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思 蔡佳 丁高杰

高質量開展地方立法工作,是近年來紹興人大工作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2015年9月獲得地方立法權至今,紹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后制定出臺16部地方性法規,內容涵蓋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多個方面。
在7年多的立法實踐中,地方性法規“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路徑逐漸清晰。
“小切口”提升立法辨識度
在紹興的地方立法進程中,《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極具代表性。
1982年,紹興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那時起,古城的保護和利用便刻在紹興的發展脈絡中。
邁入新發展階段,古城的保護和利用成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以立法促使古城保護難中破題,成為共識。2018年初,相關立法程序正式啟動;2019年1月1日,《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正式施行。
紹興大廈拆除,蕺山顯山露水;海港大酒店拆除,塔山綻露芳容;王朝大酒店和新華書店拆除,書圣故里打開了富有儀式感的南大門……條例實施一年后,古城9.09平方公里土地上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引起廣泛關注,受到各界肯定。
“獲得地方立法權之后,立什么樣的法,怎樣讓法規管用,是開展地方立法工作繞不過去的問題。古城保護利用條例夯實了紹興人大積極構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立法新格局。”紹興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吳紹慶認為,具有“紹興味”的選題找準了立法切入點,契合地方實際,既是亮點,也是方向。
之后,圍繞“一條河”“一片樹”“一壇酒”等紹興元素,紹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紹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保護規定》《紹興黃酒保護和發展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形成“古字系列”立法品牌。
“小切口”不僅體現為精準選題,也體現為法規條文的精良設計和精練表達。“在條文內容和數量上,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緊要問題,力求每一條都切實可行。”吳紹慶舉例,在會稽山古香榧群保護規定中,就保護要求過低、管理職責不夠明晰、養護技術不夠規范等主要問題加以規范,確保條例“少而精”,真正解決問題。
探新路協同立法結碩果
2023年5月1日,《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和《臺州市浙東唐詩之路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同步實施,為詩路文化的傳承保護筑牢法治基石。這是紹興、臺州兩地人大探索區域協同立法的一次有益嘗試,開全省協同立法先河。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要求“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立法保障。
“浙東唐詩之路貫穿紹興、臺州等地,具有共同的利益關切點和相似的立法需求。”吳紹慶表示,協同立法是兩地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
2021年6月,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積極推動下,紹興、臺州兩地人大就浙東唐詩之路首次開展立法聯系,制訂工作計劃。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兩地人大共同組織開展實地調研、專家論證、研討協商,交流互動從未中斷。2022年12月底,兩部法規同步審議通過。2023年初,同步報請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
一條古詩路與兩部法的故事,敘述了一段越臺兩地在區域發展中團結合作的佳話,也拉開紹興探索區域協同立法的序幕,必將對紹興地方立法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聚民意確保法規“接地氣”
“業主委員會并沒有實際權力,如何讓每個業主配合物業管理工作?”
“物業服務不是事后管理,很多基建要同步規劃。”
這幕由小區業委會、房地產商、物業管理方等多方利益體構成的討論場景,發生在2020年9月一次針對物業管理的立法調研活動中。事實上,從啟動立法計劃開始,一直到2021年1月正式獲批,《紹興市物業管理條例》的成稿經歷很多次“面紅耳赤”的熱鬧場面。紹興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一位工作人員回憶,從條例草案上會至二次審議,短短兩個月時間共收集到1600多條意見建議。
法規落地,水土要服。立法的落腳點在于推動實際問題有效解決。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多維聯動、多方參與,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加強上下級人大聯動,主動尋求省人大的指導,加強與縣(市、區)人大工作配合,形成立法整體合力。加強與政府之間的聯動,發揮政府在法規起草、審議、實施準備等各個環節的依托作用。加強與代表的聯動,在立法過程中充分聽取代表的意見建議。加強與社會力量的聯動,堅持地方性法規協商制度,加強基層立法聯系點、立法專家庫建設,廣開言路、廣納民意。
提質效推動立法譜新篇
越是強調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質量。開啟奮進“兩個先行”新征程,紹興人大如何推動立法工作提質增效?
解法之一,是突出“紹興味”,持續打造“古字系列”品牌。
“在紹興出臺的16部法規中,‘古字系列占到近一半,實施效果也較好。”吳紹慶介紹,接下來,具有紹興辨識度的越劇、古橋、古臺門等也將逐步納入立法計劃。
解法之二,是完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立法能力和水平。
健全和完善立法體制機制是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從法規立項到評估修改全過程,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在“看不見”的環節上下足功夫,形成了法規征求意見“八個必須”、法規審議“四個集中”等立法經驗。下一步,將堅持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紹興地方立法工作規律。
解法之三,是緊抓機遇,著力探索地方立法新方向。
這一機遇,便是今年立法法修改為地方立法權限“擴容”。
“設區的市的立法權限中增加了‘基層治理事項。”這一規定在吳紹慶看來,為地方立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紹興的基層治理實踐中,涌現了駐村指導員、民情日記等好經驗好做法,地方立法在這些方面將大有可為。”
時光不語,鐫刻不凡,7年多的探索與實踐,紹興市人大常委會交出了地方立法工作的高分答卷;繼往開來,勇毅前行,向著“圖更強、爭一流、敢首創”的征途,紹興地方立法工作未來可期!
主任筆談
大力推進高質量地方特色立法的紹興實踐
紹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 譚志桂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靈魂,也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近年來,紹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省人大的有力指導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扣市委中心大局,立足實際、大膽探索、積極實踐,重特色、求精細,著力打造具有紹興辨識度的立法成果,以高質量地方立法引領和推動紹興高質量發展。
堅持特色導向,立法選題突出“紹興味”。紹興歷史文化厚重、越鄉風情濃郁,是有名的水鄉、酒鄉、名士之鄉。我們始終堅持從市情和實際出發,在特色領域立法上下功夫,在創制性立法上做文章,先后圍繞“一座城”“一片樹”“一條河”“一壇酒”等開展地方特色立法,制定出臺了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會稽山古香榧群保護規定、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及黃酒保護和發展條例,初步形成“古字系列”地方立法品牌。
堅持問題導向,立法條款確保“管用性”。把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立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緊要問題,充分發揮地方性法規的創新、細化、補充作用。例如,古城保護利用條例致力于理順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區政府間的關系,明確“誰來保護”“保護什么”“怎么保護”“怎么利用”等關鍵內容,有效解決古城保護利用職責不清晰等核心難點問題。
堅持精準導向,立法結構力求“精細化”。在立法過程中注重法規的體量,在體例結構上追求邏輯清晰,在條文數量上抓住群眾最關注、解決問題最關鍵的幾條,確保法規精良設計、精準表達,力求每一條都切實可行、便于理解執行。如“楓橋經驗”傳承發展條例,僅二十六條,不設章節,力求簡潔明了、操作可行。條例緊扣傳承好、發展好“楓橋經驗”這一主題,注重總結固化駐村指導員、民情日記、社區黨建“契約化”共建等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堅持群眾導向,立法工作力求“接地氣”。堅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拓展“點庫面”三位一體立法建言渠道,持續增強立法民意征集廣度、拓寬匯聚民智深度、彰顯為民服務溫度。建好“聯系點”。優化調整基層立法聯系點44家,推進12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與人大代表聯絡站有效融合。完善“專家庫”。重新組建地方立法專家庫,聘任46名地方立法專家,有側重、有重點邀請立法專家參與法規草案起草、立法調研、修改論證。加強智庫建設,推進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實質化運行,落實經費保障,整合資源力量,全方位服務地方立法。擴大“覆蓋面”。通過人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地方立法綜合應用平臺等多渠道多形式,不斷擴大法規草案民意征求的覆蓋面,8000多名三級人大代表和街道議政會成員參與其中,傳遞基層群眾的聲音,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有特色、有創新、有實效一直是紹興地方立法工作追求的目標。我們將始終以更高的站位、更嚴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大力推進高質量地方特色立法的紹興實踐,繼續打造出一批極具紹興元素、彰顯紹興特色、切實務實管用的地方性法規,努力為紹興市勇闖中國式現代化市域實踐新路子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