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如果要寫科幻,你想通過科幻作品來表現什么?本期刊載的兩篇小說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思路:一篇用科幻的方式科普,讓讀者在驚險刺激中了解新知識、思考新內容;另一篇用未來的設定,反映現實中人類最迫切的問題之一,讓讀者產生共鳴、反思自己。
《史前海怪之恐怖鄧氏魚》(上)來自知名科幻作家超俠。超俠原名尹超,曾多次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
這篇小說講述了3位少年的一段冒險經歷。主人公“我”的家中有一個神奇動物園。這個動物園里有時間軸,不同的時間節點培育著不同的生物。“我”的爸爸從來不允許“我”踏進一步,但“我”沒有聽他的話,偷偷帶著兩個朋友進入了動物園的泥盆紀。危險很快降臨了,一個朋友被鄧氏魚吞進了肚子里。為了救他,我和另外一個伙伴與鄧氏魚展開了搏斗。混亂中,“我”進入另一維度的星球,并出現在一個小男孩的文具盒內……
劉慈欣曾評價超俠的作品:“驚險、懸疑、幽默、有趣,充滿了奇異的想象力和躍動的節奏感,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開啟了一扇‘腦洞的大門。”《史前海怪之恐怖鄧氏魚》(上)也延續了以上風格,尤其是跌宕起伏的情節,讓人恨不能一口氣從頭讀到尾。文中還穿插了不少古生物知識,讓小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3000年》是蔣依凡同學的作品。小說以地球已成為一個綠色星球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與環保有關的故事。主人公“我”在公元3000年帶著機器人游歷闊別了十多年的火星,意外發現這個原本美麗宜人的星球變得寸草不生,危機四伏。千鈞一發之時,機器人幫助“我”平安返回地球。結尾處出現了反轉,幸好一切只是一場夢。小作者運用大膽合理的想象,彰顯了科技的力量,文字生動形象,仿佛一切正發生于眼前,再加上緊張的情節,著實扣人心弦。
近幾年來,科幻已從原先的“小眾”品類迅速出圈,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更是大量涌現。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科幻作品才稱得上優秀呢?其實從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共同點。它們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不僅僅因為有絕妙的科學理論、曲折離奇的情節、風趣幽默的語言,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故事本身能讓人對現實進行反思。文學評論家陳思和曾說:“真正好的科幻一定是具有先鋒意識,承擔了讓人反思,讓人不安,讓人做噩夢、又從噩夢中驚醒的功能。”

在《三體》中,劉慈欣借用《寂靜的春天》一書,隱喻了現實生活中人類行為的荒誕,讓人們不得不反思:現實中,是否還存在大量看似正常甚至正義的人類行為,其實是徹頭徹尾的邪惡呢?所以,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認為《三體》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次思想實驗,將人類的靈魂暴露于冷酷的星空中,遙遠的異世界如夢如幻,卻像一面鏡子,更深刻地映照出人類自身”。
讓我們再回看科幻作家超俠和蔣依凡同學的作品。雖然二者都是寫給孩子看的,蘊含的思想并沒有成人科幻作品那般深刻,但讀者讀完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共鳴,進而引發思考。
在《史前海怪之恐怖鄧氏魚》中,主人公和千千萬萬的孩童一樣好奇心滿滿,這是值得肯定的。為了探索未知領域,人類會奔赴星辰大海,去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而《3000年》,除了讓讀者反思自身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其間還有一點發人深思:火星的災難是許多地球人去上面破壞環境導致的。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如何避免成為這類人?面對這類人,該用什么辦法?用心讀過的人會忍不住對自己發出靈魂三問。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其實真正好的作品,會讓思考成為讀者的本能。
你想了解哪些科幻問題或是科幻寫作小技巧?歡迎給知力君留言。
(責任編輯 /? 陳琛? ?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