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振


當世界進入全球數字化時代,兒童走進數字生活是一種必然趨勢。如何為數字童年導航呢?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在“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領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等方面,都為學生更好地擁抱數字時代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2022年4月,國家發布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各學科側重的核心素養,信息科技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
筆者認為,守護數字童年,重點在于培育與提升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圍繞國家制訂的相關標準,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學校、家庭、社會層面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擁有健康完整的數字童年導航。
一、立足國家標準,構建“全學科”導航系統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給出了學業質量描述,這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其中,第四學段(7-9年級)有這樣一段描述:
對于生活中的真實應用問題,能通過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短視頻和協同寫作等互聯網工具或平臺,進行較精準的信息搜索、溝通交流與協作,并貢獻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源。
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信息科技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和技能,很多學科課程標準中都提出了借助信息技術的教學建議。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第三學段(5-6年級)“教學提示”中建議:
根據開展讀書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推薦適宜的學習資源,如拓展閱讀的書目、參考資料,以及相關音頻、視頻作品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體驗,拓寬閱讀視野。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提供寫作、展示、研討和交流的平臺。
在部編版六三制語文教材中,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專題,其中的語文要素為:“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學生對于當時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背景比較陌生,所以必須借助資料,才能真正讀懂課文內容,讀懂人物精神。除了借助教材補充的資料,閱讀與魯迅有關的書籍是一個重要路徑,但學校圖書館有關魯迅的作品并不充足,所以借助網絡搜集資料并組織專題閱讀是更為便捷的方法。基于這一現實情況,我們在單元的學習目標中明確了這一方向,即:
能夠熟練使用百度、知乎、嗶哩嗶哩等網絡資源,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借助“小管家”等小程序,實現跨媒介閱讀與運用,獲取資料,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初步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和呈現信息。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精神,概括出自己的情感體驗。結合課內閱讀的主題,選擇相關主題的魯迅閱讀資源,如《朝花夕拾》《小學生魯迅讀本》等,以及相關音頻、視頻作品等,整理讀書筆記、閱讀反思單。
圍繞單元目標,我們逆向設計了單元學習的大情境和大任務:為慶祝中國共青團建立100周年,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東平縣各中小學團隊積極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小東和小萍作為學校少先隊中隊長,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學習并研究了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走近魯迅”單元,計劃組織開展以“青春獻禮二十大 傳承魯迅民族魂”為主題的“教室里的魯迅先生印象展”。引導同學們感受魯迅的形象氣質,理解其精神境界,激勵自己向魯迅學習,勤于思考,關注社會,為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親愛的小伙伴們,請你一起來參與此次活動,以實際行動向黨的二十大獻禮吧!
在單元學習的起始階段,我們設計了學習使用“百度”“知乎”的活動。教師演示通過使用“百度”“知乎”兩個網站進行搜索“魯迅+關鍵詞”來獲取信息的方法,介紹區別搜索信息可信度的要點。展示“小管家”小程序中“親近魯迅”單元的資料分類,呈現已有信息,介紹單元成果“教室里的魯迅先生印象展”的要求,邀請學生搜集和補充信息,明確完成任務的時間為兩周,并附資料搜集與使用的評價量表。
2022版新課程方案倡導的大單元教學、主題化學習、項目式學習,都是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在這些學習方式中,借助信息科技,能夠更好地落實學科實踐,為解決真實問題而恰當地使用跨學科學習,從而實現全學科育人的有機融合,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達成數字化素養層面的國家標準。
二、創新數字思政,打造“浸潤式”導航應用
如果說疫情時代,數字化學習是我們被動選擇,那么,后疫情時代,數字化學習就是我們的主動選擇。如何更好地借助數字化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疫情時代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筆者所在的山東省泰安市,基于疫情期間的實踐經驗,創新推出“‘陽光5分鐘首課負責制”數字思政策略。
“陽光5分鐘”是各校集中打造的數字化資源,這些資源結合了國情、鄉情、校情和學情,體現了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關注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包括重大時事、社會熱點、教育教學等內容。
以筆者最近執教的《最苦與最樂》一文為例,這是梁啟超先生寫的一篇議論文,重點論述了人類的責任觀,圍繞“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的觀點,涉及個人應當為自己、家庭、社會、國家盡責任的高度。
文章用到的事實和道理距離學生較遠,學生直接學習本文會有被動說教之感。我們從學生喜歡的內容和形式入手,選擇了脫口秀演員鳥鳥的一段視頻《“躺”和“卷”怎么選》作為首課。邀請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歸納作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并思考其中的論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明確梁啟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學習他的語言風格,嘗試撰寫一篇小論文《少年的最苦和最樂》。這一學科實踐活動,將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相融合,體現了核心素養導向。同時,借助數字思政,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巧妙地促進了當代少年責任感的自我提升。如呂雨澤同學寫道:
人生一場,只有堅持不懈地奮斗才好嗎?非也!能有一直無憂無慮的“極樂生活”才好嗎?非也!努力會失去閑暇,閑暇則會失去成績。那到底是一味學習好呢,還是追求快樂好呢?都不行,我認為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辦法。
相比起來,努力當然更勝一籌,但也并非最佳選擇。太上進了不可行,若是把身子累病了,那可就事倍功半了。但也不能總是休息。一件事如果沒有開始,哪里來的結果呢?老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可怕的還不是未曾開始,而是只差一點。說到底人是要付出一份努力的。
有一份不服輸的韌勁,可小勝。以勞逸結合為旨,方大成。
三、組織親子共讀,提供“高質量”導航設備
親子網絡共讀可以兼顧兒童的數字生活和現實生活,是高質量陪伴的重要組織形式。我校開展的“樂善閱讀”活動,正是這一方面的重要體現。“樂善閱讀”借助微信群、視頻號、小打卡等數字化平臺,側重親子從樂讀到善讀,在共讀中建立良性親子互動,促進親子共同成長。2022年12月至今,“樂善閱讀”倡導每月共讀一本書,涵蓋了家庭教育、科幻小說、學習理論、經濟社會等領域。家委會主任劉培霞引導親子報名領讀,每天由一個家庭在群內領讀,錄制視頻、音頻,發布讀書筆記,視頻號集中展示,活動有聲有色,有品質,有深度。從孩子領讀到媽媽領讀,再到親子共領讀,一家三口領讀……濃厚的家庭閱讀氛圍彌漫,影響到全校更多家庭,共讀群約400個家庭加入。其中,劉曉萱的媽媽在閱讀分享中說:
當我讀到最后一章《認知優勢的未來》,里面講到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學習存在著兩大極端,我們要享受學習之易,也要忍受學習之難。當我講到這里孩子說:“媽媽,你自相矛盾,我們這個時代怎么一會是最好的,一會又是最壞的。”我就慢慢給他們描述書中的內容,他們好像也聽懂了一點。當我說到我們要享受學習之易時,他們都聽得很入神。就在他們聽得都津津有味時,我突然不講了。孩子說:“媽媽你光講享受學習之易,怎么沒有講我們要忍受學習之難啊?”我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就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吧。
與此同時,2023年寒假期間,共讀群還組織開展了“相親相愛一家人 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重在引導親子參與家鄉民俗活動,體驗年味,感受傳統文化和濃濃親情。共同逛年集,記錄一下家里購買的年貨。學習如何分辨春聯的上下聯,了解年畫的寓意,張貼春聯和福字、年畫。一起準備年夜飯,享受親人團聚的樂趣。查閱一下家譜,聽長輩講述家族故事。一起參與拜年活動,觀察村莊社區的舊貌新顏,感受變化。走親戚,一起吃飯聊天,感受親情的美好。正月十五參與民俗活動,整理開學物品等。活動成果中的照片、視頻、筆記、手繪或其他手工等制作成果都可以自主上傳到“東平二實中歡喜過大年”活動專區,線上生活與線下生活攜手并進,親子參與度高,年味十足。
面向全國的公益課程,本身就要依托數字化平臺,才能更好地傳播。如“生命知疫”“豫見美好”等公益課程,幫助疫情、洪澇等災難下的兒童理解生命,看見美好,影響20多個省市,近百萬師生。
總而言之,我們構建的“數字童年”導航三部曲,包括圍繞兒童真實的線上和線下生活,開展真實有意義的體驗活動,從學校內的全學科學習,到貼近學生生命需求的數字思政,再到親子樂讀善行的高質量陪伴。積極地運用數字化資源,可以讓線上更好地支持線下,讓線下更好地保障線上,讓兒童幸福地擁抱健康完整的線上生活和線下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東平縣第二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