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驛馭 丁毅

重慶,大山大河,錯落有致。特殊的地形地貌,賦予山城別樣的氣質,也讓“爬坡上坎”成為重慶人深刻的城市品格。
近年來,軌道交通通達山城各地,為廣大群眾送去快捷、方便的出行體驗,讓爬坡上坎漸漸成為歷史記憶。盡管軌道列車“神通廣大”,能夠穿山越嶺,跨越江河,但“從家里怎么方便去軌道站點乘車”,卻成了縈繞在部分群眾心間的難題。
在山城的繁華都市與梯步堡坎間,一座座軌道交通站出入口,背后蘊藏著群眾對便捷的殷切期盼。
在家門口與軌道站“失之交臂”
“前兩年,我每次出門買菜,要么花20來分鐘走到南濱路乘公交車到上新街一天門一帶,要么步行15分鐘,到軌道交通環線涂山站乘車。”南岸區龍門浩街道武夷濱江小區居民周阿姨說。
“以前我從渝北區過來看病,都是在軌道交通環線上新街站下車,然后換乘公交車過去。”前往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的王大爺表示。
6月6日,記者在軌道交通環線仁濟站3號出入口前采訪了幾位過路群眾。其實,武夷濱江小區、市第五人民醫院距離仁濟站3號出入口距離并不遠,步行10分鐘內便能抵達。那群眾為何還要舍近求遠,在這條線的其他站點出站換乘其他交通工具?
原來,軌道交通環線仁濟站開通于2021年,當時只開通了均位于軌道站東側、相距較近的1、2號出入口,方便了這一側群眾出行。
不過,武夷濱江小區、聚豐·江山天下小區、仁濟路24號等居民區,以及市第五人民醫院等單位均位于仁濟站西側。該站東側、西側之間隔著一座遍布樹林、堡坎的小山包,行人難以通行。如果選擇繞行,則需要步行50多分鐘。
所以,周邊的居民,以及需要前往市第五人民醫院的群眾均不會選擇通過1、2號出入口進入仁濟站搭乘軌道交通。盡管地圖上看,仁濟站本身距離這些地區很近,但由于沒有出入口,當地群眾只能“望站興嘆”,轉而前往距離遠一些的軌道涂山站、上新街站乘車,與開在家門口的軌道站“失之交臂”。
今年以來,當地群眾希望在仁濟站西側開通出入口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多次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對開通3號出入口的期盼。一個軌道出入口的建設問題,已經成為關系群眾民生福祉的大問題。
力戰困難加快建設暖心工程
4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重慶交通開投集團各級黨組織到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查找各類問題,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暖心優服”行動。
經調研發現,仁濟站建設之初,就將3號出入口規劃為遠期預留出入口進行建設。該出入口周邊小區密集,地形復雜,因此建設場地不足,加之物資供應困難等難題頻發,故遲遲未能建成投用。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集團有關負責人多次來到仁濟站調研,要求把3號出入口的開通作為服務民生的重點問題來抓,推動仁濟站3號出入口盡快開通。”重慶交通開投集團安全運營部工作人員譚凱介紹。
為了推動3號出入口盡快投用,相關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黨員干部帶頭,與聚豐·江山天下小區開發商達成協議,將未建設的商務樓用地用作鋼筋加工場,解決建設場地不足、物資供應困難等難題,確保工程有序推進。
在群眾的熱切盼望中,5月18日,仁濟站3號出入口順利建成投用。
群眾選擇即是工作成效
“5月18日,我們花了半天時間,分別測試從軌道交通環線的涂山站、上新街站、仁濟站出站步行回家所需時間。最后我們得出結論,到仁濟站乘車步行時間最短,仁濟站3號出入口的開通,的確方便了我們出行。”居住在聚豐·江山天下小區的居民李遠珍開心地說。
“我從家門口出發,算上等電梯、出小區的時間,到仁濟站3號出入口總共需要6分鐘,我現在都是到仁濟站乘車出行。”武夷濱江小區居民周阿姨說。
其實,廣大群眾特別是老年群眾,非常關注交通出行的乘車時間、步行時間以及步行過程是否輕松等因素,這些因素直接決定他們會選擇何種方式出行。
群眾的選擇如何,直接體現了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重慶交通開投集團各級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成效如何。
“截至目前,仁濟站客流量每日進站約2500人次,出站約2400人次;其中新開通的3號口客流量占整體的60%。”譚凱介紹。6月6日當天,記者在仁濟站內觀察,直觀地看到大多數乘客都是經3號出入口,到站乘車或出站。
“就目前我國發達地區的經驗而言,軌道站出入口越多越方便群眾出行。結合出入口開通節點計劃及工作推進情況,集團全面梳理2023年具備開通條件的軌道出入口,目前已開通4個。”譚凱表示,“接下來,集團將全力推進剩余的謝家灣2、3號口等站點出入口開通,更加方便廣大群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