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現實意義,結合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論述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定位、設計理念、課程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定、考核與評價策略等,通過課程化設計使第二課堂成為有組織、有計劃、有任務目標、有管理、有指導、有量化考核和有評價標準的綜合素質培養主渠道。
【關鍵詞】高職 一體化育人 第二課堂 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094-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設計,旨在聚焦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密切結合,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禁錮,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一體化育人格局,探索形成科學化、精細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現實意義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第一資源是人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全球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技術更新日新月異,當今時代需要更多拔尖創新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各個行業領域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除要求人才必須掌握過硬的技術技能之外,還要求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學習能力、創新創造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傳統第一課堂人才培養模式偏重于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術技能培養,顯然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需要。課程化的第二課堂以活動課形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促進學生第一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與轉化,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完整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二維”課程體系,共同形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合力。
第二課堂是指除第一課堂學科教學以外的以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開放性活動為載體,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形式。課程化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再是由學生自主、自發組織開展的課外興趣活動,而是有組織、有計劃、有任務目標、有管理、有指導、有量化考核和有評價標準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學課程。應將大學生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創新技能大賽、文化藝術展演等第二課堂活動作為教學課程,按照課程標準具體實施,確保提高育人實效。
二、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定位
(一)確立第二課堂活動的課程地位
正所謂“名正言順”,首先要解決第二課堂的性質問題,高職院校可將第二課堂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制度上將第二課堂活動確立為“課程”,確立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學生三年內除修完第一課堂學分外,還須修完一定的第二課堂活動分。將第二課堂活動成績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以及學生畢業條件之一。自上而下保障第二課堂活動順利實施,由學校領導掛帥,成立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生工作部門和教務部門聯動策劃、實施,學生工作人員與專業教師通力合作,共同開展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教學活動。
(二)發揮第二課堂活動的全程育人作用
高職院校應全方位實施學生素質教育,形成由專項素質課堂教學、專業課程滲透素質教育、工學結合實踐素質教育、社會活動體驗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拓展講座培訓等五個環節構成的“五環相扣”素質教育途徑,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各環節與全過程。要著重加強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內涵建設,以及提高課程目標的一致性、內容的綜合性、過程的實踐性、時段的連續性,把傳統的第二課堂隱性的、離散的教育變成顯性的、有序的素質教育,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三、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設計理念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進行課程化設計
高職院校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全面統籌學校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育人資源與育人力量,通過拓展育人渠道、創新育人載體、改善育人環境、豐富育人內涵、完善育人體系和提升育人能力,推動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二維”課程體系深度融合,使綜合素質培養貫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構建人才培養的一體化育人模式。
(二)基于大教學觀、大課程觀和多元成才觀的理念進行課程化設計
狹義的“教學”是指學校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是教師依據教材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和個性的教育活動。大教學觀是指圍繞教學目標,突破教學場地、教材、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課堂時間的局限,開展一切有助于實現教學目的、促進學生成才的教學活動。傳統的“小課程”是指以教材為中心的第一課堂內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大課程觀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生成性的課程模式、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和多元化的成才目標?!按笳n程”是第一課堂學科教學、第二課堂開放性活動、企業頂崗實習、生活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教學進程、教學過程、教育環境構成的總和。當今時代人人皆可成才,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等技術技能人才都是社會需要的,高職院校要樹立多元化的成才觀,以多維度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
高職學生素質能力生成過程是多元化的培育過程,純粹的第一課堂學科教學途徑難以“包干到底”,需要突破傳統狹義課程觀、教學觀的局限,將一切有利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教育活動納入“課程”范疇,以課程形式實施教育教學。對傳統的專業教學(第一課堂)外的開放性活動(第二課堂)進行“課程化”改革,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達到“課程”育人效果。高職院校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成才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樹立人人成才觀念,力爭讓每一名學生都盡可能健康成才、人生出彩;要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念,尊重學生個性化選擇,鼓勵個性化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三)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理念進行課程化設計
高職院校要以大力發展特色現代產業學院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匯聚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方創新要素,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有機銜接。推進人才育訓與企業生產一線深度融合,打造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聯合開發技術標準為載體,引入以任務驅動、以項目為載體的行動教學法,強調“學生主體”和“教、學、做”合一,側重于在模擬或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素質能力訓練,突出素質教育的實訓化,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四、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化的課程目標設置
(一)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設置課程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使命的根本性任務,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要義。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只有厘清立德樹人的底層邏輯,才能做好教書育人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特色辦學模式和靈活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育人方式的作用,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主動服務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二)基于“三對接”原則設置課程目標
高職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做好“三對接”,即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密切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密切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密切對接。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也應基于“三對接”的原則設置課程目標,課程標準的制訂做到與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相銜接、與職業崗位要求相契合、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相統一。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依托柳州作為廣西唯一的國家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國家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等優勢,聚焦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為區域工業發展賦能,其專業結構與柳州產業發展契合度超過93%,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教學課堂設在企業生產線上,把綜合素質培養課程融入企業頂崗實習實踐中。
(三)基于高職教育特點設置課程目標
高職教育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最前沿,通常按照社會需求和崗位技術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等培養目標。高職教育的“職業特性”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關鍵因素,“職業特性”應該始終全面、深入貫穿于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高職院校設置第二課堂活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時,需要充分考慮育人文化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條件和生源狀況等實際情況,以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
(四)基于進階式培養原則設置課程目標
高職院校可遵循進階式培養原則進行第二課堂活動課程目標設置。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依據社會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需求和學生成長規律,按照分層次、分階段、分項目的原則設置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教學目標,系統設計了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就業與創業訓練、創新教育訓練、心理素質訓練、身體素質訓練、基礎能力和人文素質教育、綜合實踐訓練等7大模塊30余項第二課堂活動課程項目,各個課程模塊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分別設計學生三年六學期不同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第二課堂活動課程項目,在成長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個人學習生涯發展規劃,找到適合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路徑,逐步實現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課程目標。
(五)基于多元評價方式設置課程目標
基于多元評價的第二課堂活動課程目標具體包括素質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素質目標包括: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素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較高的情商;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專業素質,激發專業興趣。
能力目標包括:能夠準確、清晰、流暢地表情達意;能夠掌握求職的方法與技巧;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自我調控的能力;能夠較為準確、熟練地進行應用文寫作;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身體素質能力;能夠將各種技能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與工作當中。
情感目標包括:具有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態度,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競爭意識;形成較好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建立比較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化的教學內容設定
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教學內容可基于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第一課堂教學延伸的需要、專業項目拓展的需要等進行設定。
第一,基于學生自我發展需要設定教學內容。學生是第二課堂活動的主體,其參與積極性直接決定了第二課堂活動的教學質量。第二課堂活動項目設計既要考慮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成才需要,也要綜合考慮當前學生個性、興趣、愛好等現實需要,課程內容要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課程形式應盡可能豐富多樣、生動活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引導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成才。要基于學生自我發展需要設計活動課程類別,其類別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社會交際能力、人文素養和社會綜合實踐等方面。
第二,基于第一課堂教學延伸的需要設定教學內容。高職教育注重“學中做,做中學”“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強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傳授主要通過第一課堂實現,專業知識的轉化應用和專業技能的強化訓練則需要借助第二課堂實現。各個專業可以根據第一課堂教學延伸的需要設計相應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專業知識講座、專業技能競賽、專業調查和專業社會實踐等。
第三,基于專業項目發展需要設定教學內容。為滿足學生自由、個性化、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可以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技能競賽等專項第二課堂活動。根據“素質本位,能力核心”的原則,通過基本素質教育、專業能力培養和其他專項能力培養等三大模塊的第二課堂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基于上述三種需要設置了7個類別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培養、就業與創業訓練、創新教育訓練、心理素質訓練、身體素質訓練、綜合社會實踐訓練、專業技能拓展訓練。例如: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培養活動課程內容包括新生適應教育、安全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能力培養等;就業與創業訓練活動課程內容包括職業形象設計、職業禮儀訓練、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等。
六、高職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化的考核與評價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考核與評價方式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開展學校、企業、學生及社會各方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突出學生自我評價,激發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積極探索多種評價方式,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社會監控辦法》,組織各二級學院開展非畢業班在校生家長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及家長對學校辦學質量和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素質培養滿意度;開展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狀況滿意度調查,由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從各自的角度評價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合作開展“畢業生就業水平測量與評價”工作,由第三方對學校的辦學成果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素質教育成果進行評價。
(二)側重過程性考核與評價
通常采用分階段的方式,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過程中的學習狀況、階段性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與評價。這種考核與評價方式既關注學生發展過程,也關注學生階段性的學習結果;既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力因素,也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過程性考核與評價方式能夠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變被動式學習為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第二課堂活動管理系統”,教師可以利用“綜合素質測評積分”平臺對學生開出“獎罰單”,通過實時“獎罰單”詳細記錄學生在校日??记凇嵺`活動參與情況、行為習慣及表現、獲獎等情況,及時記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狀況。同時引入企業評分標準,并與職業技能鑒定結合起來,綜合考查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學校每年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素質考評,即從思想品德、學業狀況、文體活動和職業能力等方面制定參數檢測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通過量化管理方式構建考核與評價體系
基于“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要求學生在每個學期必須獲得一定數量的第二課堂活動積分,在校三年期間需修滿規定的第二課堂活動積分才能畢業。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與考核納入學分制管理體制中,對學生每次參與各種素質教育活動、技能競賽都賦予一定數量的第二課堂活動分,采取實時登記活動分、分學期和學年統計活動分、兩個學年累計活動分的方式進行管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累計活動分應達到120分以上。采用量化管理方式有利于考核與評價尺度規范化,也有利于管理秩序化,能使高職院校的綜合素質培養工作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B/OL].[2022-10-16]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熊文華,朱偉才,陽旭.“五環相扣”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4230.htm.
作者簡介:閻志斌(1981— ),廣西全州人,法學碩士,高校講師,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辦公室、學校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