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入夏以來,湖南洪江市托口鎮羅巖村漫山遍野楊梅正當紅,在萬綠叢中星星點點,一顆顆紅潤飽滿的楊梅綴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
在“曹熊”楊梅園,工人正在林間忙碌,采摘楊梅供應訂單,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此時,“曹熊”楊梅園主人,67歲的熊順生坐在凳子上,熟練地給楊梅打包。
身材瘦弱,行動時兩腿蜷縮。初見熊順生,很難讓人想到眼前這位身患殘疾的農家老漢,竟把10余畝楊梅園打理得有聲有色,年收入10多萬元,用勤勞耕耘出了自己的“梅”好生活。
“別人能做的,我也行”
熊順生兩歲時父親去世,五歲時隨著母親改嫁到繼父家,7歲因患小兒麻痹癥留下肢體殘疾,8歲時母親去世,與弟弟跟著繼父長大。
身殘志堅的熊順生敢闖敢拼,憑著一股闖勁走出了一條比常人艱難許多的創業路。談到自己走過的道路,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人能做的,我也行!”
20歲時,熊順生開始學裁縫技術,不到一年就出師。他說:“看著師傅在布料上劃,我就知道該怎么做。看幾眼用劃粉劃過的布料子,就能想象出一件完整的衣服。”
一個普通裁縫一天只能做一套衣服,熊順生卻能做3套。“越是自己身體不方便,就越要爭取做到最好,別人才會一直信任我。”熊順生笑著說。
靠著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熊順生的裁縫生意紅紅火火,當時月收入達到了70元(一般人月收入30元)。隨后,他與同樣患有腿部殘疾的妻子楊群香認識并結婚,后因裁縫行業蕭條而改行做了兩年木材生意。隨后又因腿腳不便和照顧孩子和老人,他再次改行種植楊梅。
“經營果園,是我從小的一個夢”
20世紀90年代初夏的一天,熊順生乘船來到托口鎮趕集,遇見懷化市科技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集鎮上收購楊梅籽,用來播種育苗新品種。他當即懇求一定要一兩株新品種楊梅苗。工作人員見他態度誠懇、決心堅定就答應了。當年年底,他到懷化找到那位工作人員,如愿以償地得到了兩株東魁楊梅苗。
“經營果園,很適合我們殘疾人,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熊順生告訴記者,他平時一有閑就喜歡看農業種植方面的書,在書上了解到了種植東魁楊梅的技術。
通過熊順生的精細培育,這兩棵寶貴的楊梅3年后實現了掛果,果美甘甜,大如乒乓球,汁多而酸輕,實屬楊梅之極品!為此,他把自家的幾十棵老楊梅樹通過高位換接全部改成了東魁楊梅。
2015年以來,當地政府以“梅”為媒,連續舉辦楊梅節,帶火了托口楊梅銷售。得益于當地政府與殘聯的幫助,熊順生的楊梅種植技術得到不斷提高,再加上托口楊梅品牌的不斷提升,楊梅種植效益日益凸顯。同時,他也申請到了洪江市殘疾人創業扶持資金,解決了楊梅擴大種植的資金瓶頸。
“我也應該為政府排憂解難”
近年來,熊順生積極幫助周邊村民,聘請鄉鄰協助基地管理、施肥、采摘,并帶動更多的村民種植楊梅。
“自從跟著順生哥種楊梅,我家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有信心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提起熊順生,同是殘疾人的羅巖村民粟昌國如是說。
在熊順生的帶動下,托口以羅巖村為中心,已是家家種東魁,村村有楊梅。托口楊梅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升級換代,形成了如今的楊梅產業鏈。
依托楊梅園收入,熊順生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生活。兒子參軍轉業成為洪江市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女兒幫他在網上銷售楊梅,都在縣城買了房子。
“這要擱在以前都不敢想象,如今變成了現實,我們一家人的日子像蜜一樣甜。”聊起現在的幸福生活,熊順生高興地表示,將繼續發揮余熱,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摘自《邊城晚報》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