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當前保增長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結合多孩家庭、人才、租賃等優化限購限貸條件,切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向市場傳遞信心。
樓市回暖不及預期
進入2023年以來,隨著各地陸續放松調控政策,樓市出現了回暖跡象。但是,市場回暖幅度沒有達到預期。
從成交規模來看,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從5月開始,多數城市銷售面積環比延續下降態勢,企業推盤量亦明顯下降,供需兩端表現低迷。5月市場活躍度較4月進一步回落,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下降約10%。
從市場量價走勢來看,根據中指數據,今年一季度,重點100城新建住宅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8.6%,2、3月環比持續上行,3月下旬市場邊際轉弱。4月份開始,去年積壓的購房需求已基本釋放結束,房地產市場活躍度明顯下滑。4、5月多數城市銷售環比下滑,市場偏冷,4月和5月重點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分別下降26%和8%,同比在低基數下雖然分別增長43.9%和13.4%,但在過去5年中,今年4月和5月僅高于去年同期。
目前,整體購房需求釋放動能減弱,再加上房企供給端偏弱,拖累了住房需求釋放。一線城市換房改善需求較多,新房需求釋放與二手房市場情緒亦密切相關,近兩個月多個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出現持續增長,在需求減弱的情況下,二手房議價空間增大,市場情緒進一步降低,購房者的觀望情緒也影響新房市場活躍度。
此外,今年以來,土地市場整體延續低迷態勢,根據中指數據,1月至5月,300城住宅用地成交規劃建筑面積同比下降26%,僅少數核心一二線城市優質地塊競拍熱度有所上升。
目前已經有多家上市房企退市,更讓人對樓市未來感到憂心忡忡。曾經的四川“地產一哥”藍光發展在6月初因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低于1元而退市,今年4月,港股房企新力控股自2021年9月20日起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退市。另據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深陷退市“泥淖”的還有數家上市房企,因連續多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10多家企業收到退市及風險警示。另外,港股有超過10家上市房企停牌即將超18個月,如果房地產市場及房企經營短期沒有明顯改善,這些房企面臨退市或不可避免。
政策放松呼聲漸高
日前,坊間傳聞有重磅政策出臺,引起了房地產界和資本市場的重視。
傳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一二線城市首付比例及二套認定繼續放開;其二,房企三道紅線考核放松,延長過渡期并放松杠桿限制;其三,新的房地產市場支持政策正被考慮。
傳聞中提及,一攬子措施正在制定,涉及首付比例、交易傭金、放松購房限制、多項刺激計劃等。總體上此類傳聞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的預期,對于當前購房政策放松的預期明顯強化。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次消息屬于市場傳言,但確實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種預期下,大家更加關注近期的政策走向。他說:“應該說,政策寬松的可能性確實很大,從各地反饋的情況看,既有的購房政策依然需要放松,同時針對房企的金融政策也要落實寬松導向,以防范房地產市場轉冷和出現新的金融風險。”
一線城市預期最強?
由于近期市場繼續降溫,核心一二線城市繼續優化政策預期增強。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2022年下半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地產政策以微調為主,限購政策基本無松動,僅上海針對人才端優化了限購政策,另外給予老年家庭、職住平衡家庭等一定政策支持,整體力度較小,政策效果相對有限。
當前,一線城市調控政策仍較為嚴格,政策調整空間較大,若政策能跟進優化,有望向市場釋放更加積極信號,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從政策空間來看,北京、上海的普通住宅認定標準仍有待進一步放松,并降低非普通住宅的首付比例和稅費,降低合理購房需求的購房成本和購房門檻。
舉例說明,目前北京、上海執行的是2014年出臺的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標準,然而根據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2022年12月,北京、上海新建住宅價格較2014年12月分別上漲約40%、59%,新房平均價格均超過4萬元/平方米,二手住宅平均價格均超6萬元/平方米。另有數據表明,2022年,北京四環至五環、五環至六環、六環外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總價均值分別為914萬元、610萬元、395萬元,上海內環內、內外環之間、外環外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總價均值分別達1726萬元、1165萬元、537萬元,均明顯高于普通住宅標準線。可見,核心一二線城市限貸政策、限購政策亦有較大優化空間。陳文靜認為,如按照一區一策原則,繼續優化限購條件、取消認房又認貸政策等,同時結合生育政策,對多孩家庭的限購套數、首付比例、房貸利率、公積金貸款額度等給予支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當前保增長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結合多孩家庭、人才、租賃等優化限購限貸條件,切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向市場傳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