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昱笑
一粒春天播下的種子慢慢長出根,發出芽,破土而出。它要經受住天氣的突然變熱和轉涼,氣候的潮濕及干旱,它也要在這段時間內長出花蕾,開出花朵吐絮,最后,它將被采摘下來,進行加工。
這就是一粒棉花種子的一生,而就是因為這粒種子,才有了凝聚中國人精神智慧的布藝文化,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悠久的布藝文化吧。
落塘社區位于秦山街道東北邊,東臨杭州灣畔,落許公路貫穿而過,交通地理條件優越,土地資源豐富。解放后,村民們利用地理優勢,開始種植棉花,種植面積達 2000多畝,占所有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使落塘社區成為了棉花生產基地。當時的落塘人民不僅種植棉花,還傳承了精湛的織布工藝,家家戶戶都是白天耕作,晚上織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是當時勞動人民日常勞作的真實寫照,形象地描繪了人們白天耕作,晚上織布的情景。
這里說到的布是土織布,又稱“老杜布”,其織布用具一般有搖車、紡車、 織布機、錠 子、梭子、紗床等。傳統的棉紡織品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從棉花算起,要經過曬花、軋花、 彈 花、搓棉條、紡紗、傅紗、染紗、漿紗、打紗、經布、盤布、穿扣、織布等 十三道工序。其中經布、織布兩道工序最為復雜,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以前手工織布一小時大概只能織 4米,而現代化的機器一小時大約能織 50 米,因此當時的勞動人民還只是把織布當做副業。”經布一般選在春秋兩季的清晨或傍晚進行,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清晨和傍晚,溫度和濕度最適宜,紗不潮不燥最為牢固。鄉間民風淳樸,那時只要看見誰家經布,村上的婦女會不約而同匯聚在一起,相互幫忙。
“杜布織出來后可以做成衣服、布鞋、圍裙、頭巾、被套等,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已經很少有人穿杜布做的衣服了,但是我見過村子里的老人穿杜布衣服,我那時穿的鞋子還是我媽媽用杜布給我做的呢。”講到這,社區的工作人員自豪地笑了起來,只留下我羨慕的眼神。
那么,杜布在盛行時期對那時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在六七十年代,杜布是老百姓衣著的主要來源,普遍使用于衣、帽、鞋、被等方面,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制作的杜布成衣或其他成品也可以用于出售,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當時杜布的布藝品種繁多,有白布、藍色一世清、紅條紋等幾十種。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特色布藝文化,2017 年落塘社區建成了布藝文化展示館和紡織布藝特色執委工作室,里面陳列著各類杜布成品織布工具、杜布成衣及各種布藝飾品。紡織布藝特色執委工作室每年都會開展各種主題的布藝文化活動,比如做零錢包、環保袋、布藝扎染、手工布鞋、舊衣改造,等等,讓布藝文化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布藝文化的創新不應只局限于現在更應該放眼未來,我不禁問道:“我們的布藝文化在未來會有新的發展嗎?”社區的工作人員莞爾一笑,對我說道:“會有的,傳統文化是寶貴的歷史財富,社區也非常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接下來將會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用杜布創作出更具特色的作品,讓這一傳統文化有更多的創新和發展。”
杜布作為一種歷史的產物,在歲月的長河中也曾經淡出過人們的視野,而在今天,對布藝文化充滿懷念與期待的青年們用新的方式,使布藝文化再次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以一種被現代人所欣賞所接受的方式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因此,也讓我們懂得了傳統文化在現如今更值得被人們去關注、了解和傳承。
(指導教師: 吳慧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