平臺研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色課程、以鄉村振興學院為陣地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項目品牌等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 校地協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037-05
2019年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在扎實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上擔負著重大使命和責任。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推動民族工作發展的物質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民族工作發展的精神支撐,兩者皆為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交院)鄉村振興學院建設的調研,從完善落實機制、協同課程開發、共創項目品牌三個維度,探索鄉村振興進程中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路徑。
一、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貫穿教育教學和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成為各族師生的思想共識,切實為培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高質量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當前,鞏固和拓展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對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鄉村振興學院是深化校地合作,進一步整合人才、技術等資源,大力培養新時代“三農”人才的重要平臺,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鄉村振興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全面理解黨的民族政策、不斷增進“五個認同”,加強交流、交往、交融,是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是落實建設示范區工作部署的責任擔當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關于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必然要求。交院作為首批新時代廣西高校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和廣西“雙高計劃”院校,理應在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做出迅速反應、貢獻智慧力量,以期為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履職盡責。
二、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調研分析
基于交院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幫扶縣東蘭縣結對幫扶的實踐情況,為進一步了解校地協同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課題組采取問卷方式開展專題調研,問卷內容包括受訪者的基本情況,受訪者對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要形式的知曉度、參與度,以及鄉村振興學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等多個方面,調研對象包括本校師生、幫扶縣鄉村干部群眾(含駐村干部隊員)等,通過網絡平臺發放問卷2 600份,回收問卷2 585份,有效問卷2 585份。調查對象中,高校師生2 092人,占比80.9%;幫扶縣鄉村干部群眾493人,占比19.1%。通過分析問卷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獲得認同
91.4%的高校師生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促進民族團結、增進“五個認同”、促進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89.3%的高校師生和84.1%的鄉村干部群眾認為高校應該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鄉村振興服務工作各領域、全過程中,認同校地共建鄉村振興學院在大力培育新時代“三農”人才的同時,起到鑄牢高校師生和廣大鄉村干部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有待夯實
在“您對黨的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上,有72.6%的高校師生和59.6%的鄉村干部群眾選擇“基本了解”選項,還有10.2%的高校師生和5.7%的鄉村干部群眾選擇“不夠了解”選項,只有17.2%的高校師生和34.7%的鄉村干部群眾選擇“非常了解”選項。這一數據表明大部分的高校師生和鄉村干部群眾基本了解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情況,非常熟悉和不太了解的占少數。此外,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師生和鄉村干部群眾了解民族政策的途徑主要來自廣播、電視和手機資訊,通過講座、報告等專題培訓方式了解的相對較少??梢?,高校師生和當地民眾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認識還需要加強,對民族工作的規律性、特殊性、復雜性等系統性認知有待提升,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日常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性有待激發。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地協同工作機制有待完善
60.3%的高校師生表示曾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活動,這表明學校在調動師生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的積極性方面還需加大力度。關于“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您希望高校為幫扶縣提供哪些幫助(多選)”這一問題的調查,幫扶縣希望在教育(82.4%)、技術(78.7%)、基層黨建(78.2%)、資金(76.7%)、人才培養(69.9%)和文化建設(67.8%)方面得到高校進一步的幫助,這表明校地戰略合作有廣闊的空間。為更好融入地方、服務地方,充分激發辦學活力、提升內涵實力,校地在鄉村振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方面的聯動、聯培、聯創、聯建等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鄉村振興學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71.5%的鄉村干部群眾對校地共建鄉村振興學院、統籌校地教育培訓資源、開展新時代“三農”人才培養培訓、促進就業創業、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等表示認同。73.1%的高校師生認為依托鄉村振興學院開展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教育培訓非常重要。目前,交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形式為專題講座、主題班會、民族體育活動、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等,東蘭縣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要以壯族“三月三”、瑤族“祝著節”等當地民族節慶活動為主??梢?,以鄉村振興學院為載體,校地雙方在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形式方面應進一步大膽探索。
三、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探索
(一)以鄉村振興學院為載體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機制
1.組織聯動,強化黨的領導
推動建立“學校黨委—黨總支—黨支部”與“縣委—鄉委—村黨支部”對接三級聯動機制,共同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目標,推動校地基層黨組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重要的、持久的工作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納入校地事業發展規劃、年度黨政工作要點和基層黨建工作考核體系,形成各級黨組織會議定期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的長效機制。校地基于合作共贏需求,共同制訂鄉村振興學院共建合作框架協議,明確鄉村振興學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形成“黨建引領、組織聚力、全員參與、有機聯動”的工作大格局。
2.體系聯建,健全培訓體系
校地充分發揮教學資源、培訓平臺的優勢,以拔群干部學院為基礎,健全多類型、分層次培訓體系,推動各鄉鎮、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級黨校等現有場所,建立鄉村振興學院鄉(鎮)分院、鄉村振興培訓站,進而充分利用產業基地、紅色名村、鄉村旅游點等設置鄉村振興教學示范基地或鄉村振興教學實踐點,實現縣、鄉、村三級教學網點全覆蓋,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鄉村振興學院培訓核心課程內容中。如依托東蘭烈士陵園、壯鄉英雄文化園、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巖、中共紅七軍前委舊址——魁星樓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資源優勢,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和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常態化組織校地雙方黨員干部、師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
3.示范聯創,提升治理效能
以示范創建為牽引,校地協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創建全區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和東蘭縣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鄉創建工作相結合。以共建鄉村振興學院為紐帶,組織校地雙方各級黨組織負責人定期互訪,交流研討示范創建的新經驗、新做法。由學校國家級黨建工作樣板支部與五星級村黨支部結對共建,以堅強的支部堡壘推進鄉村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堅持選派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和鄉村振興學院培訓講師,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活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促進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二)以鄉村振興學院為平臺研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色課程
1.開設“石榴花紅”理論培訓課程,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依照政治立場堅定、政策理論水平高、綜合素質過硬的基本要求,遴選由高校思政課教師、拔群干部學院講師、校地相關職能部門黨政干部組成的理論宣講團隊,通過知識講座、實地考察、現場教學、互動研討等多種形式,面向鄉村振興學院學員常態化開設“石榴花紅”理論培訓課程。通過對“黨的民族政策”“黨的民族理論”“各民族團結進步實踐案例”等模塊理論知識的深刻解讀,配套編印民族團結進步應知應會宣傳手冊,依托“東蘭微遠”微信公眾號、“交院青年”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幫助學員從歷史淵源、理論基礎、現實實踐三個維度,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必然性、現實針對性和未來指向性,引導學員牢固樹立“五個認同”,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等民族團結共識深入人心,進一步擦亮鄉村振興學院培訓課程的政治底色,彰顯高校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的服務特色。
2.設置“同語同心”主題推普課程,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根基
語言相通對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語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石,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橋梁。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中的專業優勢,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平臺,把普及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同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校地協同創建東蘭縣鄉村主播培訓中心,設置“普通話+紅色文化+電商營銷”特色培訓課程,通過“人人會說普通話”“拔群故事我來講”“東蘭風物我展示”三大板塊培訓,共同培養“同講普通話、共敘華夏情、齊奏時代音”的鄉村主播。開展推廣普通話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擔任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義務講解員,參與“漢字會說話”動畫短片創作的師生團隊奔赴定點幫扶村,向當地群眾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掀起學習和推廣普通話熱潮,使各族群眾廣泛交流、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3.拓展“五色未來”強技致富課程,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根基
立足學校專業和科研優勢,主動對接“紅色老區”“綠色生態”“金色銅鼓”“銀色長壽”“黑色物產”五色東蘭振興發展規劃,面向不同領域學員需求,推出培訓“自選套餐”和“定制套餐”,有目標、分層次、有計劃地開展鄉村人才技能技術培訓。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平臺,共建鄉村振興人才技能培訓基地、鄉村致富能手工作室、非遺文化傳承工作坊等載體,共同拓展鄉村振興技術技能培訓課程,在農產品種植養殖、非遺工坊商標注冊、鄉村旅游線路規劃、鄉村民宿設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銅鼓文化和銅鼓演奏技藝培訓、壯族服飾制作和手工刺繡等方面開展“送培強技”幫扶活動,共同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敢擔當、講奉獻的新時代“三農”人才,暢通“產業鏈”“人才鏈”“增收鏈”“致富鏈”,打造“五色東蘭”品牌。
(三)以鄉村振興學院為陣地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項目品牌
1.共創地質生態品牌,促進鄉村風貌內涵化發展
結合東蘭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及“文化興村”“一村一品”創建工作,校地共同深度挖掘三弄瑤族鄉的民族文化、紅色遺跡、地熱礦泉水、地質特色產業等資源優勢,打造“東蘭縣三弄·全洞巖溶地質文化村”,圍繞“地質+紅色旅游”“地質+生態康養”“地質+生態農業”“地質+自然教育”等主題進行規劃設計,融入東蘭縣“生態立縣、旅游旺縣、科教興縣、產業富縣”發展戰略,創新提供“地質+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形成了富有成效、可推廣、可復制的建設模式。
2.共創文旅融合品牌,促進鄉村旅游特色化發展
根據東蘭縣“紅色甜源”田園綜合體建設需求,充分發揮高校建筑規劃專業優勢,為當地提供城鎮規劃、鄉村旅游規劃、民宿設計、生態景觀設計、環境改善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因地制宜推進產村一體、多業融合,助力打造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田園旅游等融合發展載體,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旅游,有效提高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使鄉村風貌煥然一新,提升生態農業旅游競爭力。
3.共創東蘭文紀品牌,促進文化產品品牌化發展
結合東蘭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傳承需求,對東蘭紅色文化、駱越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地質文化等元素進行再挖掘、再凝練、再拓展,依托高校設計類專業技術支持,開拓“東蘭文紀”文創設計思路,拓展“東蘭文紀”文創產品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協助東蘭打造“康壽牌”“富硒牌”等鄉村振興品牌。
4.共創志智雙育品牌,促進教育幫扶精準化發展
交院通過校地協同連續四年共組織100多名定點幫扶村的家庭經濟困難在讀學生開展“志智雙育,筑夢奮進”暑期夏令營品牌活動,以多樣式、全方位、深體驗的活動形式,全面拓展東蘭學子視野,幫助鄉村學子樹立信念、激發夢想,并讓他們作為勵志宣講員,帶動影響近千名鄉村學生,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子勵志求學、筑夢前行。在校大學生依托“三下鄉”開展志智雙育系列幫扶活動,累計創建廣西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重點團隊10個、自治區級重點團隊20個。
四、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是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維護黨的領導,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擔當,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通過基層黨組織聯建,強化黨委擔當培育主體責任,把好方向、管好大局、做好決策,確保落實。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凝心聚力,心系群眾,攻堅克難,促進發展。強化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確保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
(二)堅持因地制宜是關鍵
堅持通盤謀劃、統籌兼顧,結合高校優勢、專業特色、區域特色和本土資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服務東蘭鄉村振興策略,找準校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求點,找到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這一切入點,突破“以我為主”或者“以區域為主”的單線思維局限,因地制宜創新鄉村振興學院的協同機制,因材施教開發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的特色課程,因勢利導打造文化興村、文旅融合、文創產品、教育幫扶等項目品牌,形成了能扎根、可借鑒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模式。
(三)堅持雙向共育是目標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鄉村振興學院既服務于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培訓,又服務于高校各族師生成長成才雙向育人功能的目標導向,找準地方所需與高校所能的契合點。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學院服務區域“三農”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作用,將鄉村振興學院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研究新智庫和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教育培訓基地,為學員思想品質、文化素質、技術技能提升提供“一站式”“導師制”“終身制”培養培訓服務,為高校師生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提供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場,為高校師生全面深入了解黨的民族政策和創新理論,不斷增進“五個認同”,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創造良好條件。
(四)堅持文化傳承是根基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東蘭縣是全國少數民族將軍之鄉,是著名的右江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故事、紅色遺址的思政教育價值,是鑄牢壯鄉兒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活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重要途徑。同時,東蘭縣還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民族技藝、民族舞蹈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將民族文化引入鄉村振興學院培訓課堂,有助于各族青年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豐富多元文化認知,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2]張明進,李玉雄.民族地區鄉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基于廣西木寨村的個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
[3]羅明譽.新時代鄉村振興學院建設的案例、經驗及未來:基于浙江省27所鄉村振興學院(校)的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
[4]廖遠兵.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基于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建設的調研[J].山西農經,2020(16).
注:本文系廣西黨的建設研究會2022年度重點課題“黨建引領下‘校地協同,三聯聚力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36,主持人:莫海燕)、廣西高校2022年統戰理論政策研究課題“以鄉村振興學院為載體校地協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GXTZ042,主持人:莫海燕)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莫海燕(1971— ),研究生,副教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姜敏(1977— ),教育碩士,正高級講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統戰部副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
潘華瑩(1984— ),研究生,講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統戰科科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