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麗 于秀麗
為解決智障兒童和自閉癥兒童畢業之后沒有一技之長,就業困難,增加社會和家庭負擔,遭遇社會冷眼的現狀,我們學校秉承“修學儲能,學以致用” 的發展理念,開展了“培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系列研究。
一、梳理歸納,構建“四好”進階發展目標體系
為了準確掌握特殊學生勞動技能的發展現狀,依據《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能課程標準》的指引以及借助各種評量工具的評量,并對照不同年級階段的勞動技能發展目標進行評量與分析,明確學生勞動技能的起點,制定相應的目標。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確定了以下各學段教學目標。
低年級學生以“好自己”為培養目標,以個人服務勞動為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直接勞動經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側重勞動意識的培養;中年級學生以“好家人”為培養目標,以家務勞動、學校勞動為主,側重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高年級學生以“好幫手”為培養目標,以社區勞動為主,學生通過綜合運用勞動技能參與社區勞動,側重勞動品質的提升和勞動精神的培養。中職段,以“好公民”為培養目標,開展職業教育,進行職業體驗,側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掌握一技之長。
二、統籌規劃,構建“五維”課程內容體系
考慮到特殊學生的特點,依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確定了五個維度的學習內容:一是“個人勞動”內容,主要包括“衣物整潔我做到、餐飲自理我能行、溫馨家居我保持、出行安全我能行”4個方面。二是“家務勞動”內容,包括“洗曬整理我能行、廚房衛生我能行、家居保潔我能行、家務安全我能行”4個方面。三是“學校勞動”內容,主要包括“班級宿舍我打掃、校園衛生我打掃、種植養殖我能行、校園勞動要安全”4個方面。四是“社區勞動”內容,包括“社區勞動我能行、愛心義工我出力、戶外環境我保持、外出勞動要安全”等方面。五是“職業勞動”內容,主要包括“汽車美容亮風采、烘焙面點手藝佳、中餐烹飪廚藝高、勞動操作要安全”4個方面。
三、整合創編,開發兩套校本教材
(一)開設《生活與勞動》必修課
為把勞動技能課真正落實到實處,以《勞動教育課程標準》中的五種勞動類型作為教學內容。學校組織老師對現行的學習教材進行梳理,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其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通過整合、創編,開發了《做最好的自己》必修教材。
(二)開發職業教育選修教材
為讓特殊學生也能學得一技之長,學校開設了職業教育。學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師為主的研究團隊,根據學生實際和社會需要,開發了系列職業教育選修教材,如《中餐烹飪》《家政服務與管理》等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使學校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更完善,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實效。
四、全面推進,落實三條課程實施路徑
(一)注重勞動課程內容跨學科融合
在分學科梳理各科中有關勞動目標、類型、要素的基礎上,挖掘各學科所蘊含的勞動教育內涵,并依據學生的能力、學科特點深入分析可滲透的勞動教育內容,選擇合理的滲透方式和策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二)開展各類勞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依托勞動周活動、勞動日常活動、勞動教育活動月等活動,將學生的勞動實踐常態化,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勞動成果的機會。
勞動日常活動旨在發展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能力,根據學生能力,制定學校日常生活勞動清單,統籌全校的勞動任務,將各項勞動日常化,重在培養學生勞動習慣。
勞動周活動是依據勞動教育活動月計劃表,開展以發展學生勞動素養為直接和主要目標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勞動實踐活動,每月一主題,持續時間為一周。如每年的春耕、秋收活動、每學期期末開展勞動技能展示活動。
(三)開設職業教育進行專業培養
學校通過社會調查,確定有市場、有條件的職業教育項目,根據身心特點和特殊需要,因人、因地制宜地開設了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并且從各單位聘請了中餐烹飪、家政等專業老師來校兼職任教。學校采取校企結合、產教結合的方式,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使學生真正能夠學到一技之長。
五、三位一體,實施多元評價
因為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學生勞動教育的評價應更加多元化。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勞動教育涉及家校社三重場域,家長評價有助于全面了解特殊學生的勞動技能應用情況;社會服務對象的評價能夠增加評價的客觀性,有利于培養特殊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念;學校評價能夠地更加明確勞動的自標,培養勞動積極性。二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每一課后面都設置了勞動記錄環節,由教師及家長分別進行分層評價,評價內容函蓋勞動精神的培養,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技能的熟練程度及過程安全性等。
該課程體系貫徹了特殊學生勞動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和終身性,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和實踐性,堅持評價的發展性和多樣性,通過勞動教育課整合課程的實施,更充分地挖掘特殊學生的勞動潛能,勞動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為他們走向社會、實現人生價值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