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留學領域長期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凸顯出來,這就是中小學生留學問題。
根據相關部門對疫情初期的不完全統計,在海外的中小學生總數大約是11萬人,其中主要是在英語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這其中的65%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但還有35%即3.8萬人是小學、初中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從絕對數量來看,在海外的中小學生總數似乎不多,僅占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0.567%,但反映的問題卻不可小看。
根據疫情初期的統計,在美國的未成年留學生中,97%的監護人為委托監護人,也就是說在美國的約2.5萬名未成年學生基本是獨自出國的;在英國的1.5萬名未成年學生中,76%是委托監護人管理的。
新冠疫情來臨后,一些孩子因為委托監護人為老人,一些老年人因需要隔離無法繼續履行法律責任,甚至被要求搬離委托監護人家庭。這對于一個未成年人來說,實際上是無法承受的,這也導致這些孩子在國內的家長們焦慮不安。雖然在各大使館等方面的努力下,通過采取更換新的監護人、組織回國包機等多種方式暫時解決了問題,但小留學生帶來的更為嚴重的成長與教育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小留學生,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出國留學,涉嫌違反義務教育法的問題。這些小留學生出國留學,都是家長花了巨資送出去的,要從根子上解決小留學生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解決家長的問題。
為什么家長熱衷送孩子出國留學?最核心的一個動力來自家長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長期以來,受輿論與一些偽專家的誤導,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教育,被貼上了輕松、快樂、幸福、沒有負擔等標簽。也就是說,英美的教育可以讓孩子輕松快樂,還能沒有負擔地上名校并出人頭地。于是,很多家長勒緊褲腰帶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但實際上,這一認知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錯得離譜!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教育生態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大眾教育體系,一個是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精英教育體系。前者是保證基礎、保公平的,后者重在滿足更高質量或者更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一般來說,大眾教育體系的學生,家庭背景往往處于社會底層,學校對學生的管理相對寬松,對學生的學業目標沒有嚴苛的要求。在美國,很多公立學校追求的目標只是達標畢業(畢業率往往低于50%)。對于這類學校,孩子們的確都很輕松,沒有負擔,但和精英與名校是無關的,更類似我們的薄弱校。所以,最近20年,歷任美國總統對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都給予了全面的否定,并把教育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個核心的改革目標。
我們眾多家長羨慕的精英培養路徑,則完全是另外一條道路、另外一個做法,要么是私立學校,要么是少數“學區房”學校。在這類學校里,不僅學生學業負擔重,學校的各項管理也嚴格到苛刻。
來自哈佛大學2018年的新生調查表明,此屆新生平均GPA為3.94(滿分4.0),73%的學生在班級排名前2%。在英國著名中學伊頓公學的2018年A-Level考試成績中,A+學生占比高達38%,全A學生高達76%,這些學生的成績已經達到了牛津、劍橋的入學成績要求。當然,這也都是學生們通過辛苦付出才得到的。
在日常行為規范管理方面,很多私立學校的嚴格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至今,美國仍然有19個州在法律層面是支持和允許體罰的。當然,公立學校除外。想輕松快樂、沒有負擔地進入名校的教育,在全世界幾乎都不存在。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是基于這樣錯誤的認知,義無反顧地把孩子送到了國外。
在國外的小留學生中,65%是在讀高中。也就是家長們在孩子初中畢業后把他們送出國,此時大家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最敏感脆弱的時期,就有點像蟬蛻殼的時候,這個關鍵的時期,把孩子送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需要面對語言、文化、生活、學習等很多方面的挑戰。同時,作為一個外來的留學生,他們更是一個標準的邊緣人群。而校園暴力或校園欺凌等,主要威脅到的人群就是學校的邊緣人群。正因如此,小留學生很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而這將對孩子造成性格、心理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孩子所受到的往往是禍及一生的“內傷”。
多年前,我曾與一位耶魯畢業的學生聊到她的留學經歷。她恨恨地說:我恨我媽媽!我很意外,問及原因,她說:我如今走出來了,如果沒有走出來,不知道會是什么結果。“當年我每天都在學校操場上看著后面的那座山,想象著我自己的死法。”
正因為這一原因,我一直堅決反對小留學生留學,尤其是初中畢業去國外讀高中階段的學生,“廢品率”極高。很多家長惦記著學校、成績、教育,卻忘記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長:健康,特別是身心健康。
最近幾年留學生出現最多的問題,一方面是學業問題,無法完成學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就是安全問題,但這種安全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治安問題,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問題、性格問題,比如抑郁、自殺。一位長期負責留學生工作的外交官曾對我說,他去過最多的地方是當地的警察局。而在那里要面對的人,大多都是小留學 生。
出國留學,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就是一種擇校。什么樣的學校是好學校?很多人認為老師好、硬件好的學校就是好學校,似乎只要把孩子送到這種學校,孩子就可以成才、成龍、成鳳。
有專家認為,一所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有優秀學生的聚集,而非教師如何優秀地把學生重造。
實際上,優秀學生是怎么長成的?首先與家長相關,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優秀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自律、是認真、是用心。一個認真、自律的孩子,在學習上是根本不必別人敦促的。事實上,學習本來就是需要學生自己努力的,否則請來清華、北大的教授都會無用。
再貧窮的地方,也會有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清華、北大每年都在上演著類似的故事。近年來,多省的高考狀元來自基層的縣中,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僅是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老師、學校,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是家長教出來的好孩子,學校與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助推的作用。一個自己不努力的學生,即便到了再好的學校,最后也未必能有所突破。
而這種家教或者說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更多的是要靠家長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在海外小留學生群體中,他們的監護人76%甚至97%是委托監護人,這是一個讓人心驚的數字,這意味著大多數小留學生的父母放棄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與影響。我們的家長們把孩子都交給了什么人?坦率地講,對于多數委托監護人來說,他們又能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總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切不可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能忽視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的決定性作用。輕率地把孩子過早送出國門,收獲的可能更多的是風險。
(作者系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留學分會副理事長)