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朓出生在謝氏家族,其高祖謝安、曾祖謝玄都曾在朝廷身居要職,父親謝緯位居侍郎,母親是南朝宋太祖劉義隆的女兒長城公主。謝朓自十九歲入仕,時齊武帝弟豫章王蕭嶷任太尉,謝朓被任為他的行參軍,之后又被任隨郡王蕭子隆的屬官,繼又任衛將軍王儉的東閣祭酒,以及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太子舍人。后來還做過隨郡王、鎮西將軍蕭子隆的鎮西功曹。齊武帝駕崩后,蕭鸞任驃騎大將軍輔政,謝朓又被任為蕭鸞的驃騎誥議、領記室等。蕭鸞繼帝位,時為齊明帝,將謝朓升為中書,命其掌中書詔誥,對謝朓更為看重。宣城太守雖不是謝朓的仕途中最高的職位,但卻是他為官的一個很好的代表。在出任宣城太守的時間內,謝朓的心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他的詩歌創作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創作出了許多情感豐富、題材多樣的詩歌作品。本文擬從謝朓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入手,結合他的人生經歷與不同的境遇,分析這一時期謝朓的思想世界。
一、歸隱之情
謝朓在宣城時期有17首詩歌涉及歸隱之情,這一時期所創作的詩歌共有37首,可見其所占比例之大。這些詩作主題不一,但多在結尾抒發情感,鐘嶸評價“(謝朓)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1]末篇多強調歸隱之情,一些評論者認為與詩的發端相比顯得“才弱”。但作者在詩末反復強調的歸隱之情與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性格有關。
竟陵王蕭子良曾于建康雞籠山下開西邸,接納當時杰出文士,謝朓便是其中之一,與沈約、任昉等人被稱為“竟陵八友”。謝朓的不斷高升和杰出的文采為荊州內史王秀之所嫉妒,其在齊武帝面前用暗結朋黨、慫恿隨郡王謀反的理由中傷謝朓,防止其居于上位。親王暗結朋黨是歷來統治者的大忌,且蕭子隆此時在外出鎮遠離京邑。為了加以防患,齊武帝便召謝朓還都,并拆散蕭子隆府的幕僚,來除去隱患。對前期仕途十分順坦的謝朓而言,此次被召回無疑是一次打擊。《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是在返京的途中所作,既是給西府同僚,也反映了自身的心境。表現出他在經歷打擊之后的畏懼之感,同時又表達自身的清白高潔。謝朓還都之時南齊政權正處于矛盾動蕩時期,齊武帝崩逝,謝朓的罪名未來得及追究。回都后的謝朓再次被啟用,先后任新安王蕭昭文中軍府記室與尚書殿中郎。蕭鸞在掌握政權以后對異己進行鏟除,包括推薦蕭子良繼位的才子王融,而后竟陵王蕭子良也憂懼身亡。謝朓身為“竟陵八友”之一,目睹朋友和賞識文士的離去而無能為力,政治的險惡和無力感讓他變得畏懼憂郁,內心矛盾。而蕭鸞在蕭昭業繼位短短幾個月后發起政變,并進一步殘殺對政權有威脅的大臣、親王,這其中包括隨郡王蕭子隆、鄱陽王蕭鏘等,在多次屠殺與政變后,終于如愿登上帝位。上位后的蕭鸞任謝朓為中書郎,掌中書詔浩,謝朓被委以重任,更是陷入了政治權力斗爭的漩渦中心。
在目睹了政治斗爭的腥風血雨后,盡管受到賞識再次位居高官,謝朓內心是矛盾惆悵的。他便是在這種復雜的心情中出任宣城太守,短暫的就任也讓謝朓的內心得到了一絲放松。《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被認為是謝朓赴宣城之任時的詩作,“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2]278以王粲離開長安、潘岳離開洛陽之典與自己離開京邑進行類比,更表現出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
離開了權力中心后的謝朓希望避開禍端,《京路夜發》一詩便是他登程之時有感而作,詩作先是寫夜發的場景,整理好行李駕車前往,陳胤倩曰“‘擾擾‘肅肅字,寫夜發殊肖。‘曉星四句,寫夜色儼然,心倦路長,即事已顯”。[3]回望自己離故鄉越來越遠,心中無限惆悵。作者寫內心千頭萬緒,身體和內心都十分疲倦,但已經離開,難以再回頭,作者內心對京城爭斗的恐懼和厭惡流露出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是赴宣城途中所寫,詩歌反映了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前六句有對京邑的不舍,還有旅途的倦感。但想到可以遠離政治斗爭的漩渦和爭斗,還可以亦官亦隱,在出守的同時欣賞獨特風光,作者十分慶幸,聊以慰藉。“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2]229表明作者并非要放棄為政做官,而是在為官的同時希望可以潔身自好、遠離爭斗的矛盾心理。
既然謝朓十分向往隱逸生活,那為何不像陶淵明一樣早早辭官歸隱?甚至最終喪命于仕途。在謝朓出任期間所作《游敬亭山》中“皇恩竟已矣”的詩句流露出作者內心仍然感念皇恩,很難在一時之間丟棄這些而去隱逸的想法。可見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在目睹殘酷的政治斗爭下王融、蕭子良等人的死之后,他不再有勇氣去追求,只想避禍。這一強烈愿望的表達,或許是希望執權者在看到后對自己放心,從而得到一份安全保障,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謝朓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因而謝朓的歸隱和通常意義上的有所不同,他的歸隱之情是具有矛盾性的,希望從殘酷的環境中抽身,但直到最終也未全身而退。
二、吟詠山水
宣城是江南大郡,經濟發達,同時擁有許多風景名勝,景色優美。謝朓掙脫了京城對自己身心的束縛后,面對風景名勝更是詩興大發,初到宣城便寫下《始至宣城郡》,之后在任職期間更是創作了27首涉及山水田園景色的詩歌,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山下館》《宣城郡內登望》等。一定程度上,謝朓在掙脫精神困境的時候,把目光放在了山水自然上,一邊做官一邊欣賞,在詩中展現美好的風景和自身的情感。
謝朓這一時期的山水詩有許多優秀之作,在當時和后世都有一定的影響。他的山水詩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謝靈運,但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景物的選取以及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又存在一定的不同。謝靈運的山水詩所選景物多奇峻,更喜歡探索幽深險峻之處的景物,體現了他性格的灑脫狂放;謝朓所選的多為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情感。在宣城時期的山水詩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對自己的心情進行調節,試圖以山水美景來消解心中的不滿,這種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許多后人對他的宣城詩歌產生共鳴的原因之一。
出任宣城太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謝朓的精神需求,因此謝朓在閑暇之時,便盡情游山玩水,“閑沃盡地區,山泉諧所好”。[2]252領略大自然的風景,也是他的宣城生活重要內容之一。他的山水詩表達對宣城山水的熱愛,甚至還帶動其他人共同吟詠,如陶功曹、朱孝廉諸吏等來一起欣賞宣城一年四季的美好風光。在謝朓的宣城詩歌里,有不少佳句,“颯颯滿池荷,修修蔭窗竹”[2]228巧妙化用楚辭,并運用比喻對景物進行描寫。“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2]260巧妙地運用動詞,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機。詩中的景物清新優美,洗去了許多雜念和外界的紛擾以及京城的腥風血雨,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贊嘆。許多論者稱謝朓詩歌“清麗”,便是從他的詩歌用語與描寫中體現出來的。
三、勤勉為政
謝朓宣城時期的詩歌也有對政事的表達。詩歌雖然數量不多,僅有7首,但在以談論政治為俗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謝朓這種思想內容的詩歌是十分難得的。謝朓在出守宣城之時內心是復雜的,但他努力去調節,不僅僅通過詩歌創作和游覽山水,還表現在他面對政治時以隱為仕的處理方法。《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可以看出,作者在出任時內心十分疲倦,對囂塵十分厭惡。但他無法擺脫,只能“賞心于此遇”,同時作者借“玄豹姿”來表達自己的品質,雖然不能做出豐偉的政績,但自己絕對不會做貪官污吏。
在《始之宣城郡》一詩中,作者表達了自己“烹鮮止貪競,共治屬廉恥”[2]233的為政準則,希望惠及百姓,不貪競不擾民,學習老子的無為而治。謝朓既希望像鄭袤一樣建立政績,又希望做一個像張楷那樣的隱士。謝朓出任宣城太守后做的第一件事為名祭祀,雖然有迷信色彩但卻表現了他為名之心。《賽敬亭山廟喜雨》一詩寫了謝朓與宣城郡職員在敬亭山共同祭祀,來表達對神靈降雨的感謝,希望山神可以繼續照拂百姓,如果延續福祉甚至愿意辭官種地。多次為民祈福,也表現了謝朓對人民的真切情誼。
謝朓也在出任期間推行了許多的惠民利民政策,在《賦貧民田》一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會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2]242是他治理的決心與目標,“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并”是他所推行的政策,通過執政者干預來收回百姓的土地,反對兼并,重農抑商,是他努力的目標。在動蕩的社會中努力讓貧民重獲土地,通過具體的行動體現他體恤民生造福百姓之心。“黍稷緣高殖,粳稌即卑盛。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2]242體現了作者對農事的關心,也是他對自己治理下的農作情況的寫照,可以看出農田欣欣向榮的情景,作者的內心也洋溢著喜悅。在詩歌的末尾,作者認為照此情況,只需三年,便可以像東漢漁陽郡張堪那樣得到稱頌。如果百姓生活富足,甚至可以辭去官職像鄭樸那樣去種田。可以說謝朓稱得上是一個盡心盡力為政,努力為百姓思考的好官吏。豐收和富足也帶來了良好的治安,百姓安居樂業,社會也穩定下來,打官司鬧矛盾的情況減少,從《落日悵惘》中也可以看出一天的繁忙。“情嗜”少,為官清廉也是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總之,謝朓的勵精圖治、勤勉為官對宣城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善。
謝朓對自己的治理能力是十分謙虛的,《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是他奉命離開宣城赴任湘州時所作,說自己在這里只是游山玩水,并無意為政做官。把百姓的美好生活歸結于環境的優美、國家政治清明、地方民風的淳樸,而自己并沒有做什么。“疲馬方云驅,鉛刀安可操。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2]252認為自己并沒有在宣城做出很好的政績,沒有什么惠民之舉,也沒辦法回報朝廷對自己的恩情,自己在這里感到十分羞愧,在屬官屬民面前進行檢討。這種對自己嚴加要求、時刻反省的態度是為官者需要學習的。
盡管謝朓認為自己在宣城為政方面沒有做出什么政績,但他的惠民利民之舉是為百姓所牢記的。在宣城城內修建的“謝朓樓”“懷謝亭”等表示紀念的建筑都是對他治理的肯定。謝朓在宣城為官時的舉措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影響,被許多為官者當作自己的楷模,時至今日還有不少為官者從謝朓的宣城政績中去學習去激勵自己。從他對友情的推重,以及“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4]的記載,可以看出謝朓性格溫和友善。他的詩歌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或許與他真摯的情感也有一定的關系。
四、結語
無論是研究謝朓的生平經歷還是他一生的詩歌創作,出任宣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都是無法忽視的,這一時期的政績文績對后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雖然對于仕途而言并不是一次升遷,但謝朓短暫地遠離了政治中心和官場的爭斗,使他得到了短暫的解脫。輕松的心情和自然美景促使他創作出文學價值極高的詩歌。謝朓宣城詩歌的思想世界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要客觀地還原一個謝朓宣城時期的思想與情感世界,不僅需要對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進行分析,更要與他的仕宦經歷和當時境遇相結合。
作者簡介:張鐘元(1999—),女,漢族,河南鄧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
注釋:
〔1〕鐘嶸.《詩品》譯注[M].著;周振甫,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謝朓著.謝宣城集校注[M].曹融南,校注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李金松,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