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任務。教育強國就其本體特征而言,是由一系列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具體教育領域的強國建設所構成;就其價值特征而言,意味著“通過教育使國家強盛”(石中英,2023),教育強國具有“普遍惠民的重要民生價值”“助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與升級的價值”“提升創造力的科技價值”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價值”(朱旭東,2018)等。無論是從本體特征還是價值特征看,職業教育強國都是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體現。
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在研究和部署經濟工作時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后來擴展到包括教育發展領域在內的其他社會發展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此意義上,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首要任務和根本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基本建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產教融合、靈活開放的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也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與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希望和要求而言,與廣大人民群眾、青少年學生對優質職業教育的期盼而言,我國職業教育尚存在不少頑障痼疾。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需要不斷改革、不斷探索。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既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現實訴求,新時代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教育強國建設,迫切需要轉變職業教育發展觀和發展范式,從“質”與“量”的辯證統一角度優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堅持黨對職業教育的全面領導
黨的領導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從質量客體固有的特性看,職業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客體質的規定性決定“質量”具有不同于物化產品質量的特殊性,既有目的性,又有鮮明的方向性。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方向是第一位的,事實證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職業教育才能扎根中國大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職業教育品牌。以黨的領導保障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保障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端正辦學治校的指導思想,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性。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指導思想,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辦學,不能一味追求質量的經濟效應而忽視社會效應,要始終將個體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作為辦學的出發點,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另一方面,要發揮黨的領導優勢,系統謀劃統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性。新時代黨和國家期待技術技能“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聯社會各個領域,下好一盤大棋,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的寬度、深度、厚度、力度,迫切需要將職業教育納入技能型社會和教育強國建設中,整體謀劃一體化設計,采取系列措施匯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協同支持保障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為人民辦教育,這是由黨的使命和初心決定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職業教育是與人民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供給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也反映在職業教育領域,迫切需要通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來解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職業教育應不斷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多元需要,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這就要求,一是辦優質的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辦學條件,提高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優化職教師資配置,提升“雙師型”教師素質。加強職業教育標準建設,制定中、高、本職業教育的教學標準、質量標準、評價標準,為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提供依據和準繩。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支持體系建設,在招生考試、培養過程、畢業就業等方面形成系統的支持性制度。二是辦滿足個人需求的職業教育。基于人們選擇職業教育的不同需求,不斷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針對職業教育的不同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開發多樣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學習成果轉換與認證機制,促進職普融通,為學生多樣化成才提供支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教育的需求。
三、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產品質量是“人”,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立德樹人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更多更好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德技并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切性。立德樹人內涵的豐富性和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以及利益相關者需求的關注,決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評價不但要考察就業質量,還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準確定位培養目標,關注提升過程質量、管理體系運行質量和結果質量,關注提升科學研究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并使之更好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全面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其次,要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深挖課程、教材的思政元素,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德行的培養,把德技并修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
四、促進專業數字化改造與升級
專業數字化改造與升級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2023年國家頒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要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就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支撐。隨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字產業與產業數字化快速發展,對數字技術人才產生大量需求,同時數字能力也成為現代職場必備的通用職業能力,這就要求對傳統的職業教育專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與升級。一是根據數字產業和產業數字化創生的與數字技術緊密相關的新生職業(群)調整或設置新專業;二是系統研究開發通用的數字化能力標準和行業的特殊數字化能力要求;三是圍繞數字能力修訂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將數字能力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之中;四是開發與數字技術、數字安全等數字能力相關的課程或課程模塊;五是圍繞數字能力調整課程目標和內容,增設與數字能力相關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六是課程實施強調數字能力相關學習內容的“橫向融入”與“早期培養”。橫向融入是指將數字能力相關學習內容融入相應的課程或項目中開展教學;早期培養強調數字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學習者教育的全過程,特別在職業教育的初始階段就強化培養,早期強化學生對數字化相關內容的認識與理解,以便未來能夠應對復雜的數字化、網絡化工作世界。通過專業數字化改造與升級服務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五、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融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產教融合是破解產業與職業教育主要矛盾的戰略抉擇,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行業企業創新發展的現實訴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解決產教融合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產教融合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產教融合“兩張皮”的問題,關鍵要提高職業教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融合度。一是聚焦產業所需,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形成激發各方積極性的參與機制和協同機制,促進產教全要素融合。二是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促進校企人才培養過程全面全方位緊密對接。優化校企合作政策,把校企合作成效作為評價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豐富辦學形態,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內容,提高辦學質量。三是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評價機制和共享流通機制,化解產教領域人才難以融合的問題。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支持校企互聘兼職教師,支持校企人員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不斷拓展校企人員合作的內容、形式和效能。
六、加強體系建設與創新
體系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引擎。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在職業教育領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技術技能學習需要與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趙偉,2017)。職業教育主要矛盾的轉化決定高質量發展要豐富供給、有效供給,不斷改善供給結構。高質量發展的供給有效性要求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類型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自成體系”(徐國慶,2019)。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屬性特點的充分顯現,“體系”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化解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要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融合機制,使職業教育體系能夠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滿足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這就要求在鞏固和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徹底改變原有職業教育為“斷頭”教育的局面,用職業本科教育引領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同時,建立學分銀行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為職普融通提供制度與機制保障。另一方面,還要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載體是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要根據職業教育特點管理職業教育,提高管理質量,放管結合。在兼顧效益的同時,適應經濟產業發展需要,深入優化職業教育結構,構建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解決發展結構不平衡、地區發展水平不平衡、職業學校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提升人民對優質職業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徐涵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遼寧省職業教育研究院首席專家,遼寧省特聘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