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雨
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讓人難過的事,不是犯了錯被批評、懲罰,而是這事明明不是自己做的,卻要蒙受不白之冤。”面對這飛來的“鍋”,我們該怎么辦?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一家店老板稱,一位小女孩偷了店里的東西,并要求當眾搜身。小女孩委屈得直掉淚,好在她爺爺據理力爭,在警察的介入下還原了事情真相——小女孩并沒有偷拿店內商品。后來,在小女孩父母的堅持下,店主公開向小女孩道歉。
這種被冤枉的事情并不少見。雖然此事最后得以解決,但對當事人心靈造成的傷害,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愈合。更不用說,那些未能被解決的同類事情。

我們來看一個非洲大草原上的故事。
在遼闊的非洲草原上,瞪羚遇到了一頭獅子。這時的瞪羚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全身肌肉繃緊、體內正在分泌皮質醇或腎上腺素——它進入了一種應激狀態。科學家將這種狀態定義為“逃跑或戰斗”狀態。在此狀態下,動物的機體引發一系列神經反應為防御或者逃跑做準備。人類與瞪羚一樣,在遭遇突發緊急事件時,也會進入“逃跑或戰斗”狀態。
當人被冤枉時,與之相關的事情就是一個突然的刺激物。它讓人進入應激狀態,引起生理及心理的反應。回憶一下,當你受到無端指責時,是不是會臉紅心跳?有時還會緊緊握拳,不能抑制地喘粗氣?不僅如此,你還會體驗到比較復雜的情緒。
憤怒。當受到別人指責,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或負面評價時,我們很難接受這種有失偏頗的評判,會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憤怒。
無力。如果冤枉自己的人力量更強、地位更高,我們百口莫辯,就會感到深深的無助。特別當周圍還有其他不明真相的人投來懷疑、窺探的目光時,我們還會產生一種剝奪感,感到無能為力。
焦慮。這類事情的發生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特別是未成年人,沒有處理此類事情的經驗,很焦急地想要證明自己,想要沖出現實的困境。這種焦慮無助的感覺可能持續幾天、幾周、幾個月甚至更久。

孤獨。被冤枉會產生后續連鎖反應——一旦被扣上“罪名”,周圍的人會議論紛紛甚至避而遠之。當事人處在被孤立和被排斥的環境下時,會感到不被理解和深深的孤獨。
引起極端事件。很幸運,案例中的小女孩在警察的幫助下,洗清了冤屈,伸張了正義。但也有不幸的案例:據報道,一位孩子在買文具時,店家沒留意她付款,冤枉小女孩未給3.6元的文具錢,甚至將小女孩的照片、班級等信息,貼在了自己的文具店門口,重金懸賞尋“小偷”。兩天后,小女孩不堪污蔑,放棄了生命。
毀壞自我認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由4個方式建構:自我行為、他人行為反應、社會比較推斷以及自我意識推斷。我們被人冤枉或誤解時,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可能是拒絕與排斥的。而我們又會從他人的反應中感到自己的價值受到貶低,進而感到自卑和低價值感,毀壞對自我客觀的認同,出現退縮、不自信和低自尊等行為。
引發心理創傷。被冤枉會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即使錯誤最終被糾正,我們還是難以忘記這個經歷、走出這個陰影。

在臨床心理咨詢工作中,有成年人曾傾訴:小時候曾被冤枉、被當眾羞辱,但那時不知道該怎么保護自己,只知道哭,也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是無辜的,所以背負著同學的指指點點好多年,即使現在長大成人,一回憶起那備受折磨的時期,內心就無比痛苦。這樣的事情讓當事人受挫,進而引發學習或生活上的適應不良,甚至可能成為永久的心理創傷。
如果說被冤枉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那我們不僅要打破扣到頭上的“鍋”,還要扔掉壓在心里的“鍋”。
人腦有不同的功能,主宰情緒的是感受腦,主宰認知、思考的是認知腦。有些事情會讓大腦的感受區比思考區更快被激發。例如,被冤枉時我們會感到憤怒。而憤怒作為一種比較激烈的情緒,會使控制情緒的杏仁核一直處于活躍狀態,信息傳達不到控制思考與認知的前額葉皮層——這代表感受腦因反應太強烈而成為主宰,所以此時的我們很難去理性思考。
了解了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們就知道人在應激狀態下容易沖動行事,所以,要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例如,你可以進行簡單的腹式呼吸:坐著或躺著,選擇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吸氣時閉上嘴,用鼻子吸氣,讓腹部很自然地慢慢鼓起;呼氣時略張開嘴,用嘴吐氣,讓胸部與腹部很自然地松下來。如此,放慢呼吸的速度,循環呼吸數次,情緒可漸漸平復。
因被冤枉而產生的許多消極情緒,是需要表達出來的,尤其是憤怒的情緒。但請注意,表達憤怒并不等于憤怒地表達,憤怒不加控制不利于健康。我們可以用語言正面對抗,例如堅定地說:
“我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你在污蔑我。”
“你血口噴人,你有證據嗎?”
“我會報警,你需要對你所說的話負責!”
此外,你也可以去操場跑幾圈,跟信任的人吐槽,假裝和冤枉你的人爭辯,可以寫日記抒發內心最深處的想法……這些方式都能幫你把不滿發泄出來。

案例中小女孩家長的做法很值得肯定:他們在現場維護孩子的尊嚴,據理力爭;事后又堅決維護孩子利益,要求店主公開致歉。家人的做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保護、被關愛,自己是安全的,是有力量的。
所以,青少年遭受冤枉而無法獨立處理時,請務必向家長、老師、警察等可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不論結果如何,被冤枉都會讓我們受到一定的傷害,對自我產生懷疑。焦慮、孤獨等情緒的產生是無意識的,但我們可以在此過程中加入主動意識,創造積極情緒。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緒ABC理論:A(Activating ev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而同樣的前因會產生不一樣的后果,是因為橋梁B(Belief)——信念。例如,前因是有人冤枉我,如果我覺得其他人都認為我是壞人,我做什么都沒有人相信,那后果就是我會郁郁寡歡,意志消沉;如果我堅定地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我的品質與能力終會得到認可,那后果是我仍能樂觀地應對困難,積極面對人生。
同學、室友、社團的伙伴等,都可以成為支持我們的力量。好的同伴,會相信我們、鼓勵我們,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覺得不孤單,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難免遇到誤解和委屈。面對忽然飛來的“鍋”,與其被別人的質疑亂了心智,不如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因為用真相、實力說話更能證明自己!

如果你在生活或學習中有煩惱與困惑,或者有什么疑問想得到專家的解答,歡迎給知力君留言。
(責任編輯 / 陳琛?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