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蘭,馬雪文,侯曉燕,張正濤,李海鴻
1.甘肅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甘肅 730000;2.甘肅省婦幼保健院;3.隴東學院;4.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5.甘肅省婦幼保健院
皮膚是阻擋有害物質的物理屏障,醫用粘貼劑相關性皮膚損傷(MARSI)包括紅斑或其他皮膚異常,如囊皰、大皰、糜爛或撕裂,在去除黏合劑后出現并持續30 min或更長時間[1-2]。目前,醫源性皮膚損傷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有關醫源性皮膚損傷的文獻也日益增多。文獻計量學是一種采用統計學方法、定量分析知識載體的交叉學科,能有效地避免文獻分析的主觀性,增加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3-4]。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整理和反思有利于學者掌握未來研究的方向,推動該領域的發展[5]。本研究對醫源性皮膚損傷相關中英文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探討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發展趨勢及熱點,以期為我國醫源性皮膚損傷早期預防及管理提供參考。
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與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自建庫至2022年10月25日有關醫源性皮膚損傷的所有文獻。中文檢索式:(“醫用貼膠”+“醫療器械”) AND (“皮膚損傷”+“皮膚撕裂”+“接觸性皮炎”+“穿刺點感染”+“壓力性損傷”);英文檢索式:(“medical device” OR “medical adhesive”) AND(“skin injury” OR “skin impairment”OR “epidermal stripping” OR “skin tear” OR “contact dermatitis” OR “exit site infection” OR “pressure injury”),不限制文獻類型。對檢索文獻逐篇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剔除與本研究主題無關、相關性較弱及重復發表的文獻,最終納入符合條件的文獻,以Refworks形式保存為純文本文件,將結果導入Excel和CiteSpace進行分析,數據轉化后進行國家、機構、關鍵詞、突現詞等可視化分析,然后調整圖形結構、進行數據分析。
先將文獻導入VOSviewer軟件進行作者分析;再導入CiteSpace軟件,借助Excel軟件輔助數據整理與分析,對醫源性皮膚損傷相關文獻的發文量、核心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和突現詞等數據進行分析。
Web of Science數據庫共檢索1 060篇文獻,CNKI共檢索214篇文獻,研究者通過對文獻題目、摘要或正文進行篩選后排除不符合主題的文獻,最終納入1 000篇英文文獻和211篇中文文獻。
研究者通過統計每年發文數量,分別描繪出自建庫以來國內外醫源性皮膚損傷相關文獻數量的趨勢圖,見圖1。檢索結果發現醫源性皮膚損傷文獻國外首發于1992年(美國),國內首發于2000年,國內醫源性皮膚損傷相關研究結果報道較國際晚近10年,1992—2022年醫源性皮膚損傷國際領域發文量共1 000篇,2016年國內才有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文獻發表,之后呈平穩上升趨勢,但與國外發文量仍有一定的差距。
圖1 1992—2022年醫源性皮膚損傷發文量
英文文獻統計結果顯示,美國發文量最多,為386篇,總被引頻次最高;中國發文量居第2位,排名相對靠前,共發文70篇,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發文量居前10位的國家見表1。我國發文量與美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醫源性皮膚損傷國家合作網絡圖譜顯示,發達國家間的連線較多較粗,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輻射合作,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國家合著網絡分析,見圖2。
表1 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發文量居前10位的國家
圖2 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國家合著網絡分析圖
中文文獻中,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研究機構最為活躍,英文文獻隆德大學研究機構最為活躍,醫源性皮膚損傷中英文文獻發文量居前10位的機構,見表2。
表2 醫源性皮膚損傷中英文文獻發文量居前10位的機構分布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文獻主題凝練表達的核心詞匯,高頻關鍵詞常被用于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6]。圖中有217個節點、600條連線,密度為0.025 6,每個年輪狀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面積和標簽字號越大,說明關鍵詞共現頻次越高。年輪厚度與該年份關鍵詞頻次呈正比。關鍵詞之間連線代表2個關鍵詞經常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連線越粗,共現頻次越高,研究關系也越密切[7]。壓力性損傷、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醫療器械、護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影響因素、重癥監護病房等是中文文獻出現頻次高且中心性大的關鍵詞,見圖3。英文文獻中共有781個節點、3 232條連線,密度為0.010 6,management、prevention、pressure ulcer、injury、pressure injury、ulcer、medical device等是英文文獻出現頻次高且中心性大的關鍵詞,成為現階段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的主要內容,見圖4。
圖3 醫源性皮膚損傷中文文獻關鍵詞網絡分析圖
圖4 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關鍵詞網絡分析圖
醫源性皮膚損傷中文文獻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有黃慶萍(6篇),農禮榮(6篇),寧琴榮(3篇),形成以黃慶萍、寧琴榮和鄭美春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見圖5。英文文獻發文量形成以Bruze Magnus、Herman Anne及Goossens An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見圖6。
圖5 醫源性皮膚損傷中文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圖6 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采用CiteSpace進行關鍵詞突顯分析,最短時間設置為2年,y[0,1]設置為0.2。突現詞是指在短時間內使用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或專業術語,代表某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8]。突現強度越大說明基于該關鍵詞開展的相關研究的前沿趨勢越明顯[9]。結合國內外研究熱點分析,發現中英文文獻研究熱點大致趨于一致,中文文獻的研究涉及面較英文文獻廣,見圖7。而英文文獻關于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較為深入,在研究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同時還更為深入地研究過敏等一些造成皮膚損傷的機制研究,見圖8。未來應加強中外研究的交流合作,促進優勢互補。
圖7 醫源性皮膚損傷中文文獻突現關鍵詞分布圖
圖8 醫源性皮膚損傷英文文獻突現關鍵詞分布圖
目前研究發現,ICU病人、手術病人、腫瘤病人及老年病人等是MARSI的高風險人群,本研究針對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共檢索符合條件的文獻1 211篇,總體上反映了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趨勢和熱點,為未來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方向。
從國際來看,自2016年起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正不斷發展,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1992年美國發表2篇醫源性皮膚損傷相關文獻,為促進醫源性皮膚損傷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10-11],中國發文量僅次于美國。從國內來看,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自2016年開始穩步發展,總體發文量偏少,其中以青海省和云南省對其關注度較高。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發文量呈上升趨勢,但與美國發文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提示我國需進一步加強對該領域的關注,積極推動對外交流合作,促進國內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展。從目前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研究突現詞是醫療器械相關性壓瘡、口唇、品管圈、臥床病人、護理干預、滿意度、效度、原因等,而國外的研究突現詞是allergy、burn、outcome、care、multicenter、pressure injury、therapy等,國內外研究熱點基本一致,但與新時代高質量、個性化、高效率、多元化的皮膚損傷干預舉措不相匹配,提示其重視度和關注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013年發布的國際MARSI專家共識將老年人列為MARSI的高風險人群[12]。老年人皮膚抵抗力下降,皮膚干燥,缺乏水分,在ICU接受治療的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嚴重性往往需要比普通病人更多的監護、管路和血管通路,更高頻率地使用醫用貼膠,更容易發生皮膚損傷。老年病人MARSI發生率為9.63%[13],發生MARSI類型為張力性水皰為主,其次為表皮剝脫和皮膚撕裂傷,再次為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浸漬和毛囊炎[14]。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住院的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生率為6.4%[15-16],入住NICU的新生兒多病情危重,對生命支持干預需求增加了其器械相關性皮膚損傷的風險,臨床照護過程中要定期檢查器械受壓部位,可通過使用保護性敷料,及時調整器械位置,防患于未然。NICU也是尿布相關性皮炎的高發場所[17]。手術病人急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高達66%,壓力性損傷具有加重病情、延緩康復、增加病人負性情緒體驗等危害,特別是神經外科側臥位或俯臥位病人[18],安置全身麻醉手術病人的手術體位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任務,不僅需要考慮外科醫生對手術視野暴露的需求,還要評估全身麻醉下病人對手術體位耐受能力以及體位設備的可用狀態,并確保最大限度地防范體位損傷的發生風險[19-20]。研究發現,手術時間越長,發生皮膚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越高[21]。因此,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手術病人進行壓力性皮膚損傷的防護[22-24]。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硅膠材料制成,柔軟,并發癥少,留置時間長,操作簡單安全[25],目前已成為腫瘤病人化療的主要血管通路。PICC體外留置的導管需使用透明敷料固定,且每周維護1次,頻繁地更換PICC敷料,貼膜反復撕扯、牽拉使患兒的皮膚屏障功能改變[26]。研究顯示,在腫瘤PICC置管病人中MARSI的發生率高達15.71%[27]。2016年MARSI被美國壓瘡顧問小組列為2期壓力性損傷,從而被人們了解并廣泛關注,成年MARSI發生率為3.4%~25.8%[28]。MARSI發生類型以接觸性皮炎及機械性皮膚損傷為主。透明敷料更換頻率過高、肱二頭肌內側穿刺、注射紫杉醇等增加了MARSI的發生率。
目前,我國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參考國外經驗,在推動中國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縱向深入發展的同時推進醫源性皮膚損傷橫向融合發展,在我國建立基于循證的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干預體系。
自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以來,一線醫護人員持續穿戴防護裝備工作6 h及以上,易造成鼻面部的壓力性損傷[29-30],為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醫護人員使用減壓敷料保護面部皮膚,但又存在MARSI的風險[31-32]。有研究顯示,一線醫務人員皮膚損傷161例(69.31%),其中壓力性損傷101例(49.75%),MARSI的發生率為71例(44.10%)[33]。皮膚損傷不僅導致面部形象受損、疼痛不適,而且增加了穿戴防護服的難度和局部處理的難度。近幾年研究出現的關鍵詞“COVID-19”也成為繼重癥監護壓力性損傷、手術期間壓力性損傷、老年病人壓力性損傷之后的又一熱點詞匯。
本研究通過對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可視化分析,呈現該領域研究現狀,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隨著我國研究者對醫源性皮膚損傷研究的意識逐步提高,發文量逐漸增加,但與國外比較仍有一定差距,未來可加強跨國家、跨區域、跨機構、跨學科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該領域更深入發展。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納入的文獻為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據庫導致結論分析可能不全面,未來可將其他數據庫相關研究納入分析,使得結論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