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科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變化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優化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形成適度規模農業經營。然而,受人文、生態等資源稟賦不同,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不一的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漸凸顯。資源富集村開發利用不好、后續發展乏力的“瓶頸”問題日漸顯現。資源貧瘠村投資無門、發展無路的“馬太效應”日趨嚴重。要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效能,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動能,提高發展能級,還需進一步整合人才、土地、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探索以優勢要素匯聚為基礎、產業協同互補為關鍵、分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跨行政單元、跨區域的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實現強強組團發展、強弱聯動發展。
產業聯盟是村級資源配置的再優化。單一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往往依靠本村資源要素,難以打破行政邊界,既可能出現有資源、缺資金、缺人才的情況,也可能出現有資金、有人才、缺資源的情況,難以做大優勢、形成勝勢。產業聯盟能有效匯聚優勢生產要素,打破開發邊界,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價值,形成要素與資源有效匹配的良好局面。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搭建互聯互通工作平臺,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當好村村聯合的“紅娘”、跨區域聯動的“橋梁”。村集體經濟組織要認真梳理資源稟賦,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短板,有針對性地尋找合作伙伴;積極開展清資核產、折股量化等工作,采用簽訂協同發展協議、合資成立運營公司等方式,科學構建“1+1”“1+N”等多種類型產業聯盟,完善內部運行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
產業聯盟是村級產業體系的再升級。村集體經濟發展,受資金投入、土地面積、人才現狀等因素影響,容易造成產業結構單一、規模偏小、鏈條偏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產業聯盟能有效利用各方優勢,形成分工協作,延長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打造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的現代產業集群。政府要加強路、水、電、通訊、物流“五網”建設,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創造良好的發展基礎條件。村集體經濟組織要與發展伙伴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明晰職責分工,形成集智攻堅乘數效應;合理布局原料生產、粗加工、精深加工等產業鏈條,科學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構,形成長鏈條、多業態、有韌性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
產業聯盟是村級市場效應的再放大。品牌是產品的標識,更是提高產品市場溢價能力的關鍵因素。縱觀現有的村集體經濟,有商標、有品牌但沒有市場影響力、號召力的現象較為普遍,難以真正打開市場。產業聯盟能通過做大產業體量,專業化開展市場營銷,打造有市場辨識度、知名度的品牌,形成市場轟動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政府要積極建立區域公共品牌,推進運營管理,打響市場名氣;采用推介會、展銷會等形式,多方推銷村集體經濟產品,大力宣傳村集體經濟品牌。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會同發展伙伴,采用線上線下同步、固定隨機并舉等方式,加大獨創品牌宣傳力度,借助區域公共品牌“東風”提高自身熱度,做大品牌價值;成立專門的市場供給團隊,合理建立營銷模式,加強對客戶的回訪和服務,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
產業聯盟是村級良性發展的再集成。當前,很多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觸角不靈敏、市場信息傳導不及時,產業發展盲目化、同質化,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較為突出,逐漸陷入低效產業體量龐大、不再投入沒產值、繼續投入劃不來的惡性循環。產業聯盟能通過與市場直接接軌,及時感知市場行情,進而快速傳導到產業前端,有效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要完善市場信息交換平臺,及時、動態、滾動發布產品供銷和價格波動情況,科學引導村集體經濟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會同發展伙伴,完善信息收集、分析、決策、執行等管理機制,根據市場變動有針對性地調整產業規模;科學研判市場需求走勢,提前布局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實現新老產業有序交替、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推動產業良性發展。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行政財務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