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杰
(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人民醫院 汝州 467500)
肺炎喘咳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易發于春冬季,是由多種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癥,臨床以發熱、喘促和咳嗽等癥狀為主[1]。肺炎喘咳多見于嬰幼兒群體,由于嬰幼兒氣道尚未發育完全,纖毛運動功能較差,常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感染,造成呼吸道阻塞,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極易引發心力衰竭、中毒性腸麻痹、中毒性休克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2]。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肺炎喘咳主要以使用抗生素為主,其中頭孢唑肟鈉較為常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癥狀,但該藥副作用較多,且長期應用易產生耐藥性,遠期療效欠佳[3]。中醫將肺炎喘咳歸屬為“肺癰、咳嗽”范疇,邪熱閉肺是其主要病機,風熱犯肺、脾失運化,致氣機升降失調,治療應以宣肺定咳、清熱解毒和止咳化痰為主[4]。麻杏石甘湯具有化痰止咳、清熱利肺之效[5]。推拿是中醫的一種外治手段,具有祛邪扶正、舒筋通絡和調和陰陽之效[6]。本研究探究加味麻杏石甘湯聯合推拿治療在小兒肺炎喘咳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10月至2022 年10 月醫院收治的肺炎喘咳患兒94 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 例。觀察組女22 例,男25 例;年齡1~7 歲,平均(3.54±0.77)歲;體質量8.15~23.65 kg,平均(15.87±2.68)kg;病程3~7 d,平均(4.67±0.45)d。對照組女21 例,男26 例;年齡1~6 歲,平均(3.51±0.75)歲;體質量8.27~23.58 kg,平均(15.85±2.66)kg;病程2~8 d,平均(4.69±0.4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05-118)。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標準[7],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小兒肺炎喘咳中醫診療指南》[8]中的相關標準;家屬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呼吸衰竭者;存在先天性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存在吞咽功能不全者;存在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肺部疾病或先天肺發育不良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唑肟鈉(國藥準字H10890004)治療。按50 mg/kg 取注射用頭孢唑肟鈉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味麻杏石甘湯聯合推拿治療。加味麻杏石甘湯組方:石膏12 g、麻黃9 g、杏仁9 g、甘草6 g。隨癥加減:咽痛者加蟬蛻6 g、板藍根6 g;熱重者加黃芩6 g、魚腥草6 g;咳劇痰盛者加瓜蔞皮6 g、浙貝母6 g;將上述藥物加500 ml 清水進行煎煮,湯藥濃縮至2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推拿:以滑石粉為介質,穴位取補脾經、清肺經、肩胛骨、清大腸、璇璣、天突、膻中、肺俞進行推拿,具體步驟如下:(1)醫師在拇指螺紋面著力,旋推患兒補脾經、清大腸和清肺經各200 次;(2)醫師在雙手拇指螺紋面著力,直推患兒肩胛骨、璇璣和膻中各100 次;(3)醫師在中指指端用力,按揉患兒天突、肺俞穴各50 次。推拿時間為20~30 min/次,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 周。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康復進程、致炎因子水平、肺功能、不良反應。(1)臨床療效。痊愈: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和肺部病灶完全消失;顯效:患兒治療后肺部病灶縮小70%以上,且臨床癥狀緩解明顯;有效:患兒治療后肺部病灶縮小50%~70%,且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患兒治療后肺部病灶縮小50%以下,臨床癥狀未得到有效改善。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包括發熱、咳嗽、氣喘和痰壅等4 項,4 分/項,得分越低表明恢復越好。(3)致炎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取患兒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降鈣素原(PCT)水平。(4)肺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測量儀測量兩組呼氣峰值流速(PEF)、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5)康復進程。記錄兩組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6)不良反應。包括嘔吐、皮膚瘙癢、消化不良、頭痛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
2.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分,±s)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分,±s)
?
2.4 兩組肺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肺功能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肺功能對比(±s)

表4 兩組肺功能對比(±s)
?
2.5 兩組康復進程對比 觀察組康復進程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康復進程對比(d,±s)

表5 兩組康復進程對比(d,±s)
?
2.6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例(%)]
肺炎喘咳是兒科常見的肺部疾病,多由支原體、細菌和衣原體等病原菌感染所致,具有起病急、易遷徙反復的特點[9]。肺炎喘咳患兒可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若未能及時治療,會對患兒成長發育和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0]。頭孢唑肟鈉能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黏肽的合成,起到殺菌作用,利于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易引起多種副作用,影響療效,因此,應選用安全有效的藥物與之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中醫認為肺炎喘咳是由于小兒脾常不足,肺常虛,外邪犯肺,正不勝邪,肺氣上逆,閉阻氣道,郁而化熱,肺失宣降導致發熱、咳嗽等[11]。致炎因子水平失衡是加重肺炎喘咳患兒的重要機制,IL-6 是由巨噬細胞和T 細胞分泌的多效性細胞因子,其水平上升會加重機體炎癥反應;CRP 是一種環狀五聚體蛋白,其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即反映機體存在炎癥反應;TNF-α 是由內皮細胞分泌的免疫反應調節因子,能夠介導多種致炎因子的產生,其水平上升會加重局部組織炎癥損傷;PCT 是一種蛋白質,其水平變化能夠反映病情感染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和肺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和致炎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康復進程早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表明加味麻杏石甘湯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肺炎咳喘,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和肺功能,緩解臨床癥狀,降低致炎因子水平,且治療過程中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方中麻黃為君藥,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之效;石膏為臣藥,具有潤燥止渴、清瀉肺熱之效;杏仁為佐藥,具有下氣除喘、梳理開通之效;甘草為使藥,能夠調和諸藥[12]。現代藥理學表明,麻黃中有效成分麻黃堿能夠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起到平喘的作用;石膏中有效成分水硫酸鈣能夠降低肌肉興奮性,抑制肺泡分泌,起到較好的解痙作用,且能夠降低肺組織通透性,調節相關細胞因子含量[13~14]。推拿是通過捏、按、揉等手法在體表進行操作,能夠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其中補脾經能夠起到清熱宣肺、止咳化痰和健脾和胃之效;補肺經能夠起到止咳祛痰和補肺益氣之效;肺俞穴能夠起到止咳肅肺、宣肺降氣之效;天突穴具有通利氣道、寬胸理氣之效;璇璣穴具有止咳平喘之效。配合推拿干預能夠提高機體體液細胞水平,利于改善患兒免疫功能,調節機體肺腑氣血,加快患兒康復進程[15]。
綜上所述,小兒肺炎喘咳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湯與推拿聯合治療效果明顯,利于減輕臨床癥狀,降低致炎因子水平,提升肺功能,加快康復進程,且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