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露萍


2023年5月26日,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條例緊扣浙江發展實際需求,具有鮮明浙江特色,將于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條例不僅把“堅持科普與科技創新并重”寫進條文,而且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貫穿到條例制定全過程。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系統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個環節,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把握我省科普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布局,為新時代科普發展指明方向。
強化科普的價值引領作用。針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中指出的“一些地方仍存在重科學技術知識普及,輕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普及的現象;一些面向大眾的科普活動忽視了對科學文化、創新文化的塑造和培育”的問題,條例在科普原則中強調“科普工作應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貫徹新發展理念”,并專門就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支持中小學建立院士科普基地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明晰職能部門的科普職責。針對科普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工作主體眾多、職能分割重疊、組織力量分散”等問題,條例設立專章,對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科普職責盡可能地進行明晰。條例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明確了召集人和日常工作承擔部門。條例在明確政府以及科技、科協等科普職責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教育、衛生健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農村、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以及宣傳、網信等主管部門依法應當承擔的組織管理職責作出具體規定。
加快促進優質科普資源有效供給。條例專列“科普資源”一章,著力破解科普資源統籌不明、科普設施建設規劃落地難、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不足等問題。一是開展科普資源調查,建設全省統一的科普資源庫,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共享共用。二是強化科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規定設區的市應當建設綜合性科技館,常住人口超過一百萬的縣(市)應當結合本地科技人物、成果和產業特色建設專業科技館,其他縣(市)應當配備流動科技館或者科普大篷車;積極推進公共場館科普化,推動黨群服務中心等場所增強科普功能。三是科學技術、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部門發布科技項目指南時,應當設立科普項目計劃。
突出提升科普活動實效。針對當前實踐中科普活動存在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佳、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條例規定,開展科普活動應當創新傳播載體,注重運用新媒體傳播等方式,提升科普宣傳效果;鼓勵中小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邀請科學家進校園等方式,弘揚科學家精神,支持中小學校建立院士科普基地;戶外廣告設施等載體按照規定發布的公益廣告,應當包含科普內容。另外,條例要求科學技術主管部門、科學技術協會加強對科普示范縣(市、區)、科普示范鄉鎮(街道)創建的指導。
充分發揮科普人才的主體作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是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的核心內容。當前科普工作實踐中,存在人才總量缺、專業能力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和科技人才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條例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高度,從培育、使用、激勵、保障等方面入手,著力補好這一短板。一是規定加強科普類學科建設,建立健全科學教師培養體系,提高科學教師科普教育能力和水平。二是規定完善科普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立科普人才庫,發揮科普人才對科普活動的支撐作用。三是規定本省建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四是從職務評定、科普獎勵、單位支持等角度采取系列措施,對科技人員做科普予以保障和支持。
建立健全科學證偽辟謠工作機制。針對當前存在的“網絡偽科普流傳”等問題,條例從正反兩個方面予以具體規定。一是從正面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科學證偽辟謠工作機制,加強對科普活動的指導和監督,依法處理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應當準確發布和傳播科技信息,加強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審核,抵制歪曲、不實、不嚴謹的科技報道。二是列出“負面清單”,網絡服務提供者發現以科普名義進行危害國家安全、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騙取財物,以及發布虛假科技信息或者反科學、偽科學信息等違法行為的,應當采取必要措施及時予以糾正。未及時予以糾正的,由科技、網信、公安等部門按照規定職責責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處理。
《浙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的制定和實施,為促進我省科普工作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