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福 郭秋玲 郝曉玲
(山東省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濟南 250101)
腦梗死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見腦血管疾病,由腦組織中血管阻塞造成血液障礙,引發局部組織缺氧缺血,導致腦細胞壞死[1]。該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高并發癥發生率等特點,發病后可出現肢體障礙、語言障礙、暈倒、半身不遂等多種癥狀,可能引發偏盲、腦疝、偏癱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腦梗死造成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可對肢體支配產生影響,引發肢體運動障礙[3]。臨床針對此類患者主要以藥物、康復訓練等治療方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但恢復周期較長,部分患者效果欠佳。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越來越多的疾病治療中顯示出獨特優勢,部分學者將腦梗死的研究方向轉向了中西醫結合。中醫認為腦梗死是由正氣虧虛、外邪侵入、瘀血阻絡所致,應以活血祛瘀為主要治療原則[4]。益氣活血通絡湯來源于補陽還五湯,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5]。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腦梗死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治療,探討益氣活血通絡湯對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肢體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11 月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雙盲法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49~76 歲,平均年齡(58.28±5.1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48 h,平均(20.71±4.21)h;合并基礎疾病:冠心病17 例,高血壓15 例,糖尿病8 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8 例,腦葉19 例,小腦3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49~76 歲,平均年齡(57.76±5.2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48 h,平均(20.56±4.37)h;合并基礎疾病:冠心病18 例,高血壓16 例,糖尿病6 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20 例,腦葉18 例,小腦2 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6~7],且腦梗死經影像學確診;首次發病;發病時間48 h 以內;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發病有前肢體障礙或殘疾者;合并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發病有前神經系統疾病者;合并凝血障礙等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包括降顱壓、控糖、保護腦神經等,并靜脈滴注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93200)3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 次/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41024303)100 mg/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組方:黃芪30 g,川芎10 g,赤芍15 g,葛根30 g,當歸15 g,地龍10 g,桃仁10 g,紅花15 g,枳實10 g,全蝎10 g,雞血藤30 g。口角流涎者加白術15 g,白豆蔻9 g;自汗加白術15 g,防風9 g;偏身麻木明顯加天麻10 g,膽南星9 g,白芥子9 g;口舌歪斜明顯加僵蠶10 g,蜈蚣2 條;語言謇澀明顯加石菖蒲15 g,郁金10 g,遠志10 g。加水煎至300 ml,早晚溫服,1 劑/d。兩組治療周期均為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根據患者治療后神經缺損程度評定療效。NIHSS 評分減少幅度不低于90%,且無殘疾(殘疾程度0 級),語言、肌力未見異常,則為顯效;NIHSS 評分減少幅度為45%~90%,且殘疾程度1~3 級,語言、肌力恢復至2 級及以上,則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無效。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之和。(2)神經功能:NIHSS、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SSS)和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估神經缺損嚴重程度,NIHSS 分值0~42 分,其分值與神經缺損嚴重程度呈正相關;SSS 總分46 分,包括語言、眼球運動、定向力等9 個維度,分值與神經缺損嚴重程度呈負相關;MRS 分值與神經缺損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以上量表評估時間均為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3)血液流變學:于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毛細管黏度計法測定紅細胞比容(HCT)、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漿黏度(PV),儀器選用邁瑞BC-10 血細胞分析儀(購自武漢宏康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功能,包括上肢(33 個條目)和下肢(17 個條目)兩部分,總分100 分,分值與肢體功能呈正相關;采用改良Ashworth 痙攣分級表評估肌張力,分值與肌張力呈負相關;采用Berg 平衡量表測定平衡力,分值與平衡力呈正相關。評估時間均為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5)不良反應:觀察兩組頭暈、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NIHSS、M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S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nNIHSS治療前治療后MRS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SSS治療前治療后40 40 t P 22.04±2.35 22.19±2.27 0.290 0.772 8.42±1.57*7.39±1.25*3.246 0.002 28.80±3.69 28.94±3.76 0.168 0.867 45.21±5.33*48.56±5.92*2.660 0.010 4.13±0.60 4.18±0.57 0.382 0.703 2.59±0.54*2.24±0.46*3.121 0.003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HBV、LBV、PV、HCT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HCT(%)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HBV(mPa·s)治療前治療后LBV(mPa·s)治療前治療后PV(mPa·s)治療前治療后40 40 t P 7.39±1.49 7.43±1.52 0.119 0.906 4.82±0.77*4.26±0.68*3.448 0.001 24.30±4.28 24.18±4.36 0.124 0.902 20.13±3.65*18.09±3.34*2.608 0.011 2.86±0.50 2.80±0.48 0.547 0.586 1.97±0.36*1.76±0.32*2.757 0.007 48.92±6.59 49.12±6.66 0.135 0.893 40.85±5.54*37.92±5.21*2.437 0.017
2.3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改良Ashworth 痙攣分級表評分低于對照組,FMA、Berg平衡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nFMA治療前治療后Berg 平衡量表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改良Ashworth 痙攣分級表治療前治療后40 40 t P 32.54±5.77 33.17±5.69 0.492 0.624 48.07±7.12*53.65±7.59*3.391 0.001 73.58±9.57 73.66±9.68 0.037 0.970 50.21±8.24*44.62±7.80*3.116 0.003 27.11±3.67 26.68±3.58 0.530 0.597 47.54±4.42*50.57±4.63*2.994 0.004
2.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3/40),其中頭暈、嘔吐、皮疹各1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其中頭暈、嘔吐各1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44)。
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由大腦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閉塞等引發,急性期以溶栓治療為主,若錯過溶栓時間窗則以抗血栓、抗自由基等藥物治療為主[8]。本研究對照組選用的阿司匹林、依達拉奉均是治療腦梗死常見用藥,依達拉奉具有高脂溶性,可穿過血腦屏障對過量自由基進行清除,糾正腦水腫,盡可能避免因腦血流量減少而造成的腦細胞、腦神經損傷,進而保護神經細胞;阿司匹林則可通過對環氧化酶-1 產生抑制,阻滯血栓素合成形成血栓[9~10]。兩藥聯合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補血供,保護腦神經,但部分患者效果欠佳。
腦梗死在中醫上屬“中風”范疇,病機在于脾失健運,氣虛而血運不暢,內生痰濁進而化熱,瘀滯脈絡,上于腦絡,導致神明失用、清竅被蒙,故治療應以活血、祛瘀、益氣為主要治療原則[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2.50%)高于對照組(75.00%),治療后研究組NIHSS、MRS、改良Ashworth 痙攣分級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SS、FMA、Berg 平衡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腦梗死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態,并有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究其原因在于,益氣活血通絡湯方中黃芪具有益氣升陽、補氣生血之功效;當歸、川芎、雞血藤均有活血補血、調經活絡之功效;地龍具有通經活絡、清熱息風之功效,可治療痹證、半身不遂等病癥;桃仁則有活血祛瘀之功效;紅花具有活血散瘀之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效;葛根具有升陽止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功效;枳實有散痞化痰之效,可治痰阻氣滯;全蝎有息風、鎮痙、通絡之效,可治半身不遂、中風口。諸藥共奏活血益氣、通經活絡之效[13]。且現代藥理證實,紅花不僅可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微循環,還可發揮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減少血栓形成。赤芍中含有的丹皮酚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對多種致炎劑所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發揮有效抑制作用,緩解滲出和水腫,對免疫性炎癥也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益氣活血通絡湯可對局部炎癥反應發生抑制作用,進而減少神經細胞受損,改善神經缺損狀態[14]。由于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與神經缺損密切相關,因此肢體功能隨著神經功能的改善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臨床研究發現,血液流變學改變是引發腦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紅細胞比容增高可減少腦血流量,若動脈壓同時降低,則腦梗死的發生風險急劇上升[15]。HCT、HBV、PV、LBV 是反映血液流變學的常見監測指標,這些指標上升可提示血液循環出現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HBV、LBV、PV、HCT 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益氣活血通絡湯輔治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究其原因在于,益氣活血通絡湯成分中含有全蝎、黃芪,現代藥理學證實,全蝎中含有的脂肪酸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可對靜脈血栓形成產生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抗凝活性,其抗凝機制是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膽固醇等,進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黃芪中含有的黃芪多糖可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避免大量血栓形成,進而加快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循環[16]。
綜上所述,聯合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腦梗死有助于治療效果的提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血液流變學,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