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智 韋霜
【摘要】本文闡明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構建的原則,闡述做好頂層設計并筑牢生態德育的堅強后盾、構建課程體系并體現生態德育的功能、提高教師素質為生態德育提供人力保障、健全評價機制以提高生態德育的監督效能、開展活動以激發生態德育潛能等生態德育建設路徑,分析“六位一體”的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及其實踐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生態德育 三全育人 六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064-04
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關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的戰略高度。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加快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既是服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擔當,又是新時代職業院校實現自身綠色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客觀要求。職業院校生態德育起步遲、發展速度比較慢,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科學、規范、系統的可供借鑒的生態德育模式,在準確定位教育目標、科學構建教學體系、有效選擇教育內容、恰當選用教育方法和實踐路徑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因此,加強對職業院校生態德育的研究、探索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和實踐路徑、努力做好生態德育工作具有現實意義。
生態德育就是在傳統的德育基礎上,通過系列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態教育活動,把生態道德理念融入受教育者心中,從而喚醒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培養教育者的生態智慧,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態能力的德育活動。對職業院校來說,“三全育人”視域下的生態德育即是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自覺履行生態文明的責任和義務。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是職業院校生態德育的施教者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教育規律,在綜合統籌生態教育現狀、生態現實、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發展需要等因素的基礎上,科學運用德育方法和手段,形成職業院校生態德育的基本思路及其實施策略的一種德育模式。
一、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構建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在選擇和設計生態德育模式時,無論是理論研究模式還是實踐活動模式,都應該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都必須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必須具有科學性。
(二)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又叫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是指在選擇和設計生態德育模式時,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生態現實為依據,不能脫離客觀實際,不能憑空捏造,既要符合國情,又要符合區情和校情,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操作可靠。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一般是指人在自己對象性行為中所表現的特性,強調在價值領域要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的主體,“把人的權利和責任還給人”,更多地關注人、理解人,倡導人作為主體的自覺擔當的理念,并清醒地認識到這是民主法治社會、生態社會的要求。在選擇和設計生態德育模式時,要充分考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我們在選擇和設計生態德育模式時,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用發展的、變化的、創新的眼光看問題,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并挖掘學生向上發展的動力和潛能上,堅持發展取向而不是問題取向。
(五)激勵性原則
激勵,即激發和鼓勵。指生態德育必須科學地運用各種激勵手段,使它們有機結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在學習、活動和勞動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性原則是指在選擇和設計生態德育模式時,讓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活起來、動起來、跑起來,形成你追我趕的動態局面,鼓勵學生發奮努力,從而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生態素養和品質。
二、職業院?!吧鷳B德育”工程的建設路徑
生態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事關民生福祉的工程,領導重視是前提、建立機制是保障、教師素質是關鍵、學生參與是重點,只有建設路徑得當,實施方法對路,常抓不懈,持續改進,才能收到預期的育人效果。
(一)做好頂層設計,筑牢生態德育的堅強后盾
生態德育是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非常重要的舉措,要認真做好頂層設計及整體布局,明確生態德育的建設目標和要求,確保生態德育工作常態化和長效化運行。一是建立責任制。明確學校黨委在生態德育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建立生態德育領導小組,黨委書記擔任組長,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全員育人職責,各負其責。二是健全機構。學校層面成立“生態德育領導小組”,領導管理督促全校的生態德育工作;教研層面成立“生態德育教學研究中心”,負責研究和實施生態德育工作;學生層面成立“學生自我教育中心”,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內省,使生態德育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搭建交流平臺。建好平臺以方便全體教職工交流與課堂教學有關的生態德育話題以及生態德育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等,建設生態德育優秀案例資源庫供全體教職工學習借鑒,從而有效提高全體教職工生態德育能力。四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確保生態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
(二)構建課程體系,具體化生態德育的育人功能
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門類課程之間的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的總和,是培養目標的依托和具體化,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對生態德育建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在構建生態德育課程體系時,要根據生態德育建設目標要求,從目標要素、內容要素、過程要素等方面構建課程體系;從課程的頂層設計及整體規劃入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生態德育資源,把生態德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突出生態德育主線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三)提高教師素質,提供生態德育人力保障
學校要培訓和提高教師的生態德育素質。一是完善教師輪訓制度,圍繞生態德育的要求,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幫助教師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通過育人方法培訓,創新教師的生態德育教學思路;通過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提高教師生態德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二是邀請專家來校講座。邀請生態德育知名學者來校舉辦專題講座,并做到講后即學、學后即用、用后總結,讓“講座—學習—使用—總結”成為快速提升教師生態德育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構建學習交流平臺。讓教師通過交流平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首先是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制度提升教師的生態德育能力;其次是組織生態德育專題沙龍討論活動,使教師在學習討論中提升素質;最后是建立生態德育優秀教學資源庫,供全體教師學習借鑒。
(四)健全評價機制,提高生態德育的監督效能
學校要建立一個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生態德育考核平臺,采取包括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在內的兩條生態德育評價路徑,實施評價辦法進制度、評價標準進職責和評價要求進協議等三項保障措施;解決好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多元化主體參與評價、有效運用評價結果等問題,從個人自評、學生評議、同事互評、學校聯評、社會參評等五個方面進行科學、合理、公開、公平的評價。
(五)開展活動,激發生態德育潛能
一是安排值周生態勞動,培養學生的生態勞動素養。學校要有目的地安排學生以校園清潔衛生為主要內容的值周生態勞動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勞動觀念,使學生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二是用足用好生態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學校通過系列的生態德育活動,厚植學生的生態情懷,增強學生保護生態意識,培養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擔當精神。三是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學生的保護生態技能。學校授權生態德育教學研究中心和學生志愿者協會組織學生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開展系列的生態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學生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的技能。四是開展系列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學校通過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日常的社團生態德育活動,通過生態德育第二課堂使學生在經常性的活動中學習綠色低碳發展的知識,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好處,從而潛移默化地內化知識為自覺行動,提升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職業院?!傲灰惑w”的生態德育模式
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的主要構成元素有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企業、社區等,這些要素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關系。我們學校構建了“領導+教師+學生+企業+網絡+文化”的“六位一體”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
(一)領導重視是前提基礎
學校領導是職業院校德育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實施生態德育的倡導者和領航人。學校領導對生態德育工作是否重視,直接影響著生態德育工作的成敗。因此,領導重視是做好生態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校領導要為生態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要完善管理機制、成立專門機構、完善規章制度、制定規劃目標、提供人力支持、加強師資培訓、構建生態基地、營造生態氛圍、善用生態資源、加大研究投入、抓好持續改進、做好總結提高等,為職業院校的生態德育工作保駕護航。
(二)教師素質是重要因素
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生態德育素質直接影響學校生態德育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學校要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師資培訓,采取激勵監督措施努力提高教師的生態德育能力和綜合教學水平。教師要牢固樹立生態德育理念,加強學習生態德育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態理論素養,圍繞職業院校生態德育目標,深入研究生態德育的育人方法,根據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將教育主體系統化、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項目生活化、教學評價常態化,同時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及互聯網在生態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并創新符合國情、區情、校情的生態德育方式方法,扎實抓好生態德育各項工作,加快職業院校生態德育的創新和發展。
(三)學生參與是關鍵步驟
學生是生態德育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系統中處于主體地位,是生態德育實踐的主體。因此,職業院校要努力引導和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生態德育活動,開展生態文明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比如,激勵學生參加生態德育專題講座和專題沙龍活動、參加以生態德育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到生態環境中進行實地參觀及考察和體驗、組織成立生態愛好者協會、參加生態公益活動、自覺參加“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活動、主動參與生態化消費和生態化生活,等等。學校讓學生通過生態德育實踐和體驗,熏陶生態情感,牢固樹立生態責任意識,不斷增強生態覺悟,培育生態理念,提高生態素質,為將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企業共育使相得益彰
企業把節能、減排、降耗當作極其重要的生產建設內容來抓,節能、減排、降耗是對學生進行生態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校企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加強學生的生態德育。一是共建實訓基地和產業學院;二是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學生;三是在校企共建的教學基地、產業學院實行“雙導師”培養模式。學校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把生態德育實踐育人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使生態實踐內容更加豐富,生態實踐形式更加鮮活;把生態德育實踐育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并將之融入生產生活之中,使“三全育人”落實落細,使校企共育取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態育人效果。
(五)依托網絡拓寬教育途徑
網絡教育極大地拓寬了職業院校學生接受教育的范圍和途徑,它不但可以改變教育的整體布局和結構,而且有利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低成本擴大教育規模、縮小不同地區間的教育差距,更好地培養復合型人才。教師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實施生態德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因此,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建設網絡生態德育平臺,根據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制作生態德育短視頻、圖畫、微課等,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態德育內容,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學習生態知識,加強學生與社會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生態意識的覺醒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力的提升。
(六)校園文化是培養沃土
校園生態文化對學生起到思維導向、情感滲透和力量凝聚等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生態德育的肥沃土壤。職業院校要廣泛挖掘校園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資源,深化其中的生態德育內容,利用校園文化沃土培育生態意識,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生態德育元素,使學生能在校園文化中感受到生態文明的物化表現。學校要構建綠色管理體制,健全和完善節能、節水、垃圾分類等綠色管理制度,有序推進綠色建筑工程,使用綠色節能產品,分類管理垃圾,循環利用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活動。學校要大力倡導生態化的消費與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明確學生的生態義務,激發學生的生態智慧,健全學生的生態人格。
四、“六位一體”生態德育的實踐及成效
“六位一體”的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模式,我們在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F以廣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為例闡述其具體做法及取得的成績。
(一)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生態德育教學模式
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節能、減排、降耗”等生態德育載體,與數十家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生態德育教學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建生態德育課程體系、共建雙師隊伍、共同評價和管理,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校企協同育人,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創新和發展,將生態德育課堂引出校外,帶到企業帶到崗位,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中增強崗位生態德育認知,使學校生態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和深化。
(二)構建“三化驅動”的生態實踐育人模式
一是生態實踐內容項目化。堅持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鑄魂育人,把生態實踐育人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分別設計系列生態教育活動項目,實現生態實踐教育活動項目化。二是生態實踐項目生活化。把各項生態實踐育人活動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將生態實踐項目生活化。這樣,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參與,并在參與項目活動中接受生態教育,提高生態素質。三是生態實踐育人評價常態化。根據生態實踐育人項目形式及活動實際,立足“三全育人”要求,采取常態化評價方式,將生態項目評價成績納入學生操行的期評成績,并作為學生評先評優的依據。生態實踐育人常態化的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三)構建“校園文化熏陶育人”的生態實踐育人模式
一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校園生態育人氛圍。學校不斷營造和改善生態育人環境,豐富校園生態內涵,建設校園文化生態德育環境。建成“生態文明宣傳長廊”“光伏發電項目”“雨水綜合利用項目”等生態德育教育基地。二是以活動為載體,培育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學校開設“理工生態講壇”,開展“綠色環保行動”“節約標兵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等生態意識培育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并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生態德育需求。三是注重人物感召,樹立生態標桿引領。學校通過“環保之星”“節約之星”“節能之星”“低碳之星”評比活動樹立生態標桿,引領和影響其他學生。四是培植“生態文化”豐富生態德育內涵。學校創作“生態電影”“生態動漫”短視頻,展現生態風采;開展“生態文明”知識講座,培養生態理念;舉辦“生態公益”活動,傳承溫暖愛心等系列舉措,占領生態德育渠道,讓生態德育展現獨特魅力。
從實踐的總體效果看,生態德育模式的實踐取得比較大的成效。其一,建成了廣西綠色學校。學校按照《廣西綠色學校創建行動實施方案》要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施行綠色規劃管理、建設綠色環保校園、培育綠色校園文化、推進綠色創新研究,建成了廣西綠色學校。其二,生態德育成效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學校選派優秀電商專業學生,與共青團江南區委共同舉辦“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開展創業創新助農直播活動,以實際行動支援鄉村振興建設,助力廣西地方特色農產品“出圈”,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德育效果。其三,培植了一批校園生態環保之星。一是通過生態短視頻制作活動培養了一批生態文明宣傳之星;二是通過綠色低碳節能活動培養了一批“環保之星”“節約之星”“節能之星”“低碳之星”。通過生態德育系列活動,讓生態文明在校園蔚然成風。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三全育人視閾下職業院校‘生態德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1A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慶智(1963— ),研究生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教育管理;
韋霜(1982— ),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