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飛
近幾年一直擔任高年級班主任,我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很大,我經常思考:為什么孩子會這么懂事?為什么孩子會變得如此敏感?課后我經常與學生溝通,才知道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家庭問題的復雜化,現代觀念的更新加快,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就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老師有義務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
人之心不可琢磨,正如海水之不可斗量。小學學生正處于人生和學習的初級階段,雖然和社會接觸還少,但是家庭和社會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還有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的影響下,隨時都可能發生不可預料的變化。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溫暖他們、引導他們,防止他們做出后悔終生的事情。就比如我班里的一個學生,家庭問題十分復雜,從父母離異,媽媽離開她了,爸爸再婚后外出工作,家里就一個奶奶,還不管她,她僅僅是六年級的小孩子,卻不得不學會照顧自己,和她溝通時,我感受到了她的孤獨、自閉、自卑。所以常常課下和她溝通,堅定地告訴她:你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已經學會了做自己的英雄。課上鼓勵她回答問題,也讓其他同學陪伴她一起玩耍,慢慢地我發現她,開朗了,記得有一次她驕傲地和我說:“老師,我又學會了一個新技能,煮飯。”看著她自信的笑容,我內心十分感動。
其實還有很多例子。心理教育目的不在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實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教育不一定要特別到課堂上去講,有時候以身作則更有效果。
人生之多變,不可預測,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他們遇到我們的那段時間,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觀念,不至于讓他們一開始就走入歧途。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一樣,每個人的心理也不一樣,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通過隨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可以有效的引導他們。當然學生也不是一直都在學校的。所以老師關注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學校和學生家庭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所要做的就是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心理身體健康,學有所成,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他們將來的人生引領好方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限制于課堂,存在貫穿于整個小學學習階段。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聽懂他們的音響,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給學生們以溫暖,讓他們在小學階段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