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的初衷是為了打開寫自然的新思路,特意請來兩位作家帶領我們一同探索,如今看來,已有相當成果。艾平生活于草原,在百花盛開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草如煙波浩渺,對草的認識,卻難見文書典籍。艾平便一期接一期地寫著,回望著蒼茫的草原,細數著每一株小草。以草為途,她無盡體味著蒙古族立于天地間,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本期艾平為我們帶來了《在百花盛開的草原上》,這篇文章中,艾平不是緊盯單一的草類,而是以遼闊的視野,將無盡的草原置于自己的寫作中,并于此間回憶著人類逐水草而游牧的歷程,感慨道出“游牧文化中以植物之根為草原命根的理念和農耕文化中‘為國之數,務在墾草的理念一樣,對于原初的人類生存都有著生死攸關意義”。專業植物研究員祁云枝仍在秦嶺,尋覓著植物,將裝點城市、藏匿深山的植物統統帶到我們眼前,回應著艾平的感慨。原本眼中不過是審美之用的植物世界,由此更加繽紛多樣。這次她為我們帶來了陜西本土單種屬植物——猬實。這仿佛“刺猬”長在了樹上的新奇景觀,若我們有幸見到,一定會驚訝不已。但在自然狀態下繁殖困難,存活率低下的猬實,野生品種已不多見。祁云枝娓娓道來猬實時,對這一物種生存的擔憂也滲了出來。讓我們一起期待,猬實可以被更多人知曉,走向更遠的地方。
楊晨潔,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八十年代文學,曾參與國家重大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第七屆“陜西省文藝評論獎·優秀評論獎”,并在《揚子江文學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學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