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規章制度的完善和監督的加強,“公車私用”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車輪上的腐敗”新問題仍不時出現。云南省紀委監委于日前通報5起違規配備和使用公務用車典型問題時,也特別提到,違規改裝“豪華車”、超編使用“編外車”等違規行為反映出“車輪上的腐敗”隱形變異新表現。
相較于此前,這些“車輪上的腐敗”新問題,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更隱蔽了。比如,“連槍”加油就是指讓私家車跟在公車后面,用同一支油槍加油以實現私車“免費”加油。這種“揩油”方式增加了后續監督排查的難度。
二是,未必都是長期違規占用公車,而是帶有打擦邊球、貪小便宜的傾向。如公電私充就是把私家車開到電動公車充電位上充電,謀求“蹭電”。但不管是哪種操作,本質上都違反了八項規定精神和公車使用管理規定。
新問題需要新應對。“車輪腐敗”新現象,實際是對繼續完善公車管理監督機制的一種現實提醒。這里面,有些屬于外部客觀形勢發生了變化,需要相應的管理與時俱進。
如“私車充公電”,就是電車逐步普及后出現的一種新現象。這就需要加強公車充電裝置的管理,如對充電位進行規范化標識,實行專車專用停放管理。
再比如,一些公車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順路”接訂單,這也是過去沒有的。對此,近年來一些地方給公車加裝GPS定位系統,或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規制措施。
不過,對于“車輪上的腐敗”隱形變異新表現,雖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但在根本上還是要抓住公車管理的關鍵問題、重點環節持續發力。
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都在強調“過緊日子”,但部分地方的公車經費支出并沒有真正降下來。相關部門不妨實施“倒查”,根據總經費的審計情況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公車“亂用”行為。
此外,要管住這些“車輪上的腐敗”新問題,還是要繼續織密并執行好最基本的公車管理使用制度。要警惕社會關注度降低后,一些新的“車輪上的腐敗”潛滋暗長。這些問題看似新現象,其背后所對應的病灶卻未必是新的,沒有理由管不住。(摘自《新京報》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