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海濤
身穿青蛙人偶服,手里提著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掛著收款二維碼……最近,活躍在多地大街小巷的“賣崽青蛙”因為蠢萌的造型和有趣的互動,吸引了不少粉絲。不過,有時他們也會遭到驅趕。近日,在某市街頭,一只“青蛙”被城管攔截,執法人員語氣不太友善,“青蛙”無奈當場褪去了“蛙皮”。這一新聞引發討論。
“青蛙”落網,有人覺得“好笑又心疼”。也有人鳴不平:“賣崽青蛙”到底做錯了什么?
正如該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回應的,“賣崽青蛙”實際上是在兜售玩具,本質上仍屬于流動攤販。所以,在街頭無論是售賣還是互動,都應遵守所在城市的相關管理規定,而城管執法人員當然也有義務對其進行管理。可見,相關部門的出手也是于法于理有據。
管是沒問題的,問題在于怎么管。有地方城管部門負責人表示:對于“賣崽青蛙”這樣的情況,一般還是會采取“審慎監管、柔性執法”,基本上還是提倡免于處罰。“柔”的尺度怎么把握,考驗著執法者的水平,也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包容度。
經歷3年疫情,城市的煙火氣亟待恢復,人們的心情也需要放松。正如有人所說,穿梭在夜市的“賣崽青蛙”不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寵物”,也是“販賣快樂”的城市風景線。如果“賣崽青蛙”的行為無礙市容,不妨多一點包容。如果確屬對城市秩序、他人權益造成不良影響,那么依法依規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城市的秩序需要剛性的守護,而城市的煙火氣則需要更多柔性的呵護。今年5月初,深圳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的消息,引起大家關注;淄博的煙火氣,更讓這座小城一躍成為頂流。這些例子,提醒城市管理者要找到契合公共秩序安全和人情冷暖道義的最大公約數。
一座充滿勃勃生機的城市,理應容得下“賣崽青蛙”這類“小生意”,井井有條和包容開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體。剛柔之間的管理藝術,確實需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