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峰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選自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狐假虎威、鷸蚌相爭、南轅北轍……這些非常經典、有趣的故事,都出自此書。這本書的特點,是善于敘事明理,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逼真,有大量的寓言、譬喻,文采飛揚。《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一篇人物形象生動、說理透徹的經典篇章。學這篇課文時,學生們很歡樂,所以,我決定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而不是專業的視角)來解讀一下這篇文章。
有一天早上,鄒忌穿好了衣服,戴好了帽子,看了一眼鏡子里的自己,啊,驚為天人,被自己的美貌折服。
鄒忌有多帥呢?原文是這樣寫的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有一米八幾,“修”的意思,是長,長得高。“形貌昳麗”,是身材好,臉也帥。
鄒忌早上穿戴整齊,“窺”鏡,這個“窺”字多有意思,忍不住看了自己一眼,被自己帥到了。他由衷地問自己老婆: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意思是,老婆,我帥不帥?我和城北徐公誰帥?
這個時候的鄒忌,純粹有感于自己的美貌,隨口一問,帶著一點自鳴得意的味道,然后就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帥多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讀者會問,徐公是誰啊?原文立馬就跟上了一句:“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徐公是誰?是齊國美麗的人,齊國最帥的人。他很帥,帥到什么程度呢?帥到舉國出名。這就相當于,你早上在家穿戴整齊,照著鏡子,覺得自己光彩照人,問身邊人:我和易×××誰帥?明眼人都知道易×××帥,可你身邊的人卻說,你帥多了。
鄒忌不相信自己更帥,就問小妾,小妾也說鄒忌更帥。等到客人來家里拜訪他,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客人依然告訴他,你比徐公帥。此刻的鄒忌,沒有自鳴得意,而是陷入了懷疑和不理解。他要一探究竟。
于是,“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帥到舉國出名的徐公來了,鄒忌仔仔細細地看,覺得自己是比不上的。這里多有意思,看了徐公,又偷偷地看一眼自己,這時候只覺得,夢碎了,和徐公的美貌相比,實在是差遠了。
這時,鄒忌不再只是懷疑,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為什么他們要昧著良心夸我帥?他想啊想,從白天想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忽然想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老婆說我更帥,是因為偏愛,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小妾說我更帥,是因為害怕;客人說我更帥,是因為有求于我,純粹是為了拍馬屁。總結得多到位。
要是一般的帥哥,想到這里,就了不起了。可是鄒忌是一個有內涵有深度的帥哥,時刻心懷國家大事。他從閨房小語,窺探到了人性,又想到了國家大事。以己及人,通過類比,想到了齊威王受蒙蔽更深。
再來看看這個過程:鄒忌被自己帥到,自鳴得意,隨口發問;面對肯定的回復半信半疑;喊來徐公(明確了自己不如徐公,卻受到所有人的肯定),陷入深思;暮寢思之,大徹大悟。
鄒忌的心理變化曲折,人物形象生動真實,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所以說,讀書一定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人物,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地走進去。
身為齊相,鄒忌時刻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從自己想到了齊王。
他是這樣勸諫的:“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這段話,實在精彩。
向君主勸諫,是一件有風險、需要勇氣和技巧的事情。
我們來細細品味鄒忌這一段話。第一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誠”是確實,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事實上,通過開始的分析,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假話。鄒忌一開始,看到鏡子里帥氣的自己,是很心動的,是想要跟徐公一比高下的。

此刻,他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第一句話,從自己的故事說起,表明他的態度,本人有自知之明,不是來和徐公比美的。接著就復述了所發生的故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聽到這里,齊威王還有可能以為自己在“吃瓜”,只是在聽鄒忌講故事。結果,鄒忌話鋒一轉:“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有人因為偏愛我、畏懼我、有求于我而欺騙我,同樣,齊國如此之大,宮婦左右,誰不偏愛您;朝廷臣子,誰不畏懼您;四境之內,誰不有求于您。他們都不跟我說實話,能跟您說實話嗎?騙您的人更多啊。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更多啊。
這段話,有何高妙之處呢?
其一,委婉說辭,讓人更能接受。鄒忌從自身故事、閨房小語說起,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敘述,忽然話鋒一轉,進入正題。通過講故事,把“君主容易受人蒙蔽”這個抽象的道理具象化。
其二,類比說理,有理有據。鄒忌的一番話,由淺入深,推己及人,由家及國。從自己身邊的妻、妾、客,聯想到齊威王身邊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邏輯嚴密,讓對方心服口服。
其三,排比說理,環環相扣,嚴絲合縫。勸諫語言雖然不多,但是層次清晰,觀點明確。而排比句如連珠炮彈,讓人毫無反駁之力。
這篇故事里,除了鄒忌,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齊威王。
鄒忌勸諫,可謂滴水不漏。真正會講道理、會辯論的人,在輸出觀點之后,對方只需要說“好”,然后鼓掌就可以了。
這里,鄒忌說完,齊威王只有一個字——善,也就是“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齊威王說完“好”之后,接著就下令:群臣吏民,能夠當面批評他過錯的人,受上等賞賜;能夠上書勸諫,指出他的缺點的人,受中等賞賜;能夠在公眾場合指責批評他,讓他聽到的人,受下等賞賜。
這個命令,絕對不是“走過場”,是落到實處的,也獲得了很好的結果。齊國最后“戰勝于朝廷”,在諸侯國中強大起來。
我們要知道,齊威王作為君主,在古代君主集權制的文化背景中,能夠下這樣一道命令,說明他非常有胸懷、有魄力。我認為,這是雷霆手段,令人贊嘆。
鄒忌為何能勸諫成功呢?這種類型的題目,是經常出現的。
通過前面的分析,很多學生能夠想到,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要答兩點:其一,鄒忌受人夸贊,但不自鳴得意,善于思考。他高超的語言藝術,類比說理,以小見大,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齊威王能夠接受他的意見。其二,齊威王心胸博大,從善如流,能夠廣開言路,善于納諫。
答案確實是這樣,但是,如果你是真正的學霸,你的思維應該不止于此。
鄒忌為何能勸諫成功,答題思路,至少有這樣幾層:鄒忌的特點,齊威王的特點,二人關系的特點,當時大局勢的特點。什么意思呢?這個思路是由個人層面到社會層面,由淺入深的答題邏輯。
文章中并沒有提到齊威王和鄒忌的關系,所以不需要答,但思維應該到這兒。大背景的原因,文章也沒有說,可以不寫,但你要想到。事實上,鄒忌勸諫成功,和大背景是有關系的。戰國時期,時局混亂,各君主有謀求生存、提升國力的訴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能夠提升國力的勸諫,是否更能被君主所采納呢?
所以啊,同一道題,有的學生拿6分,是因為只能拿6分;有的學生拿6分,是因為這里只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