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
2015年6月27日,北京西至桂林的G421次高鐵上,我不時地與采訪對象聊著。因為,我此行的目的,是想寫一部紀實文學。我始終認為,生活本身比想象更豐富、更精彩。所以,我參加了這次特殊旅行——瑤醫溯源之旅。其中包括一名瑤醫,我索性叫他金秀兒吧。
在金秀兒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大瑤山,走進金秀瑤族自治縣孟村。孟村距離金秀縣縣城8公里,金秀至柳州的公路蜿蜒經過,村后是劍拔云天的羅漢山,村旁有清澈如鏡的山泉,村邊還有千年古樹。孟村有民俗村、清真寺、齊堤遺址、翱王墓,一一掩映在茂密樹林中。
大瑤山狹小的山道上,人們頭頂著悠悠的白云,貪婪地呼吸著負氧離子。有人問道:“金教授,中醫的觀點是什么?”金秀兒說:“辨證論治。就是說,體虛必須補充營養。”
金秀兒說著說著,彎腰指著一株草藥,說這個就叫救必應,學名叫鐵冬青,別名叫龍蛋仔、白沉香、白銀、白蘭香、白銀香、狗屎木、熊膽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是它入藥的重要功效,對跌打損傷療效很好。然后,他就背誦相應的草藥歌謠。
他一株草藥又一株草藥地介紹,大家跟在身旁默默地聽著,不知不覺就了解了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講起這些草藥,金秀兒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我想,他掌握這么多草藥知識,那得下多大的功夫啊。
在金秀兒講述過程中,我有意轉移了話題。——要想寫好一部作品,必須要追根溯源,摸清來龍去脈,甚至刨根問底,才能讓第一手資料豐滿起來。有意思的是,這個話題一轉,竟轉到金氏先祖身上,這讓我眼前一亮——我想起了薛濤的《樺皮船》。
在長篇兒童小說《樺皮船》中,講述了爺爺托布從大興安嶺來到沈陽,身上背著他親手制作的、當今已經難得一見的樺皮船。對傳承至今的、神秘的樺皮船制作技藝,男孩烏日充滿了好奇,他對鄂倫春的家園無比憧憬,對鄂倫春族傳奇歷史更加崇拜。歷史與鄉愁,文明與傳統,如同激流一樣撞擊著他的心靈。這無疑是一部根植于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作品。
于是,無論是在車上、在山道上、在燈光下,我都一再追問,追問他的家族史,他的童年,他一切的一切。我想,在完成采訪計劃同時,要是能抓到一部長篇兒童小說的素材,那豈不是“雙豐收”嘛。
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區。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瑤族有自己的語言,通用漢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學的專家,以26個拉丁字母形式,設計出了(勉語)文字,這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
瑤族有句俗話,叫作“嶺南無山不有瑤”。難怪金秀的大瑤山,成為金氏瑤醫行走的圣地。在大瑤山行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美麗壯觀屹立的大瑤山,除了山高林密、奇石怪木、花鳥魚蟲,還蘊藏著豐富的藥材。
瑤族人多長壽,首先是大瑤山的滋養,再就是深諳養生之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瑤族由于部落、諸侯割據,戰事連年不斷,瑤民被迫從大江南北不斷向南遷徙,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地區。風餐露宿的生活,使瑤族人長期受到瘴癘、瘟疫侵襲,慢慢地摸索出一套自救的方法,從而積累了豐富醫療經驗。
瑤族人多以采藥為副業。清光緒年間《新寧縣志·疆里表》中贊譽:“間負都籠于附近鄉村小市間賣藥,治風癘等病多驗。”
在浩渺的瑤醫學中,金氏瑤醫是悄然綻放的花蕾,雖經歷了風風雨雨,也被光陰涂上神秘色彩,如今依然世代相傳。
說起金氏瑤醫的故事,那是非常感人至深的,而且是血淚浸泡過的。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金氏先祖就開始行醫了,可稱之為金氏瑤醫鼻祖,傳至金秀兒這一輩兒,已是第13代了。金氏瑤醫祖輩相傳,代代在各瑤區、村寨進行“巡回醫療”,以精湛的醫術行走于世,一代又一代累積下來,留下精湛的醫術和不盡的贊譽。而誰又能想到光環背后,隱藏著多少辛酸血淚呢?
清咸豐丙辰年春天,金氏兄弟對坐茅廬。
此時,金秀已是叢林繁茂、鳥語花香了,潺潺小溪跳躍著動人的音符,奇花異草的味道,縷縷清香在空中彌漫,不時送進兄弟二人的肺腑。窗外是景色宜人,而金氏兄弟卻無心賞景,他們面帶愁容,不時發出悠悠長嘆。
兄弟二人不在一個山寨,各自奔波在所處區域,不辭勞苦地祛病救人,平時相見的機會都很少,就別說如此長吁短嘆、抒發個人情懷了。此時,他們面對著一個選擇,一個關系生命的選擇。
金氏長兄所在的山寨,寨主的女兒身患重病。那個如花似玉的少女,全身出現了紅斑,臉上的斑跡如蝴蝶,高燒一直持續不退,身體虛弱不能行走。此女是寨主的掌上明珠,被寨主夫妻視若珍寶。望著日漸孱弱的女兒,寨主夫妻連忙請來巫師作法。巫師作法做了三天,寨主女兒非但沒有好轉,反倒是昏迷不醒了。
寨主女兒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很快傳到金氏長兄耳朵里。他聽到傳言中描述的女孩病狀,想到自己曾經歷的患者,不就是這樣的病例嘛,也就是民間傳說的“蝴蝶瘟”。他堅信,女孩的病是能治好的。醫者仁心,他不忍看著一個花季少女,這樣不明不白地凋零,于是,他主動上門,承諾自己能治好寨主女兒的疾病。
金氏長兄帶來的消息,對于寨主一家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呀。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巫師在瑤族的地位,一直被看作是神的代言人,其威信是不容挑戰的。巫師宣布死亡之人,你要是救活了的話,挑釁的不僅是他的醫術,而是他的威嚴。
二人爭執不下,寨主看看巫師,再看看金氏長兄,竟不知如何是好。他信奉神祇,想用神威統領山寨的話,就不能違抗神的旨意。何況,金氏長兄要是救不了女兒,那豈不是兩手空空?寨主一時無語,臉上悲悲戚戚的,寨主夫人更是抽噎不止。唉,畢竟是生離死別呀。
巫師是何等聰明啊,他也不想得罪寨主,就心懷叵測地說道:“可以救治,三服藥不見效,他自己跳崖。”
金氏長兄被逼無奈,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給女孩兒采藥、熬藥、服藥……結果是,金氏長兄跳下了懸崖,女孩兒也醒了過來。至此,金氏瑤醫史上,抒寫了最悲壯一筆。
在金秀兒的記憶里,爸爸常提起先祖的事,眼睛里含著晶瑩的淚花,甚至還囑咐他,離瑤醫瑤藥遠一點。對此,金秀兒曾迷茫過、掙扎過、痛苦過、堅持過……可以說,他嘗盡了人間滋味,酸甜苦辣則奠定了他人生基礎。
金秀兒清楚地記得,在他童年的歲月里,母親背著一個藥簍,輕盈地走在鄉道上。她穿著瑤族服裝,頭上頂著盤頭瑤,濃郁的瑤族民俗,引來了眾多的目光。可是,其他民族的孩子,不會欣賞民族文化,甚至跟在母親身后喊道:“瑤人頭尖尖,屁股冒火煙。瑤人頭尖尖,屁股冒火煙。”
看到他們對母親如此不敬,金秀兒就會沖上前去,他像個小衛士一樣,擋在那群孩子面前,瞪著眼睛和他們對峙。母親呢,笑著拍拍金秀兒,拉著他就往家里走。對此,金秀兒很是惱火,再見時依然怒目而視。金秀兒在這種環境中,童年的孤獨是必然的。
記憶中,他最佩服爺爺了。金秀兒覺得,爺爺是了不起的人。他小時候常聽人說起:“南有金醫生,北有同仁堂。”金秀兒敬仰爺爺,不僅是他傳授給兒女的本領,還有他優秀的品質。金秀兒暗下決心,一定得把爺爺身上的本領統統地學到手。
這年春日,7歲的金秀兒跟著伯父,肩頭上背著一個背簍,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小跑著。伯父則背著甲魚槍,一臉的興奮和期待。跟著伯父去抓甲魚,這是金秀兒最幸福的事兒。
伯父抓甲魚的本領,當然是爺爺教他的。他知道在什么季節,甲魚會藏在什么地方,他只要站在水邊一望,就能精準捕捉到甲魚。在金秀兒眼中,甲魚并不是野生的,而是伯父寄養在水里的。
孤獨的童年生活,金秀兒也擁有自己的樂趣。爺爺用獨特的方法,教育引領著金秀兒,把一身醫術滲透給他。
一次,爺爺正在配藥,看到金秀兒發呆,就顫著聲地叫道:“秀兒呀,幫爺爺取一些地金牛來。”
地金牛?金秀兒回過神兒,他這才想起來了,那是止痛的藥材。他跟著爺爺上山去,爺爺就采過地金牛,并把療效講給他聽,還讓他用嘴嘗了嘗味道。
金秀兒噔噔跑上樓,看到那么多藥材,他頓時就傻了眼。
曬干的藥材和剛挖回的藥材根本不一樣啊,特別是那些經過切割砍碎的藥材,顏色啊,形狀啊,看起來幾乎都一樣。哪一種是地金牛呢?金秀兒犯愁了,他想去問爺爺,又擔心爺爺笑話。于是,金秀兒站在藥材堆旁邊想了又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來。
他一種種地品嘗著,苦的,辣的,甜的,酸的,各種味道入口,金秀兒的眉頭都會皺起來。當他感覺舌頭麻麻的,開心得差點叫起來。當時,爺爺讓他品嘗地金牛,不就是這個味道嘛。于是,金秀兒拿著藥材,一邊下樓一邊喊道:“爺爺,我找到地金牛了。”
爺爺看一眼藥材,露出了欣慰之色,他點了點頭說:“對,這就是地金牛。孫子,你是怎么找到的?”
金秀兒驕傲地說,“我用嘴嘗啊,地金牛是麻麻的味道。”
“好。”爺爺肯定地說:“作為瑤醫,一定要學會嚴謹對待病人和藥物,關鍵時刻以身試藥,這是瑤醫的優秀品質。你做事很用心,也懂得動腦筋想辦法,長大能成為一名好瑤醫。”
爺爺的這番話,給了金秀兒莫大動力。后來,盡管爸爸橫加阻攔,也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學習過程中,金秀兒學會了觀察,觀察爺爺行醫的細節。
冬天,天氣格外的寒潮,瑤族人就烤火取暖,特別是小孩子,抱著火堆而坐,臉都烤出血絲了,背像披著冰塊兒。這時,爺爺就拿出花椒、金耳環、小鉆泡酒,再用酒給孩子擦背,擦著擦著,背像冒火一樣,渾身暢快酣熱,寒意也消散了。如此等等,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有一天,爺爺出去巡診了,金秀兒自己在家,突然來了一個病人,他彎曲著腰身,疼得一直呻吟,嘴里還叨咕著:“金醫生,快救命啊,我后背疼得受不了啦。”金秀兒說:“我爺爺巡診去了。”那人疼得眼淚都掉下來,一聲高過一聲地呻吟。
金秀兒拉開那人衣服一看,后背有那么大一個瘡啊,怪不得他疼得佝僂著腰身呢。就問:“你這個瘡長多久了?”那人說:“長了很久了,開始不疼,我也沒在意,沒想到變成這樣了。”他又說:“你別叫了,我這就給你取藥去。”
金秀兒跑到后院,他拿著切藥的刀,找個薯類似的東西,砍了半拉下來,放進搗藥的罐子里,用藥櫥子搗碎后,再放上一點兒鹽,用芭蕉葉包了兩包,敷在那人后背上,不到五分鐘工夫,那人的疼痛減輕了許多,而且能直起腰身了。
金秀兒聲情并茂的講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這一生也難以忘懷。
以上這一切的一切,還有隱藏的山珍海味,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特別是一個北方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飲品,喝起來都非常解渴。于是,長篇兒童小說《大瑤山的孩子》,于2023年1月面世了。
2021年8月,《大瑤山的孩子》故事梗概,在選題會上獲得通過,我便進入創作狀態,直到2022年2月27日,把稿子交給高靜老師時,在這近半年時間里,我一直在學習、研究草藥,也一直探索著怎樣傳承傳統文化,甚至怎樣把童真童趣、文化傳承、科普知識有機結合,或者說,怎樣寫一部不一樣的作品。
近年來,我在兒童文學創作上,均以童真童趣為基礎,在講好故事的同時,研究如何讓作品更豐富,給孩子更多的知識和引領。所以,我主編的《花鳥魚蟲童詩系列》是這樣,這部《大瑤山的孩子》也是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這是我的一貫主張。作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更應該從自身做起,努力創作積極、健康、向上的作品。
在此,我還要感謝那一次旅行——瑤醫溯源之旅。正是這次旅行,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念:深入生活,生活本身比想象更豐富、更精彩。換句話說,小說創作,其實就是生活的敘事。
我為此一直在努力。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兒童文學專委會主任、黑龍江省科普作家協會副主席、大慶市兒童文學協會主席,代表作《撂地兒》《趕月亮》《星星墓園》《昆蟲的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