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軍 鄢裕強



摘 要 利用2014-2020年省際面板數據,采用DEA-BCC模型及Malmquist指數法測度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綜合技術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研究發現:全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不充分、不均衡,綜合技術效率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分布不盡一致;技術進步效率的負增長導致全要素生產率未達到效率前沿面、呈波動下降趨勢。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應以創新為導向,強化思維創新,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質量為根本,突出政策導向,發揮政策引領作用;以投入為保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財政支出效率。
關鍵詞 職業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效率;DEA-Malmquist模型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3)12-0060-06
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9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財政支出規模逐步擴大,支出結構不斷優化,職業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國中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招生489萬人,高職學校招生557萬人,我國職業教育每年培養100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毋庸置疑,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離不開教育財政的投入,當前教育財政體制中仍存在經費使用“重硬件輕軟件、重支出輕績效”[1]的問題,導致教育經費使用效益不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調結構、提效益”作為教育財政工作的主要方向,進一步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強化監督,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充分發揮教育經費保障教育發展、推動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作用。
對職業教育財政支出資金配置效率有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肖斌等以廣東省18所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為例,對高職院校建設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2],楊廣俊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經費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評價[3],宋亞峰等基于DEA模型效率值的地域差異,采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國各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特征[4],王奕俊等采用教育基尼系數測算,認為我國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情況逐年改善,但地區間差異緩慢增加[5]。有學者認為,各省(市)間資金使用效率存在較大差異,且規模報酬增減不一[6],財政教育資金的使用存在浪費現象,不同區域資金使用效率差距較大[7],部分省市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最低,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僅有極弱的促進作用[8],江秀華等運用DEA-Tobit模型實證分析發現:生師比、專任教師學歷等對投入產出效率具有顯著影響[9]。我國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考察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和地區差異,分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前后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的波動情況及變動特征,對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 研究方法
1.DEA方法
DEA方法是以生產函數理論為基礎,評價具有相同類型多投入、多產出決策單元相對有效的重要方法。由于不需要預先估計參數,在避免主觀因素和減少誤差、簡化運算等方面具有特定優勢,被廣泛運用于技術進步、資源配置等領域的效率評估。1978年,Charnes等提出首個DEA模型——CCR模型(規模報酬不變),此后,學者對DEA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拓展,發展出適用于不同研究對象的不同模型,國內運用較多的是BCC模型和CCR模型。由于教育財政投入規模報酬常為可變狀態,采用投入導向下的規模報酬可變BC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構建模型如下:
minθ-ε(êTS-+eTS+)
其中,X為投入要素,Y為產出要素,j=1,2,…,n,代表各個決策單元(DMU)。通過選取DMU的投入產出數據,利用線性規劃,以最優投入與產出作為生產前沿,并對DMU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若θ=1,S+=S-=0,則決策單元DEA有效,同時為技術有效與規模有效;若θ=1,S+≠0或S-≠0,則決策單元弱DEA有效,不是同時為技術有效與規模有效;若θ<1,則決策單元非DEA有效,即處在非效率最優狀態,要素投入存在冗余或要素產出不足,且效率值越接近于0,決策單元越偏離效率前沿面。
2.Malmquist指數模型
Malmquist指數模型用距離函數表示決策單元全要素效率的變化情況,反映決策單元從t期到t+1期效率的變化,可用于研究不同時期效率的動態變化情況,對于衡量一定時間序列內的效率變動具有特定優勢。為了對不同時期的決策單元進行動態測度,引入Malmquist指數模型,將研究拓展到縱向維度,分析全要素生產率(tfpch)變化及各項效率值之間的關系。Malmquist指數可以分解為綜合效率指數(effch)、技術進步指數(techch)、純技術效率指數(pech)以及規模效率指數(sech)的乘積,如方程所示:
M=techeh×effch=techeh×pech×sech
其中,M為全要素生產率(tfpch),反映生產效率的變動狀況,tfpch>1表示從t期與t+1期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則相反;effch代表綜合效率指數,測度從t期到t+1期每個決策單元(DMU)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追趕程度,其影響因素主要為內部組織管理水平的提升與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techch為技術效率變化,表征的是技術邊界的移動狀況,受外部管理制度創新或教育系統的整體進步等因素作用;pech為純技術效率,即資金管理和配置的改善使得效率提高的指數;sech是規模效率,代表現有教育投入規模對教育產出的影響程度。綜上,當上述指標值大于1時,則表示對tfpch有促進作用,即有利于提高財政投入資金的配置效率,反之則相反。
(二) 研究設計
1.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為了測度省際層面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以及財政性教育經費在教育投資中的主體地位,選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作為效率評價的投入指標。在產出指標方面,參考孫琳[10]、羅紅云[11]、蘇薈[12]等相關研究,選取“職業教育教職工數”“職業教育學校數”“職業教育畢(結)業生數”作為產出指標,擬定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測度指標,見表1。相關指標數據均由各省份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職高專兩部分數據匯總得出,不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相關數據均來自公開發布的統計年鑒,包括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等。
二、實證分析
(一)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分析
運用數據包絡分析軟件DEAP Version 2.1,以投入為導向的規模報酬可變的數據包絡模型(DEA-BCC)測定31個省(市)2014-2020年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的效率值,并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見表2。可以看出,2014-2020年中國各省(市)職業教育財政支出資金配置效率的均值為0.722,離效率前沿面仍有一定差距,表明職業教育財政支出資金未得到充分使用或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現象。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呈現出省際非均衡性的特征,綜合技術效率值的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盡一致,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但教育財政支出綜合效率均值最低,中部地區效率均值最高(0.905),西部地區次之(0.673),東部地區效率值最低(0.626)。全國達到效率最優(1.00)的省(市)僅有4個,占總DMU的12.9%,其中中部地區3個(吉林、安徽、江西),東部地區1個(河北)。這與“經濟越發達地區,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越高”[13]的一般性認知相悖,說明僅從經濟發展程度來判斷職業教育財政支出資金配置效率是不準確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受多層面、多維度因素的影響。
西藏為西部各省(市)效率值較低地區,僅為0.223。進一步對西藏地區財政支出綜合效率進行分解可知,技術效率(1.00)遠高于規模效率(0.223),低效率主要是受規模效率的影響,其規模報酬呈現為遞增狀態。相比之下,廣東省呈現出低規模效率、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廣東省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持續往高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其產業人才需求與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產生一定的不平衡,加之廣東省作為人力資源輸入大省,也可能存在職業教育財政投入要素相對冗余和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共同導致當前低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
從規模報酬角度分析,全國31個省(市)中,西部10個省(市)中有8省(市)處于規模報酬遞增或規模報酬不變的狀態,表明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財政支出仍未達到最佳投入水平,應進一步增加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穩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規模。西部地區在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保持或適當增加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獲得更多的教育產出成果。通過觀測各地區省(市)間的效率值差異化程度可知,中部地區各省(市)效率差異化程度較低,分布較為均勻且效率值普遍較高。中部各省(市)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期,應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滿足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以教育發展促進中部崛起。東部地區各省(市)間的綜合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的差異化程度較大,表明東部各省(市)教育投入要素配置不均衡,教育財政經費的管理水平不一。
(二)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對比分析
2019 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從政策角度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強化了其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其實施前后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的波動情況及變動特征。
從表3可知,相較于2018年,2020年我國各省(市)職業教育財政支出資金配置效率的均值為0.777,離效率前沿面仍有一定差距,但效率整體有所提升。通過對綜合技術效率值分析發現,純技術效率增長幅度為0.352%,而規模效率增長幅度達到2.822%,2020年職業教育規模效率的高增長是綜合技術效率值提升的關鍵性因素,一定程度表明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具有時滯性,相關政策效應還未發揮作用。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實施提升了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促進了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也提高了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河南省實現了從DEA無效(0.888)到DEA有效(1.000)的跨越,其規模效率的增長是實現DEA有效的因素,2019年該省建立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調整教育要素投入規模、提高固定資產利用率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從純技術效率角度分析,河北、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和寧夏7個省份實現了純技術效率有效,說明現有的職業教育結構體系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實現財政投入的高質量使用。尤其是北京、浙江、廣東等省份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且純技術效率較低是導致綜合技術效率非有效的主要原因,表明該地區應注重調整職業教育投入的要素結構及優化各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實現教育財政投入的有效配置。
(三) 職業教育財政支出動態效率分析
DEA-BCC模型分析測度是基于年份的、靜態的相對效率排序,為進一步分析制約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利用Malmquist指數模型做進一步分析。Malmquist指數模型在觀測綜合技術效率、技術進步效率在時間上的增減趨勢的同時,還能夠分解出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年度變化情況,測算出職業教育財政支出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變化。
從表4可知,2014-2020年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全要素生產率均值為0.899,未能達到效率的前沿面。通過將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均值分解發現,綜合技術效率年均增長1.4%,技術進步效率年均增長-11.3%,純技術效率年均增長0.6%,規模效率年均增長0.7%。導致全要素生產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效率負增長,其效率下降速度高于綜合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等增長速度。在現有的教育投入規模和管理水平下,降低財政支出的浪費與人員冗余,是短期內達到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產出“生產可能性邊界”的關鍵,從長期而言,教育財政管理制度創新與職業教育系統的整體技術改進是實現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有效的關鍵舉措。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從DEA-BCC模型分析的結果看,其一,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呈現不充分、不均衡的特征,不充分體現在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均值為0.722,僅有4個省(市)達到效率最優;而不均衡體現為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具有區域差異,表現為“中部>西部>東部”。其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受多維度、多層面因素的影響,綜合技術效率值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分布不盡一致,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但綜合技術效率值最低,教育資源配置與資金管控模式仍有提升空間,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的利用率。其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更具開放性,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協調內外部關系,如教育與產業、教育與人才市場、學校與社會、教育財政支出與社會資本投入等多層面關系。可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因省因校”優化教育財政支出和資金使用,提高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的規模效率。此外,西部地區內全部省(市)處于規模遞增或規模報酬不變的狀態,表明可以穩步增長對西部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規模。
從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對比分析看,相較于2018年,我國2020年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所增長,表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升規模效率,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純技術效率增長較低,可能受政策效應滯后性的影響,對綜合技術效率的增長作用不太明顯。從Malmquist指數模型分析的結果看,技術進步效率的負增長是造成職業教育財政支出全要素生產率未達到效率前沿面、呈波動下降趨勢的主要因素。短期內,降低財政支出的浪費與教育人員的冗余是達到財政投入產出“生產可能性邊界”的關鍵;長期而言,教育財政管理制度的創新與職業教育系統的整體技術改進是實現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有效的關鍵舉措。
(二) 政策建議
1.以創新為導向,強化思維創新,構建現代職教體系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相對滯后導致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極大掣肘[14],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構建基于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在省級層面可以單設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協調機構,發揮統籌管理功能,協調各部門間推進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權責關系,避免出現“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等問題。另一方面,注重建設與地區優勢和特色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狀況等加強統籌管理,實現地區教育資源的集聚效應和區域發展導向。職業院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不斷創新內部治理結構,優化內部資金使用效率,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素質與管理水平。同時,也要創新管理方式,通過法規政策明確行業企業、社會公眾等主體的管理權限,引導、鼓勵他們參與職業教育管理,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管理機制。以職業教育改革為政策著力點,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資源的開發應用與共建共享,滿足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現實需要。
2.以質量為根本,突出政策導向,發揮政策引領作用
在政策制定與績效考核時,要把投入產出效率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避免過度側重絕對產出數量,站在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人才競爭力的戰略高度,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強化對師資等人力資本資源的投入。同時,完善以省管為主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鼓勵和引導各省制定與地方職業教育實際發展需求相協調的預算管理及績效考核制度,因省、因校探尋財政教育投入要素配置的最優解,有效提升職業教育財政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完善職業教育財政投入資金使用的跟蹤評價體系基礎上,以提高評價結果公信力為出發點,建立由內部審計、外部監督等多方參與的監管機制。推進職業教育經費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建成上下聯動、安全可靠的經費監管信息系統,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管力度,避免出現“粗放式”“重政績”等資金低效率使用現象。此外,建立與績效結果掛鉤的獎補制度,將本階段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階段職業教育財政投入預算管理和資金安排的參考依據,避免采用“一刀切”的處理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調節作用。
3.以投入為保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財政支出效率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從整體來看,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職業教育發展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應根據職業教育類型的特色與需求,逐步調整職業教育經費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比重,逐步達到25%的國際標準。同時,發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加大對中部地區財政投入的傾斜力度,縮小地區差距,避免因地方財力與政策重視程度不夠出現職業教育“洼地”,保障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各級政府要建立與辦學規模、辦學質量等相協調、相適應的財政投入長效機制,地方政府要在國家生均經費最低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省(市)經濟發展實際,切實制定并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建立起生均撥款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形成“中央—省級—市級”三級經費標準體系,強化有限教育經費的精準投放,著重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老大難”問題。一方面建立基于職業教育績效的撥款制度,將教育財政撥款與強化績效管理相結合,形成激勵相容機制;另一方面以市場化手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實現投資渠道的多元化。
參 考 文 獻
[1]李濤,李振宇,劉浩.財政分權視角下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的產出效率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0(21):56-62.
[2]肖斌,程曉靜.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的高職院校建設效率評價[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10):256-260.
[3]楊廣俊.高職院校經費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研究[J].職教論壇,2020(10):70-74.
[4]宋亞峰,王世斌,潘海生.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區域配置效率的空間計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44-151.
[5]王奕俊,王婧遐.基于教育基尼系數的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現代教育管理,2017(12):51-57.
[6][10]孫琳.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DEA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8(4):66-70+86.
[7][13]胡文哲.財政教育資金使用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1):72-78.
[8]蔡文伯,翟柳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與空間面板計量模型[J].職業技術教育,2018(1):55-59.
[9]江秀華,陳建海.省域高職院校投入產出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甘肅16所公辦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11):6-10.
[11]羅紅云,莊馨予,張斌.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效率評價——基于DEA-Malmquist指數三分法[J].地方財政研究,2020(7):49-56.
[12]蘇薈,張繼偉,孫毅.我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評價——基于社會經濟功能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9(5):89-94.
[14]呂玉曼,徐國慶.從強化到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確立的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The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Liu Jun, Yan Yuqiang
Abstract? Using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4 to 2020,the DEA-BCC model and the Malmquist index method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is insufficient and unbalanced,and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distribution; the negative growth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fficiency leads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not reaching the efficiency frontier, showing a fluctuating downward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ake quality as the foundation, highlight policy orientation,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olicy; take investment as the guarantee,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ncial education funds; expenditure efficiency; DEA-Malmquist model
Author? Liu Jun, professor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Yan Yuqiang, postgraduate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柳軍(1973- ),男,江西農業大學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理論,教育經濟與管理(南昌,330045);鄢裕強(1997- ),男,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基金項目
全國軟科學研究課題“職業教育協同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動力學分析與政策仿真”(2020QRK010);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職業教育協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研究”(20JY13);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基于系統動力學研究”(21ZD034),主持人: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