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慕貞 張智敏 林翠翠
(廣東省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 廣州 510800)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嬰幼兒群體中的多發病癥,病情發生多因輪狀病毒感染引發,發病后患兒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表現,嚴重損害患兒的健康和生長發育。病理研究表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病理復雜度較高,同時由于患兒群體機體免疫力較為低下,所以在發病后往往會迅速發展,并容易導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脫水等后果,若未能及時治療會發展為毒血癥、病毒性心肌炎等,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方式,在眾多治療藥物中,葡萄糖酸鋅是一類使用率較高的藥物,可以為患兒補充體內的鋅元素,促進患兒免疫功能提升。與此同時,隨著中醫治療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中逐步引入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尤其是中醫穴位敷貼,不僅能夠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還具有安全無害的特點[2~3]。本研究選取80 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對葡萄糖酸鋅聯合中醫穴位敷貼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致炎因子水平及短期復發情況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8 月至2022 年7 月在醫院治療的80 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依據患兒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所有患兒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21010)。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輪狀病毒性腸炎病情西醫診斷根據《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的標準制定:患兒均為急性起病,病程時間不超過3 d,均存在顯著的腹瀉癥狀,每日大便次數為3~10 次,大便性狀為蛋花樣或黃色水樣,部分患兒合并發熱、嘔吐、納差等癥狀;對患兒實施大便常規檢測可見一定數量的脂肪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大便輪狀病毒抗體檢測結果表現為陽性。
1.2.2 中醫診斷標準 輪狀病毒性腸炎病情中醫診斷根據《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5]制定,濕熱瀉:患兒表現出蛋花樣、水樣的大便,瀉下急迫,大便次數頻繁、數量較多,且時常出現腹痛表現,食欲不振,一些患兒可出現神疲乏力、嘔吐以及發熱煩鬧,舌質紅,口渴,指紋紫,小便短黃,脈滑數,苔黃膩。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與兒童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斷標準相符;經中醫診斷分型為濕熱瀉;患兒年齡不低于6 個月、不超過6 歲。(2)排除標準:無法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者;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對本研究藥物和敷貼方式過敏者;存在皮膚破損及感染、皮膚紫癜者;除輪狀病毒腸炎外,還伴有心腦血管、肝臟和造血系統疾病者;伴有程度較重的感染等并發癥者[6]。(3)病例剔除與脫落標準:沒有按照規定開展治療,不能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依從性差,治療不能順利開展以及不宜接受繼續受試者[7]。本研究過程中未出現自然脫落、失訪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之后均予以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口服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000690)保護腸黏膜及對癥處理發熱、嘔吐等癥狀。對照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溶液(國藥準字H20013241)治療,0.5 歲以內的患兒每日劑量為5 ml,超過0.5 歲的患兒每日劑量為10 ml,分2 次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痛瀉方穴位貼敷治療,痛瀉方組成:焦山楂、葛根、木香、石榴皮、黃連、蒼術、炮姜、香附、陳皮、吳茱萸、川芎、枳實、半夏、佛手等份研磨成粉;腹瀉明顯者,加入五味子、黃連、黃連粉等收斂藥物;腹痛嚴重者,加入制川楝子、制乳香、制沒藥等破氣、行滯、止痛藥物;伴有惡心、嘔吐者,加入砂仁、木香、生姜等化濕、理氣、止嘔藥物。用蜂蜜調成糊狀,外敷神闕、天樞(雙)、上脘、中脘等穴位,2 h/次,2 次/d,5 d 為一個療程。兩組患兒均治療1 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致炎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補體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檢測方法為: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0 d采集患兒肘靜脈血2~3 ml,常規進行離心處理后采集其血清部分檢測致炎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補體含量水平,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劑盒,檢測指標包含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細胞介素1β (IL-1β)、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 受體(SIL-2R)、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G,IgG)、補體成分3(C3)、補體成分4(C4)水平;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包括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二胺氧化酶(Diamineoxidase,DAO)和D-乳酸水平[8]。(2)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癥狀改善時間。包括:退熱時間、脫水糾正時間、嘔吐時間、腹瀉時間[9]。(3)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糞便腸道菌群含量。檢測方法為: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0 d 采集患兒的糞便標本,應用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DNA)試劑盒按照操作規范對糞便內的基因組DNA 進行分離提取,同時設計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的特異性引物并開展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按照擴增曲線計算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的含量測算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10]。(4)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后隨訪3 個月期間復發率。不良反應包括皮膚過敏、便秘、口干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致炎因子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s)
?
2.2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比較(g/L,±s)

表3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比較(g/L,±s)
?
2.3 兩組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較 觀察組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較(±s)

表4 兩組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比較(±s)
?
2.4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退熱時間、脫水糾正時間、嘔吐時間及腹瀉時間等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癥狀消除時間比較(d,±s)

表5 兩組癥狀消除時間比較(d,±s)
?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在對患兒實施的3 個月隨訪中發現,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比較[例(%)]
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因輪狀病毒感染而發病,該病毒最早是在1973 年被首次發現,全世界范圍內均為5 歲以下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的首要致病源,一旦嬰幼兒發生輪狀病毒性腸炎會對患兒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傷害,因此該病也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11]。對于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目前臨床上并無特效治療藥物,通常是采用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對癥支持治療,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等措施。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單純采用以上方式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尤其是在停止用藥后復發率較高[12]。
隨著臨床對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深入研究發現,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使用鋅制劑能夠顯著縮短患兒的癥狀消除時間,同時對于預防治療后2~3 個月內的腹瀉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具有顯著的效果,當前世界衛生組織也報告了補鋅治療對于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病患兒的臨床預后具有良好效果,因此,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及其他急性感染性腹瀉患兒均適宜補鋅治療[13],本研究在對患兒實施3 個月的隨訪中發現,觀察組未出現復發現象,復發率為0.0%,對照組患兒隨訪期間出現4 例復發,復發率為10.0%,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以上結論。
中藥穴位敷貼是中醫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常用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操作簡單、安全無害、患兒依從性良好、治療效果好等。中醫認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屬于“泄瀉”的范疇,引發該病的原因主要為脾虛濕盛,其病位在脾胃,在患兒脾胃受到損傷之后攝入的食物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并引發泄瀉發生。通過對患兒實施穴位貼敷能夠產生良好的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陰陽平衡的效果,從而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患兒加速康復[14~15]。
本研究對患兒應用痛瀉方加減,方中所用焦山楂有行氣化痰、降逆止嘔作用,可用于治療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葛根清熱解毒、利尿退腫;木香健胃消食、行氣止痛,可緩解腹痛、腹脹等癥狀;石榴皮收斂澀腸、止瀉,可治療腹瀉、腸炎;黃連清熱燥濕、止瀉、解毒,可治療痢疾、腹瀉;蒼術行氣止痛、消炎解毒;炮姜溫中散寒、止痛;香附行氣止痛、化濕開胃;陳皮可健脾開胃、行氣化痰;吳茱萸溫中止痛、行氣化濕;川芎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枳實澀腸止瀉、散結消腫。全方共奏調和氣血、平衡臟腑陰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兒的癥狀。觀察組退熱時間、脫水糾正時間、嘔吐時間、腹瀉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穴位敷貼對輪狀病毒腸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以上結論相符。
韓靜等[16]研究表明,在輪狀病性毒腸炎患兒的治療中通過穴位敷貼“天樞、脾腧、中脘、神闕”等穴位,能夠避免因口服藥物苦澀而依從性差的缺點,確保補氣健脾藥物直達腸道病所,并一直擴散到機體的血脈中,發揮藥效的同時避免了肝臟損傷,從而加速患兒癥狀消除時間,配合以葡萄糖酸鋅,能夠產生協同作用,共同對機體腸道屏障功能進行調節,從而降低致炎因子水平,另一方面,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由于急性腹瀉過程中大便丟失鋅增加、負鋅平衡、組織鋅減少,因此腸道菌群失衡,通過為患兒補充葡萄糖酸鋅則可以有效促進腸道菌群恢復平衡,促進患兒機體免疫功能恢復[17~18],本研究治療前兩組患兒致炎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各項致炎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各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葡萄糖酸鋅聯合中醫穴位敷貼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顯著降低患兒致炎因子水平,改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糞便腸道菌群含量及血清腸黏膜屏障分子含量,降低復發率,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